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愛發表,線上期刊服務咨詢

跨文化教學論文8篇

時間:2023-03-22 17:36:33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跨文化教學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一)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方向

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根據商務活動中職業能力的要求,結合學生自身的能力結構而科學設置。商務英語課程比較注重實踐性教學,為培養品德良好,具備較高英語交際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商務活動中各個環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夠有較強的外貿商務活動適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服務。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成為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要能夠以國際商務活動為背景,以實踐教學活動為基礎,有知識有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學生所需具備綜合能力和技能素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商務英語專業的特色

第一,商務英語專業所培養出的學生必須要掌握扎實的英語交際能力,在聽、說、讀、寫、譯的基礎之上重點掌握聽與說的能力;注重在基礎訓練的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第二,商務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之中的職業用途英語的一種類型,因此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技能之外,還應該將英語能力的訓練放在商務活動的背景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商務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第三,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屬于跨學科的專業,因此該專業培養出的學生不僅要能夠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還應該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商務知識進行商務交際,解決實際的商務問題。

二、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一)培養目標

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指導,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具備較高英語語言技能和口語交際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商貿知識與行業知識,具備一定商務技能,能夠基本勝任外貿企業、合資企業的國際商務活動的高素質商務英語專業人才。而其根本教學目標是實現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活動對象進行交流。加強商務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當前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二)培養規格

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急需一大批既懂英語又懂國際商務的綜合人才,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商務英語這一學科隨之產生。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規格一般指的是“較強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熟練運用商務知識技能以及較高的商務操作技能,熟悉相關行業的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英語能力,同時也要了解各國的文化背景與商業價值觀,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將自己打造成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

(三)課程設置

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問題是關系到能否開展好教學任務的核心環節。在我國高校的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上,一般都突出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商務知識以及商務操作+行業技能”這種綜合型人才的特色,而目前我國國內很多高校在該專業中僅僅設置了一些基本的課程,卻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

三、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一)商務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是緊密聯系的,這主要是因為英語不僅僅是一個用于交流的語言工具,同時也是一種交際和溝通的能力。如何運用英語知識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顯得更加重要。從這一角度出發,把英語知識的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訓練融合在一起,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交際能力。通常來說,作為一位英語使用者,其所具備的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某一方的英語掌握得越熟練,對方對該英語使用者的文化知識期望值也相對會提升,并且會覺得此人肯定也比較熟悉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具備調節自我交際行為的能力。但真實的情況是,這二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交際中一方雖然很可能非常豐富地掌握了有關對方國家的文化知識,但是卻對對方國家的語言了解非常少,或者交際中一方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卻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知之甚少。另外,由于文化因素而產生的某些誤解對商務活動中的人際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要比語言方面導致的誤解要多得多。對于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其根本目標就是要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能夠更好的和有文化差異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重視對國際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現象的分析,讓學生掌握商務交流活動過程中所應該掌握的禮節與技巧,實現有效的溝通,對國際商務活動中有可能出現的情景和對話能夠有一定的了解,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問題能夠正確認識,同時能夠有效的處理一些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問題。

(二)跨文化交際對國際商務活動產生的影響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如果不能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那么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降低國際貿易合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國家間的貿易和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合作增強的同時卻存在著很大的文化隔閡。比如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自信的民族,他們表述自己的觀點時給人一種威嚴的感受但卻令人信服,這是一種他們民族特有的行為方式,但恰恰是這種在某些國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為方式,在國際間的商務貿易活動中常常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貿易合作的順利進行。在一個國家的文化里被看成是自信和具備專業水準的行為方式,在另一個國家的文化里很有可能被視為傲慢的表現;在一個國家的文化中被看作是柔弱的表現,但是在跨交際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一種自我謙虛。在國際商務界,由于很多跨國企業的管理人員對企業客戶所在國家的文化習俗不了解而讓本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現象非常多見。所以,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正確認識到文化差異這一現象,并且能夠意識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對國際商務活動所產生的影響。雖然不可能要求學生了解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但是對于一些與我國經濟貿易往來密切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要有基本的了解,從而避免在商務活動交流中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麻煩。例如與阿拉伯國家的企業進行國際貿易合作,應該事先找一個擔保人幫你進行預約安排;在意大利,意大利人對于首次商務會面也比較偏向于通過中間人進行介紹,同時在接洽的過程中最好以書面形式用意大利文進行記錄。另外,到不同的國家進行商務旅行,要注意避開所去國家的公共假日,因為在西方某些國家,在假日是不習慣談生意的。總之,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所有這些方面都需要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有基本的掌握和研究,同時還必須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商務英語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四、解決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建議

