時間:2023-09-14 16:43:50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全球農業發展現狀,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 有機農產品;特c;發展現狀;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268-02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including cultivation area,plant specie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situation;China
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按照一整套嚴格的認證制度來完成。近年來,有機農業(食品)產業正逐步發展形成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生態破壞區的恢復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地表水水質,減少地下水污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1-2]。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起步較晚、規模較小,但發展迅速、緊跟國際市場步伐,具有巨大的市場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1 概念和特點
1.1 概念
有機農產品是根據其生產標準和方式生產、加工出來,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的農產品,也稱為有機食品、綠色生態食品,是純凈、天然、安全、無污染、健康營養的農產品。其概念來源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有機農業是在農業能量的封閉循環狀態下,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種生產因素的充分循環,不人為打破生物循環鏈的農業生產方式。美國農業部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是“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化肥、農藥以及其他生長調節劑的高效農業”[3]。
1.2 特點
有機食品的特點:一是原料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采用有機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食品;二是其生產過程,包括種養、加工、包裝、貯藏、運輸,嚴格按照有機食品的標準;三是質量跟蹤審查體系和生產銷售記錄檔案完善;四是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有機農產品質量優、營養豐富、天然健康、無污染[4]。
2 發展現狀
我國早期的有機農產品生產主要是天然有機食品,如高山茶葉、大豆、谷物、野生果品和中草藥材等。隨著國內外對有機食品需求量的增加,部分栽培農作物逐漸發展為有機農產品。據統計,2013年我國有機食品銷售額達238.2億元。
2.1 種植面積
2014 年《中國有機產業發展報告》[5]統計,截至2013 年底,獲得有機認證的生產面積為272.2萬hm2,占耕地面積的0.95%。其中,野生采集生產面積143.5 hm2,有機種植面積128.7萬hm2。2005 年,我國有機種植面積46.5萬hm2,產量約為278萬t;2009年增加到94萬hm2,增幅近2倍,產量增長到415萬t,到2013年產量增長為673萬t(圖1)。之后基本維持在100萬~120萬hm2,由逐年增長轉變為平穩發展。目前,我國有機生產基地6 628個、有機加工廠3 910 個、有機產品生產企業7 894 家,覆蓋植物、動物、水產及加工四大類,有機種植產品主要是谷物、豆類及油料作物、蔬菜、茶葉、水果及堅果、青儲飼料等。我國有機茶葉生產面積占全球的1/2,谷物、豆類及油料作物和蔬菜占全球的1/5~1/4。我國有機產品每年銷售額為200億~300億元,已成為第四大有機產品消費國[6]。
2.2 種植種類和空間布局
我國有機農產品有三大主產區。一是東北谷物、豆類及葵花籽區,如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二是沿海有機蔬菜區,如魯、京、滬、蘇、浙等;三是浙、閩、贛等有機茶葉區。在布局上,我國有機農業明顯向東三省、發達地區以及西部欠發達地區集中;在產品類別上,多為植物類,所占比重較大的是有機蔬菜、有機茶、有機大豆和有機大米等,也是有機產品出口的主要種類;在加工深度上,初級產品居多,加工產品少(表1)[7]。
截至2009年底,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已通過認證的有1萬hm2(不包括面廣、量大的野生天然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已頒證的產品包括谷物、豆類、蔬菜、水果和中草藥等150多個。從事有機農產品生產行業的單位600多家。近幾年我國經OFDC認證的有機農產品出口增長率均在30%以上[4],2009年出口額約40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國內有機農產品消費的增長量將高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市場潛力巨大,我國有機農業(食品)產業將進入快速成長期。
3 參考文獻
[1] 席運官,陳瑞冰.論有機農業的環境保護功能[J].環境保護,2006(17):48-52.
[2] 謝標,王曉蓉,丁竹紅.有機農業的環境效益評估[J].水土保持通報,2002,22(2):71-74.
[3] 紀霞.中美有機農業發展的比較研究與啟示[J].農業經濟,2016(4):12-14.
[4] 孫立勇.世界有機農產品生產概況及認證[J].中國果菜,2011(1):3-4.
[5] 顧紹平.中國有機發展產業報告[R].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14.
