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愛發表,線上期刊服務咨詢

肺部護理診斷8篇

時間:2023-06-04 08:38:38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肺部護理診斷,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肺部護理診斷

篇1

關鍵詞 老年矽肺 肺部感染 循證護理

矽肺是由于在生產環境中長期吸入較高濃度含有游離SiO2的粉塵(矽塵)而引起的以肺組織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矽肺一旦發生,呈進行性發展[1]。同時由于老年人的組織器管退行性變,免疫防御功能降低,使得老年矽肺患者易罹患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又會加重呼吸困難,易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MOSF危及生命。循證護理(EBN)是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將可利用的最適宜的護理研究依據個人技能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有機地結合起來,制訂出最佳的護理方法[2]。2009年6月~2010年12月筆者對18例老年矽肺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實施循證護理,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8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61~79歲,平均67.3歲。其中Ⅰ期矽肺8例,Ⅱ期矽肺9例,Ⅲ期矽肺1例,矽肺診斷均符合職業病診斷標準,18例矽肺患者均合并符合診斷標準的肺部感染入院。其中合并胸腔積液1例,冠心病5例,慢性呼衰1例。

方法:循證護理小組由護理部主任、科護士長、責任護士組成。成員均接受過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小組針對本組患者情況,為了更好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動態觀察和掌握患者現存或潛在的危險因素,提出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①痰阻氣道;②呼吸衰竭;③心力衰竭;④營養失調;⑤院內感染。

循證支持:應用計算機網絡書刊等,系統尋找關于矽肺合并肺部感染方面的文獻,以尋找來源于研究領域的實證。具體步驟為:①利用中文科技資料目錄檢索國內文獻,全面了解相關信息;②以檢索到的文獻題目派選出最重要的題錄;③依此題錄查找期刊原文或用數據庫查找全文;④評判性閱讀全文并從中發現證據。以“矽肺”“肺部感染”為關鍵詞檢索到相關文章30余篇,結合臨床實踐及患者的需求,制訂并實施護理方案。方案的重點是加強防護管理,重視細節管理。

護理措施:⑴循證問題1:矽肺合并肺部感染的氣道管理。①循證支持:查閱文獻獲知,霧化吸入療法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治療措施。有研究報道[3],氧驅動霧化吸入法,優于超聲霧化吸入,適宜氧驅動流量4~7L/分,此方法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在霧化過程中既能改善低氧血癥,又刺激性小,氣流柔和,見效快,患者舒適度增加。高巖等提出采取適時吸痰[4]。②干預措施:重視氣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由于矽肺并肺部感染患者分泌物多,護理首先從濕化呼吸道入手,根據醫囑用藥,連接氧驅動霧化裝置,2~4次/日,并觀察患者反應。每次操作前后用所診器聽肺部情況,鼓勵患者咳嗽,協助叩背排痰,必要時吸引器吸痰。霧化裝置每天更換消毒。加強患者的口咽部護理。臨床工作中,重視矽肺患者口腔護理,患者年齡大,機體抵抗力差。在口護前后注重觀察,有效防止了口腔感染的發生。重視病房環境管理,定時通風,濕度在55%~60%,室溫保持在20~22℃,每日同紫外線消毒一次。嚴格探視制度,減少交叉感染環節。⑵循證問題2:矽肺并肺部感染的吸氧問題。①循證支持:通過查閱文獻獲知,矽肺病人血液中免疫球蛋白LgG、LgM及纖維蛋白原增高,紅細胞易聚集,缺氧使紅細胞變性下降,免疫力差。加上老年人本身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經常反復肺部感染[5],而正確吸氧是改善矽肺患者的的呼吸功能,增加組織供氧減少并發癥的重要措施。鼻導管或通過文丘里(venturi)面罩吸氧時,吸氧濃度和流量有關[6]。②干預措施:本次觀察中采用鼻導管吸氧,吸入氧濃度28%~30%。用指套式光電傳感器進行實時持續監測血氧飽和度(SpO2),使血氧飽和度維持>90%。急性癥狀緩解后氧流量1~2L/分,每天≥15小時。每天更換鼻導管及濕化瓶,以及濕化瓶內濕化液。⑶循證問題3:矽肺并肺部感染的營養支持。①循證支持:通過查閱文獻獲知多數矽肺患者營養狀況差,營養不良使呼吸肌蛋白分解和纖維結構改變,更易發生呼吸肌疲勞,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難[7],同時也會影響機體免疫防御機制和抗氧化防御系統,使肺部感染反復。因此對患者應及時補充營養,其中包括靜脈和胃腸道營養[8]。有研究認為蛋氨酸和C族、B族、E族維生素及葉酸、微量元素等,能延緩矽肺的進展。②干預措施:對食欲減退患者給予靜脈補充足夠的營養。給食欲好轉患者講解本病與飲食的關系,食療在治療和康復中的作用,指導正確選擇食物,合理安排餐飲。根據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食譜,保證病人的營養需求。⑷循證問題4:矽肺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溝通問題。①循證支持:查閱文獻獲知,矽肺患者由于長期疾病折磨,悲觀失望的消極心理非常嚴重,合并肺部感染后加重了呼吸困難,常有恐懼心理反應,負性情緒會加重病情。②干預措施:重視護理關懷,把尊重、關心、同情融入到對病人實施的每一項護理操作當中。與患者接觸時,語言親切,及時溝通。個性化分析,幫助患者了解負性心理的危害性[9],解除自身心理障礙。親情鼓勵,與家屬溝通,讓家屬陪伴,讓患者有親情的感動。