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為培養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使他們認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產生障礙的因素,學會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具體的建議如下:

(一)必須使學生充分地理解和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

正確地認識到不同國家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言語行為以及非言語行為特征,能夠對于某種特定的商務場景,預言一種或者多種可能的言語及非言語行為。這樣既可以避免把我國的文化習慣帶入到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同時也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商務人士的不同行為習慣做出有針對性的判斷。

(二)必須充分理解商務交際活動中雙方的價值標準,提升學生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意識。

要想有效的開展跨文化商務活動,必須充分理解商務活動對方的文化行為、價值準則以及思維方式,尊重對方國家和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認識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差異、文化的復雜性以及文化的融合度等等因素對國際商務貿易活動的影響,從而能夠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從而形成更有效的文化交際。

(三)必須要遵循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

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不同國家在進行對外貿易時都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因此在國際上還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慣例性問題。為了讓國際貿易活動的雙方能夠達成信任與理解,成功地進行交際,就一定要有一個交際雙方相互認同的條件,以及交際雙方都能夠共同遵守的市場準則。這個共同的準則可以看成是彌補商務活動交往過程中出現文化差異的一種手段。

(四)必須要讓學生充分的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專業知識,并且在實際的國際商務活動中不斷的學習,積極的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文化都是從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一個人的生長過程其實就是對本國文化傳承和體驗的過程,這種文化背景已經深入人的血液中,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對象時,我們也必須讓自己具備有關專業知識,不斷的學習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把這種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用到實際的商務活動中。

(五)要從心理上與認識上提高自己的敏感度,樹立全球意識。

人屬于文化動物,難免會用自己所具有的價值觀來對周圍其他事物進行分析與判斷,總是認為自己的文化比別人優越,甚至有些人還存在種族歧視,這些都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我們必須帶著一種平靜和虛心的態度來看待別人的文化,學會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風俗,這樣才有可能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進行有效平和的交際。

篇2

2004年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并設置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因此,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有多種,能夠開發跨文化交際必然成為外語教學界當前主題的中心。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分不開的。這是因為外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特別是外語的應用和發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溝通。跨文化的外語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制定統一的課程,編寫了系統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國舉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礎上,1989年1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大學英語考試。這對全國大學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開放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外交流逐步擴大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于中國學生,詞匯和語法可以讀,可以應付考試,但在跨文化溝通的問題上經常發生。這些必須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以解決和改善。

毫無疑問,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來看,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主要障礙除了語言本身,還要從文化背景入手,因為許多語言現象的解釋是由文化因素決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教學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由被動的學習語言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應用語言知識。因此,在相應的大學英語運用靈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語言交際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英語教學應包括以下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運用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們在從事英語教學活動中,無論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或“學習為中心”,不僅是語言學習,掌握教學規律,而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

1、詞匯解釋的含義為基礎,與詞的文化內涵相結合

詞匯是用來解釋語言的基本單位,國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種參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滲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往往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為了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英語,在英語教學和文化方面的指導方面,應通過文化差異的比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異,逐步培養文化意識。例如,在一些常識的語言文字是一種恭維,但在另一種語言可能是貶義。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集體主義,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西方,是負面,消極的意義。相反資產階級,野心,在中國人有一定的負面內涵,但它對于西方人是一種恭維。關于“宣傳”,英語詞典定義為“政治團體影響的信息公開傳播,往往夸大甚至虛假信息。”然而,這兩個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環境和貶義的贊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當我們說,促銷產品,使用產品的推廣,而非產品的宣傳。

2、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語言點講解為輔

日常教學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講解課文時,如果不知道語法,不講語言點(通常是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句子),翻譯不是造句,學生經常難以理解。心理語言學家通過調查發現,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與兒童學習母語是不同的。成人環境,認知等因素在學習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可以破壞,成人總是下意識地學會了更多的語言和母語。成年學生,他們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模式早已定型。關鍵不在于是否適應中國學生的習慣,而是在于要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認知方式(學習第二語言)。因此,教學中要解釋的文字以及話語分析,應根據文本體裁(敘事,描述,說明,議論等),作者是如何開始的文章(通過什么手段,在附著力的章節和收斂),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語氣等等。這些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寫作方法,和思維習慣,以及講英語是很有幫助的。至于語言點講解,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向教師提供一些幫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課文講解,以語篇分析為主,即使老師可以說明一個簡單的句子或到相應的翻譯幾個句子,也達不到讓學生理解的要求。