一、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20世紀70年代,“石油農業”在消除農業貧困、增加食品供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也帶來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高強度投入的化學品成為農業污染最重要的來源,進而造成了土壤、水體、大氣等生態系統的立體污染,致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這促使人們對現代農業進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成立,對規范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推進有機農業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增長期,其標志是成立有機產品貿易機構,頒布有機農業法律,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全球有機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根據有機農業研究院、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2012年度報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機農業生產遍及160個國家和地區,有機農業面積達到3704萬公頃(包括過渡期面積),有機農業面積占農業面積的0.85%。具體來看,有機農業發展呈如下特點:
1.洲際有機農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有機農業面積呈穩定增長。與1999年相比,2010年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2.4倍,但洲際之間發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機農業面積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機農業面積的33%、其次為歐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亞洲占比均為7%、非洲占比3%。歐洲為有機農業面積增長最大的地區,與2008年相比,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170萬公頃。從有機農業面積占區域農業面積分析,大洋洲和歐洲占比較高,分別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為0.1%。
2.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規模。2010年,全球有機農業生產者達到1574971戶,比2009年有所下降。從洲際來看,在2005-2010年間,有機農業生產者增長平均為1.27倍數。其中,非洲為增長最快的地區,達到3.04倍,其次是亞洲為1.35倍、歐洲為0.48倍、拉丁美洲為0.46倍、北美洲為0.39倍、大洋洲為0.12倍。非洲和亞洲增長比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小,小農戶數量居多,而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機農業屬于大農場經營,農戶數少,但面積增幅較大。從市場規???,2010年,全球有機農產品貿易達到445億歐元,比2005年增長89.2%。北美、歐洲和亞洲交易額分別達到220.59和195.83億歐元,占總交易額的93.5%。
3.有機農產品種類和有機農業生產大國。2010年,全球有機莊稼種植面積為609萬公頃,排名前5位的農作物面積包括:谷物類251萬公頃、草料203萬公頃、含油類種子46.8萬公頃、蛋白類作物30萬公頃、蔬菜27萬公頃;永久類作物面積265萬公頃,主要包括咖啡64萬公頃、橄欖油50萬公頃、可可29萬公頃、堅果類26萬公頃、葡萄22萬公頃。排名前10有機農作物生產大國分別是: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巴西、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德國、烏拉圭和法國。
4.有機農業認證機構發展。2009年,全球有機農業認證機構達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數認證機構設在歐盟、日本、美國、韓國、中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全球共有79個國家有認證機構,主要為發達國家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認證服務,非洲絕大多數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缺乏本地認證服務提供商。非洲僅有10個認證機構;亞洲有164個認證機構,其中大多數總部設在韓國,中國,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來亞洲認證機構數量急劇上升,歐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則相對穩定。
二、有機食品價格及其彈性特征
由于各國經濟水平、各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認知和消費偏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市場有機食品價格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國際組織和政府的研究報告中,主要采用兩種比較方法:一是選擇本國市場,對常規食品價格和有機食品價格進行比較,評估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另一種方法是測算有機食品的價格彈性,討論價格變化對有機食品需求量的影響。
(一)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比較
已有研究文獻主要基于不同國家或一國不同地區的比較。尹世久(2010)通過調查我國粵、蘇、魯三省七個城市13個超市或專賣店的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發現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平均為3.15。從食品種類來看,有機蔬菜的價格溢出最大,達到3.76,有機大米和面粉的價格溢出相仿,分別為2.87和2.83。從地域來看,山東的價格溢出略高,為3.18,廣東與江蘇比較接近,分別為3.11與3.12。山東省有機蔬菜銷售較為少見,但其有機大米與有機面粉的價格溢出都遠遠超過廣東和江蘇兩省,達到3.17。其調查結果與美國農業部調查結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機蔬菜價格比常規蔬菜價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機食品價格彈性
雖然有機食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常規食品價格變動、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主要反映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有機食品需求相應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為例,20種日常消費品價格彈性特點表現為:
1.絕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大于1。除了小甜點的價格彈性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價格彈性為1外,18種食品的價格彈性大多有在2和5之間。
2.大部分有機食品遵循“需求法則”,即價格下跌,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價呈反比例關系,需求曲線可以表述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
3.有些有機食品量價呈正向變動,即價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醬、新鮮水果、意大利面、橄欖油、小甜點、精制谷物、雞蛋、茶出現了量價齊升;大豆飲品出現量價齊跌。需求曲線為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可能的原因是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消費偏好發生變化,對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動了價格上升。
4.新鮮和易腐食品價格彈性較大。例如,新鮮水果、蜂蜜、大豆飲品、雞蛋、鮮奶的價格彈性分別達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變化對價格變化極為敏感,即價格一個微小的變動導致需求量大幅度變動。上述分析顯示,隨著潛在的消費需求成為有效需求,有機食品價格溢出效應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