討 論

18例矽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17例得到了有效控制,均符合感染控制標準。平均住院日13天,低于等于同期感染性住院患者住院平均日;未發生院內感染;未發生氣道阻塞病例;10例患者出院后能從事一般輕體力活動,7例能生活自理,出院后均給予詳細出院指導;1例發生呼吸衰竭死亡,好轉率91%。循證的實質是在客觀明確的運用最新證據的基礎上開始工作,通過臨床運用實施循證護理,能有效的提高護理質量,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促進疾病好轉,縮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靳清漢,張家鵬.矽肺治療與預防研究進展[J].濟寧醫學院報,2009,32(2):146-147.

2 張宏,朱光君.循證護理實踐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42-44.

3 夏月英.兩種不同霧化方式應用于老年矽肺患者的效果及護理.臨床護理雜志,2009,4(8):29-30.

4 高巖,皮紅英,等.不同吸痰方式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統順應性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570-572.

5 魯立文,陸偉紅,等.老年矽肺病人肺部感染的特點及診療體會[J].中華實用醫學,2001,3(8):72-73.

6 陸再英,鐘南山,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8.

7 劉根生.矽肺預防與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2):6-7.

篇2

[關鍵詞] 長期臥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相關因素;干預模式

[中圖分類號] R563[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5(b)-0164-02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逐漸增多,其生活自理能力日漸下降,長期臥床是他們的最終生活方式,在疾病發生變化需要住院的患者,由其引發的臨床一系列并發癥,尤以肺部感染更為常見和普遍,國內有報道老年性精神障礙肺部感染發生率為49%[1];重癥腦卒中老年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者,病死率高達70%[2]。本科是綜合內科,收治的患者主要是患有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及慢性患者,其平均年齡大于65歲,且臥床患者占70%以上,查閱歷年來住院患者的病歷資料,老年臥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高達25%。現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臥床患者400例,其中并發肺部感染者99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老年臥床患者,男276例,女124例,年齡65~95歲。

1.2 診斷標準

以中華醫學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為依據[3],院內感染為入院48 h后發生的肺部感染,胸部X線片檢查顯示淡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改變;伴或不伴有胸腔積液,并伴有下列1條以上者:(1)新近出現的咳嗽、咳痰、胸悶等癥狀或原有的呼吸道癥狀加重,并咳有膿性痰;(2)伴有胸痛、發熱、肺實變體征或干、濕性啰音;(3)血常規 WBC >10×109/L或< 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4)同時以痰液連續2次培養出相同的病原菌生長作為細菌學診斷依據。99例患者均符合院內肺部感染診斷標準。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老年臥床患者400例,99例長期臥床老年患者院內并發肺部感染的病例進行詳細登記和統計。

2 結果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長期臥床老年患者400例,并發肺部感染99例,感染率達25%。80歲以下有38例,占38.4%,80歲以上有61例,占61.6%。住院時間大于1周者66例,1周以內者33例。吞咽障礙27例,發病例數7例,感染率為25.9%。腦血管疾病57例,心肺疾病16例,糖尿病11例,其他病種15例。意識障礙8例,發病例數3例,感染率為37.5%。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長期臥床老年人院內獲得性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年齡、住院時間、吞咽困難、病種、意識障礙等是長期臥床老年人院內獲得性肺部感染主要發病因素。

3 討論

3.1 相關因素分析

3.1.1 肺部感染與年齡相關80歲以下有38例,占發病比例38.4%,80歲以上有61例,占發病比例61.6%。由于隨著年齡增長,呼吸器官生理功能減退,呼吸道纖毛清除功能減退,免疫功能降低[4]。

3.1.2 肺部感染與住院時間相關住院時間大于1周的66例,1周以內的33例。住院時間越長,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性越大。有資料報道[5],醫院呼吸感染隨著住院時間延長而逐漸增多。

3.1.3 肺部感染與吞咽障礙相關吞咽障礙27例,發病例數7例,感染率為25.9%。伴有吞咽障礙的患者,在進食過程中吞咽反射遲鈍,尤其是剛拔除鼻胃管的患者,由于長期胃管的留置導致口咽部的神經麻木,很容易發生嗆咳導致誤吸[6]。

3.1.4 肺部感染與病種相關腦血管疾病57例,心肺疾病16例,糖尿病11例,其他病種15例。由于腦血管疾病并發癥多數是肢體活動障礙、吞咽障礙等。腦血管病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較高,原因是患者年齡較大,防御功能減弱[7]。

3.1.5 肺部感染與意識障礙相關意識障礙8例,發病例數3例,感染率為37.5%。伴有意識障礙的患者,咳嗽反射遲鈍或消失、吞咽功能障礙,咽部分泌物流入氣管或嘔吐物吸入氣管等因素,均促使肺部感染發生。