3、注重中西文化差異的講解

篇3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英語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這就促使眾多高校不斷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從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作主要的英語教學目標,導致英語教學始終難以達到預期理想的目的,也無法讓學生利用英語進行順利的交流,無法迎合市場發展的趨勢。基于此,本文在此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談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促進高校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建設,達到推動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

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并以此為基礎對當前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組成要素。從本質上說,學生必須要掌握相應的語言能力,包括語法知識、句型結構等等才能夠組織語言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夠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語言環境

在此基礎上,語言環境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要素之一。具體地說,語言環境可以歸結為語言發生的情景、各地的風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導致其語言的思維不同,其所表達的意思也并不一樣。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際中,因為語言環境不同所導致的問題并不少見。

(三)文化底蘊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蘊也是跨文化交際的組成要素之一。從根本上說,語言是某個地區或某個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斷發展與進步中逐步形成的,當地的文化與歷史造就了各地語言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交流者需要尋找相應的話題,需要進入相應的語境,需要根據交流的文化背景來說出得體的話。換言之,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文化底蘊,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語言思維,也無法尋找相應的話題并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良好有效的交流。總的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質就是跨越文化、文明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學生擁有基本的語言能力,能夠進入相應的語言環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蘊的支撐下尋找相應的話題,利用得體的語言保持有效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從實踐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長期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導致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較低,無法掌握基本的語言能力。具體地說,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下,部分教師以幫助學生應付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機械反復的練習,并針對學生的應試能力進行教學。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很難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提高自身的英語閱讀、寫作、聽說能力,也無法切實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無法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師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聽說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多個方面,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語法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夠正確的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簡單地說,教師不能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也不能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而應該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使學生主動的建構語法體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能力。以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在傳統的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閱讀,而后根據材料后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在不斷反復的練習中提高應試能力,卻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教學任務,例如找到每一個段落的中心句,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將課堂教學時間的25%留給學生閱讀,35%留給學生自主探究,20%留給學生討論與交流,最后的時間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完全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就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和資源進行探究,其獲得的認知更加深刻,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就能夠避免大量的講解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建構系統的語法知識,達到提高語法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目的,這就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二)實踐教學模式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該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語言環境中,要讓學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思維,避免學生誤解他人表達的真實含義。因此,教師應該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真實的交流,要通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逐步領悟不同文化語言思維,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真實含義。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進入社會進行跨文化交際,可以進入外資企業進行社會實踐,要求學生利用英語與他人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這就能夠將高校英語教學上升到實踐教學的層次,讓學生在與他人的跨文化交際中對特定的語言環境有所領悟,能夠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語言思維,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設備,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利用MSN、FACEBOOK等國外流行的交友軟件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這就為高校英語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渠道與平臺。在多媒體的有力支撐下,學生就可以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能夠更簡單方便的與國外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并且在交流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情景教學模式

此外,情景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情景教學模式,教師就能夠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情景中,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不同文化與語言思維的差異,能夠站在新的角度理解與分析,最終能夠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教師需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語言環境。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開展英語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給學生播放相應的英語視頻或電影片段,并要求學生按照劇情進行角色扮演。在此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進入到相應的情節和情景中,能夠在特定的情景中開展更有效的英語聽說能力訓練,幫助學生領悟相應的語言環境和語言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教師首先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使用英語教學授課,并要求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另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英語學習小組,要求小組中的學生要盡量使用英語進行日常的學習與交流。這就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課中與課后不斷的進行英語練習。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處于良好的語言環境中,這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領悟英語,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

與此同時,教師要在進一步提高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也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定的文化,能夠在交流中尋找合適的話題,并進行得體的對話。這就需要教師在現有的教學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學,要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要在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的教學。例如,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能夠組織學生閱讀西方的歷史書籍,逐步了解與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夠逐步理解西方的語言思維和文化習俗。這就能夠幫助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尋找共同的語言,同時避免學生因為文化習俗的差異導致交流的失敗。又如,教師可以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法給學生播放英語電影,讓學生在觀看電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達到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