作為有機食品生產歷史悠久和有機食品生產及消費大國,對意大利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變動分析對我國有機食品貿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鑒:即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較大,部分有機食品量價成正向關系,價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擴大種植將有利于農戶收入增長;對于價格富有彈性但量價反向關系的有機食品,只要價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長幅度,生產者仍然可以獲益。
三、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及其對策
我國認證有機農業生產開始于1989年,2006年,我國通過有機認證的面積為203萬公頃,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統計顯示,2010年,有機認證的面積僅為139萬公頃,全球排名第6位。我國有機食品在全部食品種類中只占0.1%,遠沒有達到國際2%的平均水平。盡管有機農產品高價格對農民具有激勵作用,但在缺乏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政策支持的環境下,單個小農戶面臨有機農業生產過渡期的高風險和高成本,不愿投資有機農業生產。有機農業生產的高成本主要來自固定設備、培訓、有機資格認證、有機肥等大量資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規農業生產的40%-100%以上。農戶要實現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軌,過渡期內成本高于收益,一些農戶只有依賴借貸投入。但風險導致的農村信貸市場約束間接阻礙了農戶選擇有機農業新技術投入。因此,根據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鼓勵農民投資有機農業生產。
1.在經濟發達地區,鼓勵土地流轉,規?;l展有機農業。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耕地、淡水資源等呈現剛性約束和農業經營主體發生變化,這要求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必須進行相應調整,即要依賴科技推動農業的集約化和規?;?,發展現代農業。因此,可以在自愿交易的條件下,鼓勵土地向糧食種植大戶和農業公司轉移,從而實現有機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不斷改善,世界各國消費者對食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消費者偏好從常規食品向有機食品轉變。因此,有機食品價格變化和價格彈性成為一些國際組織和政府政策制定者關注的重點。本文對全球有機農業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國內外消費者有機食品價格和價格彈性進行了比較,針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20世紀70年代,“石油農業”在消除農業貧困、增加食品供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也帶來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高強度投入的化學品成為農業污染最重要的來源,進而造成了土壤、水體、大氣等生態系統的立體污染,致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這促使人們對現代農業進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成立,對規范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推進有機農業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增長期,其標志是成立有機產品貿易機構,頒布有機農業法律,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全球有機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根據有機農業研究院、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2012年度報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機農業生產遍及160個國家和地區,有機農業面積達到3704萬公頃(包括過渡期面積),有機農業面積占農業面積的0.85%。具體來看,有機農業發展呈如下特點:
1.洲際有機農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有機農業面積呈穩定增長。與1999年相比,2010年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2.4倍,但洲際之間發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機農業面積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機農業面積的33%、其次為歐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亞洲占比均為7%、非洲占比3%。歐洲為有機農業面積增長最大的地區,與2008年相比,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170萬公頃。從有機農業面積占區域農業面積分析,大洋洲和歐洲占比較高,分別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為0.1%。
2.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規模。2010年,全球有機農業生產者達到1574971戶,比2009年有所下降。從洲際來看,在2005-2010年間,有機農業生產者增長平均為1.27倍數。其中,非洲為增長最快的地區,達到3.04倍,其次是亞洲為1.35倍、歐洲為0.48倍、拉丁美洲為0.46倍、北美洲為0.39倍、大洋洲為0.12倍。非洲和亞洲增長比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小,小農戶數量居多,而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機農業屬于大農場經營,農戶數少,但面積增幅較大。從市場規???,2010年,全球有機農產品貿易達到445億歐元,比2005年增長89.2%。北美、歐洲和亞洲交易額分別達到220.59和195.83億歐元,占總交易額的93.5%。
3.有機農產品種類和有機農業生產大國。2010年,全球有機莊稼種植面積為609萬公頃,排名前5位的農作物面積包括:谷物類251萬公頃、草料203萬公頃、含油類種子46.8萬公頃、蛋白類作物30萬公頃、蔬菜27萬公頃;永久類作物面積265萬公頃,主要包括咖啡64萬公頃、橄欖油50萬公頃、可可29萬公頃、堅果類26萬公頃、葡萄22萬公頃。排名前10有機農作物生產大國分別是: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巴西、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德國、烏拉圭和法國。
4.有機農業認證機構發展。2009年,全球有機農業認證機構達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數認證機構設在歐盟、日本、美國、韓國、中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全球共有79個國家有認證機構,主要為發達國家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認證服務,非洲絕大多數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缺乏本地認證服務提供商。非洲僅有10個認證機構;亞洲有164個認證機構,其中大多數總部設在韓國,中國,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來亞洲認證機構數量急劇上升,歐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則相對穩定。
二、有機食品價格及其彈性特征
由于各國經濟水平、各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認知和消費偏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市場有機食品價格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國際組織和政府的研究報告中,主要采用兩種比較方法:一是選擇本國市場,對常規食品價格和有機食品價格進行比較,評估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另一種方法是測算有機食品的價格彈性,討論價格變化對有機食品需求量的影響。
(一)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比較