3.2 干預模式探討

3.2.1 建立風險因素評估表根據上述的因素分析,制定風險因素評估表,對入選患者,進行風險因素評估,注意入院48 h內無肺部感染的臨床表現,如咳嗽、咳痰、體溫升高等肺部感染跡象,如有則不列為入選對象。入選患者如有上述風險因素,需要加強觀察,給予護理干預。

3.2.2 建立護理干預措施表根據每項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護理干預措施是根據查閱文獻和臨床護理經驗進行總結。如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應該遵循嚴格的無菌操作,除了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更應該處理好其他基礎疾病,患者的年齡與醫院感染的發生呈正相關,應加強對老年患者的醫院感染控制檢測,護理干預[8]。住院時間較長的患者是重點監護對象;吞咽障礙、意識障礙的患者注意基礎護理等。

3.2.3 出院患者評估表設計出院患者評估表,評估內容主要是肺部感染的臨床表現和體征等,在患者出院時給予評估,了解有無肺部感染的跡象,同時在出院后48 h內也加強電話隨訪。

[參考文獻]

[1]王魯妮,劉澤,肖飛,等. 老年精神障礙合并肺部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8,10(3):204-205.

[2]馬敏. 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617.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201.

[4]王郁,邵祥忠,季順民. 急性腦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29):171-173.

[5]李賢卓,陽麗華,蔣海波,等. 老年醫院患者5865例院內感染調查分析[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22):111.

[6]唐許珍. 神經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0):149-150.

[7]潘華琴,姜克家. 腦血管病患者并發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1):1767-1768.

篇3

[關鍵詞] 氣管切開;ICU;肺部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c)-0189-02

氣管切開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種危重患者搶救措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避免發生呼吸道阻塞癥狀,然而,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易發生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切管切開術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概率在90%左右。本次臨床實驗對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的誘發原因和臨床護理措施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以本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所收治的40例氣管切開ICU內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為實驗對象,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0~80歲,平均(51.2±1.4)歲,患者氣管切開手術后至進入ICU的平均時間為(7.5±0.5)d。其中,3例患者意識清醒,37例患者為昏迷狀態;25例患者需要行機械通氣。

1.2 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2000年制定的《住院感染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患者未見明顯的潛伏期癥狀,進入ICU治療48 h內出現感染癥狀,將X線檢查、細菌培養、血象、體格檢查、臨床癥狀等檢查結果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

1.3 痰液采集

通過無菌吸痰法,在氣管切開部位將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并將采集的樣本放置在無菌試管中進行細菌培養檢查。

1.4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72 h內患者咳嗽癥狀明顯減輕,排痰效果好;顯效:72 h內咳嗽癥狀明顯減輕,排痰效果較好;有效:72 h以上癥狀稍有減輕,咳痰量無明顯改變。

2 結果

2.1 病原菌分布特征

所有40例患者的痰液細菌檢查培養結果顯示,共有9種致病菌,其中,真菌4例,占10%;革蘭陽性球菌4例,占10%;革蘭陰性球菌(包括白假絲酵母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洋蔥伯克霍爾德菌、陰溝腸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鮑氏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32例,占80%。致病菌的例數是查出該類型致病菌的患者例數。

2.2 藥敏檢測

3 討論

3.1 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的發生原因

(1)患者患有其他基礎疾病。基礎疾病的發生會損害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導致抵抗力降低,同時,重癥患者在同一ICU內治療,也會加大肺部感染的發生率。(2)醫用器械未徹底消毒。霧化器管道和儲水罐污染,呼吸機回路未徹底消毒,會將大量致病菌帶入患者體內,并直接進入肺泡和細支氣管內,進而引起肺部感染。(3)沿氣道和插入管管壁的間隙移行。患者皮膚上寄生的細菌量會隨著抗生素的使用和住院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并發生演變。氣管切開損傷皮下組織和皮膚,導致水腫核損傷性滲出,使細菌定植、黏附并沿管壁下移,進而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4)不嚴格的無菌操作,包括氣管切口、氣道濕化、吸痰等不當的護理操作。

3.2 護理措施

(1)住院環境護理。執行嚴格的探視制度,避免發生交叉感染。定時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處理,保持良好的室內通風性,將室內濕度保持在60%左右,室內溫度設置為約22℃[1]。(2)切斷致病菌傳播途徑。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操作前要戴口罩,并徹底洗手,定期消毒吸引器儲液瓶、霧化器及其管道、呼吸機回路等物品和醫療器械,避免交叉感染[2]。(3)氣道分泌物清理。吸痰時要緩慢輕柔,不能一插到底,防止將氣管外部的細菌帶入患者氣管內。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翻身1次,以利于排出支氣管分泌物。每次吸痰時間控制在15 s以內,壓力控制在50 mm Hg以下,吸痰盤保證專人專用,每24小時更換1次[3]。(4)氣道濕化。霧化吸入有利于痰液的稀釋和排出。可使用具有宣肺止咳、清熱化痰功效的中藥制劑,每8小時用藥1次,通過微量泵持續泵入氣道,從而降低肺部感染、刺激性干咳和痰痂形成的發生率[4]。(5)氣管切口護理。受到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患者手術切口易發生感染,需定期消毒和清理手術切口,以及周圍皮膚組織,并定時更換紗布,并保持紗布干燥[5]。(6)鼻飼護理。對于伴有吞咽困難或昏迷不醒的患者,可通過鼻飼食用流食,并保持緩慢的進食速度,每次進食時間在30 min以上,抬高床頭至30°,鼻飼30 min內不能吸痰,避免患者胃內容物進入氣管,導致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6]。