四、結束語

篇4

針對留學生的翻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必須從他們的漢語、英語水平和學習目的出發。東盟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母語和背景文化各不相同,來華初期與中國師生的交流普遍使用英語。他們的漢語水平還處于入門階段,只能進行簡單的聽、說、讀、寫、譯的活動,但他們的英語水平較其漢語水平要高,特別是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較發達國家的東盟留學生使用英語交流沒有問題,多數學生可以聽懂用英語進行的課堂教學。而廣西高校的國際教育學院由于客觀原因,掌握東南亞各小語種的教師配備并不齊全,因此,給留學生開設的課程也主要使用英漢兩種語言互補地進行授課,課堂上的翻譯教學也是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各不相同,有人希望通過漢語的學習深入了解中國的深厚文化底蘊,有人希望通過學好漢語更好地與中國人進行商貿、科技交流。留學生翻譯教學不但幫助他們掌握漢語的運用,還能幫助他們從中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促進他們的跨文化適應。翻譯教學是一種有效的中國文化比較的途徑。首先,翻譯是源語言和目的語言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協商,可以涉及兩種文化的比較,因此,翻譯的文化屬性使其作為文化導入教學手段成為可能。其次,翻譯是一個充分運用批判思維的過程,在翻譯中進行文化比較的過程中,留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留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和批判的思維使很多隱藏在語言符號后面的文化意義顯現出來。教師可以逐漸引導留學生對中國文化進行探討,培養學生建構自己獨有的認識,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適應。在針對中國學生的英語課堂上,文化比較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紹,如節日、宗教、神話等,而針對東盟留學生的課堂教學,就要體現本土文化的優勢,導入深厚的中華文化。增加中國文化分量,不僅能增強留學生對中國多元化社會的理解,同時也能使中國文化更加國際化。

二、翻譯教學中東南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比較

在翻譯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比較東南亞文化和中國文化,以區分其異同,以便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和東南亞文化的差異,有助于提高留學生日后的跨文化適應。下面筆者就以幾個具體的實例談談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比較:

1.民族風俗節日是世界人民為紀念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日子而共同創造出一種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例如,在課堂上翻譯中國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時,筆者引用了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文:菲律賓留學生讀此譯文時很難理解“清明”是個什么時節?奔走旅行在外的人,為何心里“欲斷魂”?那么這時老師可以從文化比較的角度,解釋西方的一個節日:萬圣節(Halloween),一個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節日。他們為了避免鬼怪的騷擾,在祭祀亡魂的時刻,向先祖獻上食物祭拜祈求能平安地度過寒冬。菲律賓由于被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國文化的影響,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菲律賓人民也慶祝萬圣節(11月1日),是他們的法定假日之一。老師可以向菲律賓留學生解釋中國的清明節(thePureBrightnessDay)相當于菲律賓的萬圣節。對于菲律賓人民而言,這一天是個家庭團聚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到墓地紀念已逝去的親人。他們由于天性樂觀,在墓前不是哀傷坐地,哭泣不已,反而大家一起念經、跳舞、唱歌、野餐、打牌,以期和已經去世的親朋好友同樂。而中國人在當天的習俗有掃墓、祭祀祖先、食冷食,還有踏青、蕩秋千、植樹等戶外活動。這樣的文化比較拉近了留學生和中國本土文化的距離感,他們感受到雖然慶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兩個民族的文化都崇尚掃墓祭祖和緬懷先人。