已有研究文獻主要基于不同國家或一國不同地區的比較。尹世久(2010)通過調查我國粵、蘇、魯三省七個城市13個超市或專賣店的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發現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平均為3.15。從食品種類來看,有機蔬菜的價格溢出最大,達到3.76,有機大米和面粉的價格溢出相仿,分別為2.87和2.83。從地域來看,山東的價格溢出略高,為3.18,廣東與江蘇比較接近,分別為3.11與3.12。山東省有機蔬菜銷售較為少見,但其有機大米與有機面粉的價格溢出都遠遠超過廣東和江蘇兩省,達到3.17。其調查結果與美國農業部調查結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機蔬菜價格比常規蔬菜價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機食品價格彈性
雖然有機食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常規食品價格變動、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主要反映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有機食品需求相應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為例,20種日常消費品價格彈性特點表現為:
1.絕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大于1。除了小甜點的價格彈性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價格彈性為1外,18種食品的價格彈性大多有在2和5之間。
2.大部分有機食品遵循“需求法則”,即價格下跌,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價呈反比例關系,需求曲線可以表述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
3.有些有機食品量價呈正向變動,即價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醬、新鮮水果、意大利面、橄欖油、小甜點、精制谷物、雞蛋、茶出現了量價齊升;大豆飲品出現量價齊跌。需求曲線為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赡艿脑蚴侨藗儗κ称钒踩恼J知,消費偏好發生變化,對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動了價格上升。
4.新鮮和易腐食品價格彈性較大。例如,新鮮水果、蜂蜜、大豆飲品、雞蛋、鮮奶的價格彈性分別達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變化對價格變化極為敏感,即價格一個微小的變動導致需求量大幅度變動。上述分析顯示,隨著潛在的消費需求成為有效需求,有機食品價格溢出效應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作為有機食品生產歷史悠久和有機食品生產及消費大國,對意大利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變動分析對我國有機食品貿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鑒:即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較大,部分有機食品量價成正向關系,價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擴大種植將有利于農戶收入增長;對于價格富有彈性但量價反向關系的有機食品,只要價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長幅度,生產者仍然可以獲益。
三、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及其對策
我國認證有機農業生產開始于1989年,2006年,我國通過有機認證的面積為203萬公頃,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統計顯示,2010年,有機認證的面積僅為139萬公頃,全球排名第6位。我國有機食品在全部食品種類中只占0.1%,遠沒有達到國際2%的平均水平。盡管有機農產品高價格對農民具有激勵作用,但在缺乏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政策支持的環境下,單個小農戶面臨有機農業生產過渡期的高風險和高成本,不愿投資有機農業生產。
有機農業生產的高成本主要來自固定設備、培訓、有機資格認證、有機肥等大量資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規農業生產的40%-100%以上。農戶要實現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軌,過渡期內成本高于收益,一些農戶只有依賴借貸投入。但風險導致的農村信貸市場約束間接阻礙了農戶選擇有機農業新技術投入。因此,根據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鼓勵農民投資有機農業生產。
1.在經濟發達地區,鼓勵土地流轉,規模化發展有機農業。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耕地、淡水資源等呈現剛性約束和農業經營主體發生變化,這要求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必須進行相應調整,即要依賴科技推動農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因此,可以在自愿交易的條件下,鼓勵土地向糧食種植大戶和農業公司轉移,從而實現有機農業的規?;l展。
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3個重要歷史階段。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礎上實現的,這種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端日益顯著,并引發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點的生態環境問題[1~4]?;省⑥r藥的使用對提高農業生產率以及產量,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危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農藥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一系生態環境問題,這種依賴于消耗大量森林、濕地、動植物資源為代價的高產出農業模式以逐步受到人們質疑,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來我國在生態農業發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態農業結構和功能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但仍存在理論基礎不完備、產業化水平不高、組織建設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5]。
2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2.1國外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生態農業最早興起于歐洲,早在20世紀30~40年代在英國、瑞士、日本等得到發展;20世紀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的生產模式已經逐步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也開始初步探索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生態農業在世界各國得到了較大發展,形成了較大的規模[6~8]。最早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示范的國家是英國,生產者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有針對性的生產某種產品。此理論是由英國農學家A.霍華德提出的。但這時的生態農業發展過于保守,大多的形式為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發展較為緩慢[9]。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工業化發展的持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環境污染加劇,農業發展受到極為嚴重的威脅,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在歐美快速興起了保護農業生產的生態農業新浪潮,在此形勢下,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國際生物農業會議上許多發達國家肯定了有機農業的優點,有機農業在歐美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發展[9]。