綜上所述,對于行氣管切開手術的ICU患者,能夠顯著縮短ICU的治療時間,適當進行藥物和抗生素治療,能夠有效治療和預防肺部感染問題的發生,降低肺部感染了的關鍵在于護理操作過程中執行無菌操作,樹立無菌觀念,并控制好起到的濕化程度和良好的吸痰技術,同時做好各項基礎會工作,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醫療和護理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華. 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分析與護理對策[J].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2010,1(14):358-360.

[2] 姚磊. 綜合ICU氣管插管患者并發ICU內肺部感染原因分析與護理防護措施[J]. 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32(1):132-133.

[3] 朱以芳. 開胸術后氣管切開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理學雜志,2010,20(20):79-80.

[4] 吳艾霞. ICU患者氣管切開肺部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0):62-63.

[5] 江東紅. 氣管切開患者ICU內肺部感染分析與護理對策[J]. 中華護理雜志,2010,36(3):178-179.

篇4

1.1一般資料

試驗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6~59歲,平均(34.4±15.3);重型顱腦損傷2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11例,蛛網膜下隙出血14例,顱內腫瘤破裂3例,腦出血2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4~57歲,平均(33.5±15.6)歲,重型顱腦損傷1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12例,蛛網膜下隙出血14例,顱內腫瘤破裂3例,腦出血3例。經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時間和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結果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神經外科常規護理方法。未規范口腔、呼吸道等護理操作。

1.2.2試驗組護理方法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系統、細致的全面護理。

(1)口腔鼻腔護理:口腔鼻腔護理時,注意動作要輕柔。使用抽取藥液的注射器反復沖洗口腔鼻腔的分泌物,腦脊液漏的患者禁止做口腔護理。

(2)呼吸道護理:由于病情危急,患者呼吸功能下降、意識障礙等癥狀不容易及時發現,護理人員應對頻繁嘔吐和明顯意識障礙的患者格外細心觀察,隨時對比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盡早發現患者腦功能損傷,并及時治療。

(3)護理:及時變換,避免發生誤吸,術后由于患者處于昏迷狀態,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使患者處于正確。并采取鼻飼,進食前檢查胃管是否放置正確后方可進食。進食速度緩慢,注意少食多餐。鼻飼后應采用半臥位,有利于胃內食物的消化和排空。

(4)維持每天液體入量:液體入量應維持在2500~3000mL/d,氣道濕化罐的溫度設置在34℃左右;沖洗前,患者首先吸3min純氧,預防低氧血癥。盡量減少霧化吸入的次數。

(5)飲食指導:應針對不同患者給予不同的飲食指導,應多食用富含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以增強免疫力。

(6)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術前認真向患者和患者家屬交待病情和相關護理知識,可有效緩解術前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1.3診斷標準

按照1997年9月制定的醫院內獲得性支氣管肺感染診斷標準。患者除具有呼吸急促、呼吸道分泌膿性物質、白細胞數量≥10×109/L、體溫≥38.0℃等臨床表現外,X線胸片檢查顯示肺部出現炎性病變。肺部聽診時可有干、濕!音,綜合依據臨床表現、細菌學檢驗、血象檢查等診斷。

1.4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后發生肺部感染、低氧血癥、排痰不暢、誤吸的人數及平均住院時間。通過問卷調查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

1.5治愈標準

咳痰、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肺部聽診無干、濕!音;呼吸音清晰;X線胸片檢查顯示正常,肺部片狀影消失。

1.6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肺部感染、排痰不暢、低氧血癥、誤吸、平均住院時間見表1。試驗組患者肺部感染、誤吸、低氧血癥人數及平均住院時間經比較均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排痰不暢人數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90.0%)明顯高于對照組(74.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篇5

[關鍵詞] 化痰清肺液;直腸滴注;腦出血合并肺部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2(c)-103-02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從業壓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隨之凸顯,腦出血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腦出血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和致殘率高。患者臥床時間長,加上自身抵抗力降低,容易并發肺部感染,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存質量。中醫藥對降低腦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致殘率可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多起病急驟,此時給藥困難,即使鼻飼給藥,因昏迷或咽喉肌肉麻痹,插管時患者不能配合,且易損傷食管,并且插管過程中的刺激可能引起惡心、嘔吐、反射性血壓升高,加重顱內高壓。直腸滴入是根據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理論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臨床給藥技術。本院神經內科2008年8月~2010年5月運用自擬中藥化痰清肺液直腸滴注,配合西藥對癥治療腦出血合并肺部感染68例,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8年8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選擇年齡、發病時間、病情均相似的腦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以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齡65~86歲,平均73.6歲;對照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齡63~82歲,平均75.2歲。病程最長20 d,最短3 d;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肺部感染診斷:參照1999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社區、院內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1]。辨證分型: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診斷學》[2]。依據主癥特點、伴隨癥狀、舌象、脈象進行辨證分型。共分為痰熱郁肺、痰濕蘊肺、飲停胸脅、痰瘀互結、陰虛毒熱、氣陰兩虛6種證型。