2.宗教文化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形象,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國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響,但中國并非全民信教國家,也沒有把任何一種宗教奉為國教。而東南亞地區大多數國家都是全民信教的,如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在幾個世紀以來都將伊斯蘭教視為他們的主要宗教,泰國、柬埔寨、緬甸和老撾則把佛教視為他們的國教。[6]所以在給東南亞留學生上課時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導入和比較。例如,在給學生講解中國古代文化時,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的留學生聽到有這么多中國文化用語與數字“13(thirteen)”有關時,他們感到不解和反感。如13層的佛教建筑:布達拉宮(thePotalaPal-ace)、天寧佛塔(TianningPagoda),所有的佛塔絕沒有“六”層和“八”層;十三陵(MingDynastyTombs)是北京著名的景觀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有儒家經典十三經(thethirteenclassicworks)、武藝非凡的十三太保(Taobao)、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被稱為十三香(thirteen-spices)、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行總稱為十三行(thirteen-trades)、相傳輔助唐王李世民登基的少林十三棍僧(thirteenKungfumonks)、十三章的孫子兵法(SunTzu'sArtOfWar)等。特別是在文化中,十三被視為神數,在史詩《格薩爾王傳》(EpicofKingGesar)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十三位護法天神、十三位護藏地神、的十三位山神,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發誓十三歲時成為菩薩等。針對東盟留學生的不解,老師可以向他們介紹中國和東南亞的不同。由于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宗教理念是一脈相承,都同屬于天啟宗教。東南亞凡信奉伊斯蘭教的人都忌諱數字“13”,認為“13”會給人們帶來不幸或災難。“13”的不祥源于基督教圣經故事“最后晚餐”:耶穌的門徒猶大出賣了耶穌,致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此次蒙血光之災的最后晚餐,參加者共師徒13人,于是13這個數字,就被沾染晦氣和殺氣了。中國幾千年來受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響,數字“13”成為一個吉祥、高貴的數字。佛教里的“13”是大吉大利的數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宗派是“十三宗”,它代表了功德圓滿。而在周易的81數理靈意中,數字“13”也是大吉數:代表智能超群的成功數。此外,老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就像數字“13”對伊斯蘭教徒而言,數字“4”對現代大多數中國人也意味著煞風景、犯忌諱,數字“4”的諧音是“死(death)”,人們怕死,避之唯恐不及。而中國人認為數字“8”是最吉祥的數字,數字“8”與廣東話中的“發(makingafortune)”是諧音,意味著繁榮、財富和地位。通過這種宗教數字文化的比較,讓東盟留學生加深了中國文化喜好和禁忌的了解,幫助他們消除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的障礙。

3.地理環境語言是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特別是熟語更是人民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對中國熟語的講解是留學生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地理環境各不相同,導致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得與之息息相關的熟語的文化內涵也各不相同。如教師在課堂上給泰國留學生翻譯中國熟語時,他們會有許多的不解和迷惑,這時教師就要引入中泰文化因地理環境而產生的差異。因為泰國地處熱帶,氣候炎熱潮濕,屬于熱帶季風性氣候,雨量豐沛,非常適合大象、鱷魚、椰子樹等生長,在泰語中出現很多含“大象”和“鱷魚”的動物熟語。老師可用下面的例子對中泰兩國的熟語進行比較:此外,教師還可以解釋漢語中含“大象”“鱷魚”的熟語很少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中原大地的人民自古就用牛耕地,用馬作戰,所以對土地的依賴和對“牛、馬文化”的崇尚充分體現在了漢語熟語中,如:車馬盈門、一馬平川、鞍馬勞頓、兵強馬壯、車水馬龍、服牛乘馬、目無全牛、牛角書生、牛郎織女、牛毛細雨、初生牛犢不怕虎、九牛一毛、牛衣對泣、小試牛刀等。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跨文化;教學;外語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14-01

然而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遇到的最大障礙不是語言知識而是文化差異。由于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教育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了解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對外語全文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進行跨文化教學是外語教學的必需內容。

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在生活中存在很大的語用差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詞匯的文化差異

文化意義相同的詞匯在跨文化交際中通常沒有麻煩,但是有一部分詞匯卻存在著文化意義空缺或沖突的問題。例如“狗”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具有不同的感彩。“狗”在漢語中常用作貶義,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語中,“dog”卻是褒義,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在中國代表帝王的龍,在英美卻是邪惡的化身,因此漢語的“亞洲四小龍”只好譯為“four tigers”。

二、社交應酬方面的語用差異

社交應酬方面的文化差異,首先是招呼用語的差異。相識的朋友見面打招呼,漢語中除了說“你好”之外,還會說“上哪去”,如果是在吃飯時間,常用“吃飯沒”來打招呼。如果我們將以上常用語直接用英語對一位西方人打招呼,他們會感到驚訝,因為西方人對“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等之類的話語理解為“詢問”,而不會理解為是友好的“問候”。

道別用語也存在著語用差異。比如在英語中,除了用“Bye”之外,還會說些祝福的話,如與對方見面感到很愉快:“I’m glad to have met you”等。在漢語的道別語中,人們除了說“再見”之外,經常會說“慢走”、“走好”等表示關切、友好的話。