日本生態農業的建立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側重點在于減少農田的鹽堿化、農業面源污染(農藥、化肥)等突出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9]。東南亞地區菲律賓是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9]。菲律賓的瑪雅農場是國際生態農業的典范,大規模結合農工生產企業,最大限度降低從外部購買生產資料卻能保持高額效益,從而有效的減少了廢料和污染[10]。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全球所接受。可持續農業的地位得到了確立,該階段生態農業發展進入了新時代,無論是在發展規模、推進速度還是在發展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在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實力和人均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使得其生態農業發展著重追求生態效益,不再將農業的產量作為終極目標,發達國家生態農業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世界上實行生態農業管理的土地約1055萬hm2,其中,生態農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澳大利亞,擁有約529萬hm2,約占世界總生態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國[10]。截至2000年,全球194個國家中有141個國家開始或已經開始發展生態農業[11~14]。進入21世紀后,生態農業模式的耕地面積進一步增加,生態農業市場進一步擴大,據德國生態與農業基金會提供的統計數據,截至2001年末,世界經過認證的有機農場約有40萬個,世界有機農業土地面積已經接近2300萬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阿根廷、意大利等國家[15]。
2.2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中國具有良好的農業文化傳統,并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業的弊端逐步顯露出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和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業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導致水資源匱乏;過度開墾和森林植被破壞、濕地資源破壞、超載過牧等行為導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現象嚴重[16,17]?;诖?,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在我國開始逐步引入。我國生態農業是在針對中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下產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是一項政府引導和大力扶持、農民自發創造、科技人員積極主動參與的偉大生產實踐,生態農業在我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18]。1993年,國家各部委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建設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環境、社會、生態效益[18]。經過6年的建設,51個試點縣在1999年通過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驗收,取得了試點成功。各生態農業縣的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均有顯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別達到73.4%和60.5%,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7%,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顯著[18,19]。到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面積約1000萬hm2,占我國農業耕地面積的12%,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包含了生態農戶、生態農業村、生態農業縣乃至生態農業省等,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我國現有的生態農業模式大致可分為物質多層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模式、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模式等。生態農業建設的推進加快了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步伐,有效的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已經創造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模式,并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農業配套體系。初步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投入相結合的市場運作方式[18]。
3中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傳統農業思想觀念、技術的不完善、缺乏資金以及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影響。中國農業的歷史悠久,中國傳統的農業具有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特點,自身發展的封閉性和對自然的依賴性使其排斥外部沖擊,造成了生態農業推廣受阻。另外,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加之科技水平較發達國家落后,造成了技術上的不完善,為生態農業發展帶來了阻力。資金投入短缺一直是長期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雖然保持著絕對量不斷增加,但其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卻在保持著逐年下降[10]。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而農民對市場經濟缺乏認識,對其認可度不高,因此不會按需生產,帶來了推廣的阻力。
4展望
>> 保稅區國際物流業務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我國保稅區發展現狀及對地方經濟和財政的影響 青島保稅區發展現狀及轉型趨勢 南京加快綜合保稅區建設發展的對策研究 蘭州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的意義和發展對策 廈門象嶼保稅區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的研究 南京設立綜合保稅區的戰略意義及對策建議 中國保稅區國際物流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 依托綜合保稅區發展寧夏加工貿易問題淺析 舟山港綜合保稅區未來建設的對策建議 推動我國保稅區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保稅區跨境進口電子商務發展面臨問題的研究 張家港保稅區的發展沿革及轉型路徑分析 中俄貿易保稅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中的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問題 保稅區發展現狀、績效和轉型分析 我國保稅區發展現狀研究 鄭州市地鐵商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黔江區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淺議永川區糧油產業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李正. 鄭州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為自由貿易區的優勢研究[J].金融經濟,2015(02):180-182.
[3]馮春久."小區推動大省"的典范[J].決策探索(上半月),2014(12):17-18.
[4]鄭豫曉.自貿區建設及其金融發展問題研究--基于鄭州航空港綜合實驗區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5):23-29.