1.3 治療方法

1.3.1 藥物組成及制取對照組:用“青霉素鈉”或“頭孢哌酮鈉”靜滴。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直腸滴注自制中藥化痰清肺液,藥物組成:金銀花30 g,桑白皮15 g,桔梗5 g,蘆根15 g,桃仁9 g,杏仁6 g,薏仁15 g,連翹根15 g,魚腥草30 g,川貝母6 g,甘草6 g,人工牛黃1.5 g,熱毒織盛加石膏20 g;毒入血分加生地黃10 g,水牛角30 g;肺氣虛加黃芪15 g。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開始記錄體溫、呼吸、心率、以及咳嗽、咳痰、肺部音的變化。

1.3.2 直腸滴注方法以水500 ml浸泡上述藥物30 min,溫火水煎2次,煎沸20 min/次,濾取2次藥液混合后濃縮至150 ml裝瓶備用。藥液直腸滴注每日1~2次,7 d為1個療程。直腸滴注前囑患者排空二便,取左側臥位暴露,藥液加熱至39~41℃,連接一次性輸液器及16~18號導尿管,以消毒石蠟油前段,緩慢插入20~30 cm,調節滴速30~40滴/min,直腸滴注完畢后,囑患者取平臥位,臀部抬高10~15 cm。

1.4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消失,體溫正常,肺部音消失,X射線復查肺部病灶吸收,血常規指標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消失,體溫正常,肺部音不明顯,肺部呼吸音粗,X線復查肺部病灶基本吸收;有效:癥狀基本消失,體溫正常,肺部音少、粗大,X線復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未愈: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或惡化。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處理,兩組間數據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平均療程為7 d。統計表明: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護理

3.1 心理調節

腦出血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和致殘率高。腦出血多為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下降,且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加上臥床時間長,所以容易并發肺部感染等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使患者能夠早日康復。

3.2 飲食調護

飲食調養對腦出血合并肺部感染也非常重要,本病多數會使患者食欲下降,由此而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如:低鈉血癥、低鉀血癥、酸中毒等。所以給予患者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預防并發癥非常重要。同時一定要鼓勵患者多飲水。

3.3 基礎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意識及痰液性質、顏色和量的變化,加強病房管理,控制探視及陪護,高熱患者給予物理降溫、喘憋呼吸困難者給予吸氧、痰液黏稠難咳者幫助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如氣管分泌物多且深而不易咳出者,及時吸痰,盡早做氣管切開的準備。做好口腔護理,及時清除口腔、氣管分泌物和嘔吐物,嚴格無菌操作,避免醫源性感染,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長期臥床者要注意防止壓瘡。

3.4 直腸滴注護理

直腸滴注前向患者或其家屬講明目的、方法、意義,以取得患者配合。應選擇餐后2~3 h給藥,以避免餐后腸蠕動的高峰期。直腸滴注時動作要輕柔,嚴格把握藥物劑量、溫度、滴速、導管插入深度和藥物保留時間,藥液的溫度不能低于體溫,以減少冷刺激引起的腸痙攣腹痛。直腸滴注中途患者出現腹脹或排便感,囑患者深呼吸,同時減慢藥液滴速,以減輕不適。給藥后的變化應遵循左側-平臥的順序,以重力作用對抗腸蠕動對藥液的推進,增加保留時間。注意觀察病情變化,發現患者脈細數、面色蒼白、出冷汗、腹痛等癥狀,停止直腸滴注并及時處理。

嚴格按照操作程序給藥,不能過量注入氣體,以減少腸鳴、腹脹不適感;正常操作條件下,給藥后的腸鳴、腹脹現象會自然消失。給藥導管不能插入太深,嚴防誤傷腸壁,引起穿孔或擦傷黏膜,加重糜爛、潰瘍引起出血,給患者帶來痛苦。

4 討論

4.1 患者特點

腦出血患者因長期臥床造成肺部淤血,原有支氣管炎,昏迷者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易被誤吸入肺部,病房內交叉感染等因素易造成患者肺部感染。患者多具有如下特點:①患者免疫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下降;②多合并基礎疾病;③入院前多有抗生素濫用現象,致患者對多種抗生素耐藥或出現二重感染[3];④易出現并發癥如:心功能不全,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壓瘡等。以上特點決定腦出血合并肺部感染臨床治療存在較大困難,死亡率較高。