關鍵詞:有機農業;發展;環境效益
隨著工業的發展,化肥的高投入帶來的增產效益,使農民越來越青睞于無機肥,而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成為了人類最為擔心的問題。有機農業由于其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堅持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逐步在國內外得到大力發展。而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有機農業發展動向就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方向。歐、美、日以及大多發達國家有機農業的發展相對超前,而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誕生有機農業發展理念[1]。有機農業在發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學肥料、生產調節劑,以及各種化學合成農藥和含有基因工程的產品以及添加劑等[2]。其應用相對較為安全,且大量經過有機安全認證的食品越來越多的投入市場,為人類食品安全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有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促進糧食安全,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對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背景以及我國有機農業未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比,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并結合本國實情,旨在找出適合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模式以及未來發展動向,進而為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1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1.1世界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和國際有機聯盟(IFOAM-OI)關于全球有機農業的近期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機農業土地約為5090萬hm2,有機農地面積占全球所有農業用地面積的1.1%。有機生產者不斷增加,有機市場占比份額顯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麥、瑞典的人均消費最高,分別以262、191、177歐元排名前3位[3]。在法國,消費者購買有機食品主要出自對健康的擔憂,而德國大多數人購買有機食品則認為其可降低環境污染,丹麥人購買有機豬肉更傾向于關注動物福利,美國為避免轉基因食品選擇購買有機食品。盡管各國因區域不同,購買動機不同,但普遍都認為有機農業是相對安全的,其越來越多的購買力擴大了有機產品的市場,促進有機農業穩定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這種發展趨勢更為明顯。
1.2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古代中國傳統小農生產模式就是有機農業生產的一種不成熟的雛形。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機農業在中國逐步興起。最先是中國農業大學開始的生態農業研究,隨后國家環??偩忠布尤肓似溲芯浚r業部于1984年在中國農業大學率先開始了生態農業等相關領域的研究,隨后國家環保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也加入了對有機食品的研究中,率先進入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成為該組織的第1個中國會員。為了發展綠色產品,進行相關的管理活動和資格認證,中國農業部建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中國的有機農業正穩步發展中。盡管中國有機農業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增加農產品出口,但與世界平均水平還相差甚遠。有機食品的種類較少,有機食品銷售額依舊偏低,與發達國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2淺析我國有機農業未來發展動向
我國發展有機農業具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國有些地方,如邊遠山區、地形較為復雜的地區,現代大型機械無法進入,使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完整性得以保留,因其很少用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為有機農業基地建設提供了資源。此外,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富余,成本低廉,多數農民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極有可能成為有機農業的生產軍[4]。
2.1生產成本優勢
有機農業屬于典型的農業密集型產業,其耕作方式與我國傳統農業類似,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我國廣大農民學習操作。符合我國農村勞動力富裕但是文化素質偏低的社會現狀,大部分農民可進行操作。有機生產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動力,而我國人口眾多,可以滿足其生產,同時增加了就業,解決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相比其它國家,勞動成本具有明顯的優勢。有機食品生產環節嚴格,不允許使用人工合成的農藥、化肥,從原料到有機食品的加工、運輸、包裝乃至銷售都相對常規農產品的產量較低,但是有機食品的品質較高,一旦良好有序的有機農業生產系統建立,將會大大增加其產出,甚至會比常規農產品高出10%~60%的產出量[5],長期看來其未來發展前景更好。
2.2市場優勢
近年來,由于化肥施用過量、農藥殘留等引起消費者對果蔬、糧食乃至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等食品安全的擔憂。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更傾向于選擇營養全面又安全的食品。而有機食品因為其生產過程嚴格,產品品質高,受到多數人的青睞,有機食品的市場需求日益增加,極具市場潛力。我國經過認證的有機食品主要有茶葉、蜂蜜、奶粉、中藥材、蔬菜、糧食等,未來有機食品將不再只是局限于嬰幼兒保健、白領等工薪階級,而是服務于廣大群眾,走向出口貿易。所以說,有機農業未來市場發展存在很大上升空間[6]。
2.3社會技術保障
2002年,有機產品認證委員會了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國家認可標志和有機產品的產品標志,正式啟動有機產品認證。各地政府積極響應,設立專項資金對涉及有機農業生產的企業、農戶的生產資料投入和有機認證費用進行補助。以北京市為例,為了提升有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全面推進無公害產品認證服務。北京市對有機認證進行政策傾斜,規定凡是獲得綠色食品證書的,可給與直接補貼50%的認證費用;若取得有機食品轉換證書,可給與100%的認證費用獎勵。同時,政府制定多項政策鼓勵企業加強有機農業的研究活動,增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解決我國有機肥料生產和施用技術、良種培育和特色產品加工技術等實用價值問題。為促進技術革新,政府設立專項資金來制定有機農業生產計劃,進行區域性的規劃,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增大技術推廣宣傳力度,創建高標準農業示范基地。積極支持進行有機農業的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企業的發展,在與有機農業相關的項目運行期間,政府會對有機農業相關項目的審批、資金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傾向性[7]。
3世界有機農業發展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啟示
與歐洲、北美、亞洲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可以從其發展中總結經驗,鑒于國情的差異,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出啟發,為未來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道路指明方向。
3.1完善監管認證體系
在我國,有機農業認證依舊是一個薄弱環節,市場上存在大量亂認證的不正之風。盡管中國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三位一體的認證體系,由農業部和環境保護部各司其職進行管理,但消費者對于這三個認證體系的界限依舊很模糊。農產品在銷售中存在監督不到位,缺乏后續的跟蹤回訪。對此,我國應該盡快出臺有機農業統一的認證標準,采取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2種手段,降低認證的成本和費用,不斷完善農產品認證與監管體系。同時,加強對農業的規范、監督和認證,將政府監督與農戶自我約束于一體,實現多重監管,推動有機農產品的監管認證。