4.2 直腸滴入優點

在西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有宣肺清熱化痰作用的化痰清肺液辨證施治,取得了較好臨床效果。采用直腸滴入的優點有:①中醫認為,肺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與大腸相表里。藥物通過直腸黏膜迅速吸收而至大循環,通過經脈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發作用輸布全身,發揮中藥清熱瀉火、解毒之功效,減少痰液黏稠需吸痰的次數,避免感染引起發熱等不適,從而達到治療效果[4]。②直腸黏膜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藥液通過滴注的方式,70%以上可從直腸中、下靜脈繞過肝臟而進入大循環,避免了消化液中酸堿和酶的影響和破壞作用,可達到靜脈注射濃度,而且起效快、作用時間長。③方中諸藥以清宣肺熱、解毒化痰為主,加用清熱涼血,或補肺氣,補肺陰之藥。通過全身調節,既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控制肺部感染,消除炎癥,又能減輕某些西藥帶來的毒副作用,取得了較高的臨床有效率。

本病的治療一定要配合積極的護理措施,如:翻身拍背、霧化吸入,必要時吸痰等。同時要正確測定直腸滴注液的溫度及肛管插入深度,保持適宜滴速,使直腸滴注液能夠在直腸內完全吸收,而發揮最大療效。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和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199-203.

[2]鄧鐵濤.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11-114.

[3]盧友蘭.中藥直腸滴注治療老年肺部感染的臨床護理[J].河北中醫,2005,27(7):547.

篇6

研究組預后肺部的感染控制總的有效率98.25%,比對照組的82.46%高,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

【關鍵詞】ICU;重癥顱腦外傷;氣道監測;護理干預;預后

近年來,重癥顱腦外傷發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重癥顱腦外傷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應用ICU并行氣管切開,以期能夠提升患者生存率[1]。本文主要對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診治的ICU重癥顱腦外傷的57例患者行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的預后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診治的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114例,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6±6.34)歲,其中交通事故造成54例,墜落外傷32例,砸傷15例,鈍器外傷13例。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方法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5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外傷等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診斷和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均與世界的衛生組織相關外傷診斷標準相符合[2]。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治療和護理方案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患有腫瘤者;患有相關感染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規ICU的護理和合適抗生素相關治療,患者的氣管切開需要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對照組給予維持病房通氣、溫度和濕度,定期的吸痰操作,動態體征監測等常規護理。研究組需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氣道監測護理,具體的護理干預內容分為氣道濕化、定期吸痰和調整臥位、呼吸機和體征變化的動態監測等。

研究組患者的定期吸痰需要由專門護理工作人員負責,動作需要輕緩,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進行室內和氣管的合理濕化,并保證氣管嚴格無菌;結合患者情況定期進行拍背和翻身護理,避免嗆咳產生。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制定專門人員進行呼吸機的指標和呼吸道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針對出現緊急不適癥狀,需及時上報醫生并處理。

1.4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一周后的肺部感染情況,以及呼吸機的使用時間、ICU的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相關指標情況。肺部感染的控制標準:患者體溫低于38℃,氣道的分泌物顯著下降,血常規中性粒和白細胞正常,無顯著的干濕性的音,呼吸音呈現清晰[3]。

1.5療效標準

依據相關標準將患者的肺部感染的控制療效分成顯效、有效和無效三類[4]。顯效:病情出現明顯的改善,肺部的感染達標;有效:病情有所改善,肺部的感染控制未達標;無效:病情無顯著變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1.6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一般資料應用標準差(x±s),計量資料用t完成檢驗,計數資料用X2完成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預后肺部的感染情況

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預后肺部的感染控制總的有效率98.25%,比對照組的82.46%高,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

2.2兩組患者的療效指標情況

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呼吸機時間、ICU時間和治療費用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

3 討論

目前,重癥顱腦外傷是創傷造成死亡的第一原因。隨著醫療科技不斷提升,顱腦外傷臨床治療方法和技術已經取得明顯進步,但是患者死亡率沒有出現顯著降低[5]。其中重癥顱腦外傷造成死亡原因中,并發肺部的感染占非常大的比重。

當重癥顱腦外傷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時,機體會進行修復和調節,但是成效不理想。重癥顱腦外傷患者臨床治療中,通常會使用呼吸機,進行氣管切開式的呼吸機治療,但是這樣極易并發機體的肺部感染。因此加強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臨床療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表明,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研究組預后肺部的感染控制總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研究組呼吸機時間、ICU時間和治療費用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表明應用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患者的預后質量良好。

綜上所述,對于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應用氣道監測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肺部的感染發生,降低治療時間,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郭磊.重癥顱腦外傷后腦性鹽耗綜合征的ICU監護[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6(4):461-462.

[2]王曉榮.加熱濕化器應用于重型顱腦外傷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1,32(13):376-377.

[3]趙梅.神經外科患者氣管切開后持續氣道濕化護理要點[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23(10):298-299.

篇7

【關鍵詞】 腦卒中; 吞咽困難; 早期留置胃管; 肺部感染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0-0111-03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中老年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發病快、恢復慢、發病率高、致殘致死率高、合并癥多等特點,其中肺部感染是最為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有研究表明,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吸入性肺炎發生率高達37%~78%[1],其中小部分患者臨床上表現為“無癥狀”吸入食物或液體,即為不明顯的誤吸,是腦卒中患者MODS(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2]。而合并肺部感染的腦卒中患者死亡率明顯高于肺部未感染者[3]。因此,如何能夠早期預防肺部感染成為腦卒中患者治療、護理工作中的重點。現就筆者所在醫院以早期留置胃管預防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肺部感染的臨床工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治療的腦卒中不同程度吞咽困難患者234例,男132例,女102例,年齡46~87歲,平均(55.87±3.98)歲,入院病程數小時~10 d,平均(2.49±1.28)d,其中缺血性腦卒中142例、出血性腦卒中92例,伴昏迷54例,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根據患者臨床癥狀、X線、血常規等輔助檢查,排除肺部感染,將所有患者按其診治順序進行編號,并隨機分為對照組(78例)、觀察組1(78例)和觀察組2(78例),三組患者臨床資料如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腦卒中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吞咽困難采用GUSS吞咽功能量表評估異常者;入組標準:病程24 h內,經頭顱CT及MRI診斷符合診斷標準,并伴隨經GUSS吞咽功能評估不同程度吞咽困難、無口腔及咽喉占位病變患者,排除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原發性肺部感染患者;發病10 d內死亡者剔除[2]。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1)做好基本護理:做好皮膚和口腔護理,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口腔護理2~4次/d,保持患者口腔清潔,防止食物殘渣、胃內容物誤吸入肺;護理:首先保持功能位,俯/側臥位4次/d,2 h/次,仰臥位和俯、側臥位交替進行,每次都進行翻身拍背,病房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溫(18 ℃~22 ℃)、濕度(50%~60%)適宜;護理人員進行日常護理時嚴格無菌操作,減少醫源性感染幾率,尤其是進行吸痰操作時;根據痰培養結果合理用藥,避免患者體內菌群失調,二重感染;排痰困難者可行吸痰、霧化吸入、翻身叩背協助排痰,操作時手掌呈杯狀,從外向內、由下至上進行節律性快速叩擊,15 min/次,每2小時一次;飲食指導:患者采取坐位進食,以凍狀、糊狀或藥丸狀食物為主,盡量減少水、果汁、牛奶等液體類食物,以減少誤吸的發生,進食后保持坐位、半臥位1 h,可減少胃內容物反流的發生。(2)相關功能鍛煉,吞咽鍛煉:正確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鼓腮、磕牙訓練,以及吞咽神經肌肉電刺激儀物理治療,鍛煉吞咽肌群,增加患者吞咽動作的協調性,該鍛煉宜早,昏迷患者清醒后應立即進行該項鍛煉,以改善患者吞咽障礙情況,預防誤吸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呼吸鍛煉:患者仰臥位,于其膝下放置枕墊,放松腹肌進行深慢呼吸,可酌情增加胸腹部壓力進行。此外,鼓勵患者進行主動性咳嗽鍛煉,如老年或病情危重患者可進行刺激性咳嗽,以便促使人體吸入氣體與肺部血流分布均勻。(3)心理護理: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及時了解患者的心里變化和需求,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障礙,施以相應的心理護理,從而激發、鼓勵和支持患者,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觀察組1 在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基礎上,入院后7~10 d進行留置胃管,并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介紹留置胃管鼻飼飲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講解留置胃管過程中的不適感,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并給予舒適,使其放松,以最佳的狀態配合護理人員留置胃管操作。操作時動作應輕柔緩慢,切勿暴力,并告知患者配合方法和動作要點,配合好時及時給予鼓勵,鼻飼前應翻身拍背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鼻飼后半小時內盡可能不再吸痰,鼻飼時保持頭高位即抬高床頭30°~45°或坐位(腦出血為15°~30°),鼻飼結束后繼續保持原1 h,且不可翻身、叩背、挪移,如出現嘔吐時立即予頭偏一側,以減少胃內容物反流或嘔吐,避免誤吸而引起肺部感染。鼻飼量開始時給予100~150 mg/次流質,如無不適時可逐漸增加至300~400 mg/次,以少量多餐為原則,日總量不超過2500 ml,兩次鼻飼時間間隔應>2 h。

1.2.3 觀察組2 在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基礎上,入院后1~3 d進行留置胃管,并護理,留置胃管護理同觀察組1。

1.3 評價標準:

肺部感染參照國家衛生部頒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以下符合3條即可診斷,(1)呼吸系統癥狀:咳嗽、咳痰等;(2)體溫:≥37.5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0×109/L;(3)聽診:干濕啰音、呼吸音減弱;(4)X線:炎性改變;(5)痰菌培養:陽性[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34例患者經相應護理后,肺部感染發生率分別為58.97%、34.62%、11.54%,由表1可以看出,三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肺部感染情況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肺部感染情況對比

組別 肺部感染(例) 肺部未感染( 例) 肺部感染率(%)