3.2產學研緊密結合
有機農業的發展不能使用傳統的農藥、肥料等化學產品,對于農產品的培育、病蟲害的防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勢必需要較高的科學技術指導。據統計,我國每萬名農村人口中農業科技人員數不到2人,發達國家為40人。我國農村勞動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2.4%[8]。要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就必須注重產學研的高度結合,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的專業技術人才,從而提高有機農業生產各環節人員的專業技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一線。
3.3加大補貼和財政支持
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雖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市場體制建設尚不健全,需要政府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和引導,才能保證有機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歐盟對于有機農業的發展設置了補貼性的政策,對于達到標準的農業生產經營者,會給予一定的補助獎勵,而對于未達到的經營者則采取懲罰的措施。在國內有機農業發展還不太繁榮的情況下,政府更應采取一定的政策傾向性措施或者補貼等措施,以鼓勵有機農業的發展。
3.4加強相關法規標準體系建設
發達國家一向把法制規范、制度以及標準完善放在首要的地位。縱觀中國,對有機農業的政策發展仍停留在行政規范和管理引導為主,多集中于紅頭文件、工作和會議報告中,還沒有真正上升到法律高度,不免顯得有機農業的發展缺乏強大的后勁推動力。因此,發展只能靠市場需求的緩慢進程逐步推進。應把中國對于有機農業的相關標準、執行規范等方面盡快從行政文件中抽離出來,形成指導性的法律文件,才能使有機農業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
本文通過介紹有機農業概念、特點,并對國內外有機農業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分析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重視有機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推進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和運作機制的建立、加大政府的引導扶持力度等促進我國有機農業健康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有機農業現狀;問題;對策
20世紀綠色革命以來,世界糧食產量不斷增加,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在此背景下,在吸取傳統農耕生產方式上,產生了有機農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機農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本文將從有機農業的基本內涵入手,通過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探討我國有機農業健康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有機農業發展歷程
1.1有機農業的基本概念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認為,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她遵從當地的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入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她有利于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境,也有利于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的公平與和諧共生。
1.2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有機農業出現較晚。1989年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農村生態研究室是我國第一個IFOAM成員,1990年浙江省臨安縣臨安茶廠和裴后茶園獲得荷蘭SKAL的有機認證[1]。1995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了《有機食品標志管理章程》和《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范》,初步形成了有機食品生產標準和認證管理體系。2015年8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修正版)取消了有機轉換認證及其標志,進一步規范了有機產品生產。近年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較快。據報道,2014年我國有機生產面積已達272.2萬公頃,有機產品總產值達800多億元。2015年,全國已建成有機農業示范基地19個,形成了水稻、茶葉、畜產品、水果等示范模式,我國已成為全球第4大有機產品生產消費國[2]。
2我國有機農業的問題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有機農業投入較大,勞動力投入較高,生產效率較低,市場風險大,使得有機農產品生產風險極大。因此有機農業的發展壯大必須要得到政府支持,彌補有機轉換期間收入下降的風險,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我國政府目前沒有提供對有機農業統一的支持,中央沒有專門的補貼資金,發展有機農業的財政資金主要由地方自行解決,但是政府也只進行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缺乏長期、穩定的規劃和政策支持。
2.2產業化水平低,生產組織形式缺乏創新
有機農業對自然環境依耐性很強,生產的監控程序多,檢測、監測費用高,使得有機農業生產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機農業的大發展。在市場利益驅使下,單個農戶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規范的生產措施,結果往往損壞整個有機生產行業的利益;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水平較低,對單個農戶約束性較弱,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2.3有機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素質較低
我國有機農業生產剛剛興起,適應本地的生產技術并不完備國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停留在科研機構實驗室水平,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系統性研究和開發。在我國,僅有5家專業有機農業咨詢組織,但它們大多數多專注于建立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而不是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同時,由于我國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掌握新技術的能力較弱,這也成為制約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的一大瓶頸。
2.4對有機農業認證不規范,生產過程缺乏監督
目前,我國現有59家有機認證機構,不同機構和檢查員對于標準本身掌握和執行不規范,差異很大,導致有機農產品質量存在差異。對有機產品生產監督不嚴,生產過程中使用化學農藥等現象時有報道,市民對本國有機農產品缺乏應有的信任。因此,要結合我國國情,制定適合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促進我國有機農產品市場規范化發展。
3我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
3.1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力度
各國有機農業的健康發展都與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關,如德國“聯邦有機農業計劃”每年投入兩千萬歐元用于支持有機農業生產。我國也應加大對有機農業生產和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并對有機農產品給予政策補貼。積極進行政策引導和鼓勵,以政策引導有機農業快速發展。
3.2加強有機農業規范化建設
首先,要完善有機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有機農業管理規范的國家或地區都有著較為完善的有機產品生產標準和管理辦法。其次,要科學制定有機農業認證標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從而促進我國有機農產品的規范發展。同時,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避免無序競爭。