對照組(n=78) 46 32 58.97

觀察組1(n=78) 27 51 34.62

觀察組2(n=78) 9 69 11.54

3 討論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腦卒中發病率也逐年增高,因其發病快、致殘致死率高、合并癥多,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預后均不太滿意[4]。肺部感染為腦卒中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可導致患者顱內壓升高、加重腦水腫程度,進一步加快患者腦細胞的損害、壞死過程,此外還可繼發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5]。而腦卒中死亡患者中有34%是肺部感染者,吞咽障礙既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影響腦卒中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1,6],因此,腦卒中患者早期如何有效預防肺部感染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早期留置胃管可有效預防腦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尤其是對于吞咽功能中重度障礙、意識障礙、昏迷的患者。本研究中,觀察組1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34.62%)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58.97%),說明留置胃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預防腦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而觀察組2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11.54%)又明顯低于觀察組1患者(34.62%),說明留置胃管時間越早,其預防腦卒中肺部感染的效果越佳。然而,張淑琴等[7]、孫瓊等[8]研究認為留置胃管反而會導致腦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率增加,其認為與留置胃管會增加口咽部分泌物、損傷喉部隆突與食管上、下括約肌有關。在本研究中留置胃管操作中并未發生喉部隆突、食管上下括約肌損傷,并給予了患者合理的吸痰、協助排痰等護理措施,因此并未出現留置胃管增加腦卒中肺部感染的現象。

綜上所述,早期留置胃管可以有效預防腦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對于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留置胃管時間越早,其預防效果越好。

參考文獻

[1]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中國專家共識組.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10,49(12):1075-1078.

[2]大西幸子,孫啟良.攝食吞咽障礙康復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2-60.

[3]胡必杰,何禮賢,張杏怡,等.我國醫院內肺炎流行病學現狀:20世紀90年代代表論文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3):177-180.

篇8

【關鍵詞】重癥腦卒中;肺部感染;危險因素腦卒中是心血管外科較為常見的急重癥疾病, 多發生于中老年人, 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 已成為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3]。腦卒中患者多因年齡較大、長期臥床及生活不能自理等致使其全身器官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 易加重患者臟器功能的損害, 其中肺部感染是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4, 5]。腦卒中患者并發肺部感染可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 甚至導致其病情惡化, 因此, 探討腦卒中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 以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 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收集本院心腦血管科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共260例, 其中男性143例, 女性117例, 患者年齡均在60~88歲, 平均年齡為(71.33±2.21)歲, 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6], 且經頭顱部CT或MRI檢查確診, 包括缺血性腦卒中182例, 出血性腦卒中78例。

1. 2診斷標準肺部感染的診斷標準為[7]:患者意識障礙加深;出現發熱(體溫38℃)、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及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癥狀;體檢時可聞及肺部濕音;白細胞計數≥109個/L;痰培養病原菌呈陽性;胸部X線檢查可見肺部的紋理增粗等肺部體征。排除發病前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

1. 3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探討腦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 分析患者年齡、住院時間、腦卒中類型、有無意識障礙或侵襲性操作等與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相關性。

1. 4統計學方法結果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結果

2. 1腦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及與預后關系260例腦卒中患者中并發肺部感染59例, 感染率為22.69%, 其中肺部感染者死亡8例, 死亡率為13.56%(8/59), 而無肺部感染者死亡7例, 死亡率為3.48%(8/201),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與患者年齡的關系經統計學分析可知, 年齡

2. 3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與患者疾病類型的關系出血性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率為30.77%, 而缺血性腦卒中182例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率為20.35%,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4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與患者意識障礙的關系意識障礙者發生肺部感染率為42.54%, 而無意識障礙者發生肺部感染率為12.72%,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5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與患者住院時間的關系通過臨床調查得出, 住院時間

2. 6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與侵襲性操作的關系患者治療過程中進行氣管插管、插胃管或吸痰等侵襲性操作的患者共77例, 發生肺部感染31例, 感染率為40.26%, 而顯著高于未進行侵襲性操作患者的感染率15.3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 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已成為我國僅次于癌癥的第二大疾病, 而臨床研究表明, 肺部感染是增加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預后, 可加重患者病情而導致其死亡[8, 9]。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60例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 以探討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 有助于醫院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對策, 以減少患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有效改善患者預后。通過研究結果得出, 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明顯提高, 分析可能與患者呼吸系統功能減退導致其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有關;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發生率要高于缺血性患者, 可能因為出血患者病情危重, 多存在意識障礙, 容易發生吸入性肺炎有關;另外患者長時間住院或進行侵襲性操作等均會增加患者發病的危險。

因此, 腦卒中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重視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控制, 尤其對高齡重癥患者的預防和治療, 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 從而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提高腦卒中患者治療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孫瓊, 葛. 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的探討.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13):119-120.

[2] 張曉燕.腦卒中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20(6):759-760.

[3] 張淑琴, 楊惠平. 腦卒中患者醫院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7, 6(6):393-395.

[4] 劉穎, 孔旭輝.腦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20(17):2582-2583.

[5] 張詠梅.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72例臨床護理體會.西南國防醫藥, 2010, 20(10):1124.

[6] 白, 項榮.老年急性腦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23):4678-4679.

[7] 全國第四心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9(12):1075-1078.

[8] 高晗清, 羅玉敏.重癥腦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2, 9(36):70-72.

推薦范文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性夜夜综合久久9 | 在线观看1024精品国产 | 亚洲精品大全寸在线看片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