3.3加快土地流轉,建立新型的生產經營組織,形成有機農業集約化、規?;洜I
現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導致土地種植碎片化,既不利于有機農業種植管理,也不利于新技術的使用。要以土地確權為契機,加快土地規范化流轉,推動有機農業集約化經營,推動有資金、有技術的企業和個人投資有機農業。
3.4建立和完善技術和服務體系
由于有機農業限用或禁用化肥、農藥,有機農產品產量穩定性是一個大問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級農業科技機構、農業院校等的科研力量,加強與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和有機農產品企業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協作,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解決有機農產品生產和貿易中的存在的問題。
作者:炊曉寧 趙永強 單位:陜西省岐山縣蔡家坡鎮人民政府 陜西省岐山縣水利局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地理信息系統 GIS 精細農業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17-01
一、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美國聯邦數字地圖協調委員會(FIC-CDC)關于GIS的定義及概念框架, FIC-CDC認為GIS是由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和不同的方法組成的系統,該系統設計支持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建模和顯示,以便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
二、精細農業
精細農業是綜合應用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決策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現代高新科技以獲得“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和技術體系。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S)、傳感器及檢測系統、計算機控制器及變量執行設備等信息技術,對大田作物生產實施監控,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GIS在精細農業方面的應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我國在80年代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1.GIS在農業土地地塊等級分類中的應用
利用GIS設定農業用地的取樣位置,對農業用地的營養成分的抽樣采集或者農業用地的年平均產量的數據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語言的編輯篩選功能,從而把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以達到農業土地地塊的分類分級的效果。
2.GIS在農業病蟲害防治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與GPS、RS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的,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把該區域內的農作物的長勢情況以圖像數據的方式傳輸給GIS,通過GIS軟件對于圖片強大的分析系統,分析出病蟲害的傳播、遷移、擴散規律和種群分布空間動態以及病蟲害的發生和環境關系,對病蟲害進行全方位、立體掌握[1],根據GIS圖像數據的顏色值變化趨勢從而能夠準確的對于農作物的病蟲害狀況做出判斷,適時地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3.GIS在農產品估產方面的應用
GIS與GPS、RS相結合,通過遙感技術(GPS)采集清晰的圖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統(RS)進行精準圖像定位,通過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和輸出地面的要素資料,獲得實況信息,再利用GIS對于采集到的信息進行高精度提取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遙感估產區劃,估產產量分布圖的生成與輸出[2]。在我國,玉米、小麥、水稻等多種農作物已經用到遙感估產。
4.GIS在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方面的應用
在GIS中,通過對農產品集聚地和農產品運輸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費群體和運輸距離的緩沖區以及消費目標領域的地區分布等級,還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疊置分析,添加農產品銷售和運輸條件限制以及與其他農產品競爭力的權重系數,GIS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通過限制條件的疊加可以發生地區顏色的變化,從而可以很直觀地分析出農產品的銷售最佳途徑。
四、國外精細農業發展現狀
精細農業首先出現在美國,而法國對于GIS在精細農業方面的應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尤其是聯合收獲機產量圖生成以及質量測定、施肥機械及電子化植保機械利用GPS和GIS系統進行變量作業已經成為現實[3]。法國在實現精細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還經常與其他國家經常進行精細農業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實現精細農業推廣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術的集成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建立基于“3S”的空間決策支持系統, 實現系統各部分間利用管理實時化、一體化、空間化。例如:利用GPS精確定位系統,在小麥或者玉米的收割過程中,均勻分布產量測試點,收集產量測試點的產量數據,把收集來的數據輸入到GIS中與其原有的數據(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數據)進行匯總疊加,從而分析出農業用地中各種因素對農作物產量帶來的影響,進而及時有效地做出解決方案,提高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
2.GIS與專家系統(ES)結合組成的智能GIS系統將成為未來解決農業領域空間復雜問題的重要途徑。
利用GIS作為有效的交流平臺,廣泛開展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數據自動采集和數據分析的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統來解決精細農業中復雜難題。
3.GIS系統的發展將促使“3S”系統的快速集成
“3S”系統將為精細農業數據的自動采集、自動分析、自動處理和應用提供決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動精細農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
六、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國土占有面積卻很少,精細農業的優勢在于既能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又能減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細農業已經成為了當代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GIS在農業上的應用推動了我國精細農業的發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結合組成的“3S”系統,甚至與專家系統(ES)、決策支持系統相聯系應用到精細農業,參與到農業氣象服務、農產品估產、采集和銷售等領域中,才能實現農業數字化、產量化和規?;跍p少資源投入的同時又保證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鄭宇鳴、李淑斌、肖植文、劉振環 GIS在農業病蟲害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農機化研究,2011
[2]饒衛民、章家恩、肖紅生、胡月明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農業上的應用現狀概述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
[3]張曉輝、李汝莘 法國的精細農業研究及應用現狀 農機化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