對于恭維與贊揚的反應在中西文化之間的語用差異十分明顯。在漢語中人們習慣使用否認或者自貶的方式,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謙虛的美德。但在英語中,面對恭維和贊揚,聽話人往往是“迎合”,即表示感謝或將恭維或贊揚轉達給對方或第三方。可以想象,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往往會把漢語中的否認和表示謙虛的“自貶”看作是自卑或者言不由衷的表現。反過來,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又會認為英語中的“迎合”方式是不謙虛。

在道謝和道歉方面漢英之間也存在語用差異。漢語中的“謝謝”和英語中的“Thank you”使用場合并不完全相同。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商店購物、在餐廳用餐、使用交通工具等場合,會向售貨員、服務員、司機等表達謝意,感謝他們為自己提供了服務;但在西方人心目中,售貨員、服務員、司機應該向顧客表達謝意,感謝顧客的光顧。至于道歉,英語中的“Excuse me”和“Sorry”在語用上有著明確的分工。但漢語的“對不起”卻能適用于這兩句的所有場合。

三、人際關系方面的語用差異

首先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存在語用差異。在英語本族人家庭中,同輩兄弟姐妹或年齡相仿的父母輩親屬,一般可互相稱呼名字,且用愛稱。但在漢文化中,弟妹一般不能叫兄姐的名字,而且根據排行冠以數字,如二哥,四妹等。

在敬語和謙詞方面的語用差異表現為:漢語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常用“請教”、“高見”、“久仰”、“拜讀”等謙詞,然而在英語中很難找到語用等值相同的表達方式。同樣,英語中表示尊重、禮貌的情態動詞,如would,may,can,could等,在漢語中也沒有等同的表達方式,。

在禁忌和隱私等方面的也存在一定的語用差異。在中國,在公交車給老人讓座時會說,“您年紀大,您先坐。”但是西方人聽了卻會不高興,因為在他們看來,“老”意味著去日無多。此外,表示對他人的關心或同情時,也應該注意分寸。比如,當你對外國朋友說“路上小心”(Be careful)時,他很可能不高興,因為這樣的話語被理解為指三道四,發號施令。

我國正面臨世界多元化的撞擊,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了語言現象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外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導入文化,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強對文化差異和內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篇6

盡管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重要意義已經得到英語教學界的普遍認可與重視。然而,大多數英語教學者對該如何開設這樣一門全新的英語學習課程仍感困惑,常常疑惑究竟用什么樣的教學理念來建構這門課程。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課程本身的復雜性。它既不同于一般語言技能學習類的課程,也不同于一般語言習得和文化素養提升方面的課程。嚴格意義上講,英語教學界所言的“跨文化交際”不是溝通與傳播領域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它首先是建立在語言學習基礎上的。而這種課程本身的復雜性使得其課程的教學理念建構也同樣具有復雜性,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二、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理念建構的綜合性

1.學術理性主義教學理念的滲入。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英語語言類課程的延伸。盡管其涉及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內容,但從根本上看,仍服務于語言教學,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從而更加自如地應用英語同英語世界的人進行得體有效的溝通。其課程是大學英語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就是說,在英語語言習得的語境下強化文化學習。從這個角度上看,其語言教學的載體意義不能忽視。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者,始終要明確我們是在進行更為深入的語言教學。那么學術理性主義教學理念就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學術理性主義十分強調學科內容,強調其對于學生智力、價值觀和思維等方面的影響,主張語言教學中應該大量加入文化與文學的比重。基于該教學理念,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建構不僅需要考慮跨文化交際理論方面的內容,即文化理論與現象等方面的設計;還需要考慮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培養方面的內容,即詞匯、語法、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設計。

2.關注社會和經濟效益教學理念的滲入。跨文化交際課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與應用價值。當今社會,我們普遍認同不可能彼此孤立地生活,需要學會與他人溝通,而交際水平直接影響到現代人在地球村中的生存質量。可見,跨文化交際能力既是學術能力,也是生存能力,與社會及自身經濟效益相連。而關注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教學理念強調課程能夠給學習者帶來的經濟價值,并且認為經濟價值源于知識的獲取,而英語則被視為獲得知識的重要工具。由此說,追求經濟價值是學習英語的理由。這也符合哲學意義上的功利主義思想,即“衡量教育的標準是實現價值與創造價值,教育是為職業做準備,社會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基于該教學理念,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建構需要考慮教學的實務性與功能性,不僅不能單一介紹理論,還要加大交際實務,讓學生理解、體驗、反思進而了解跨文化交際語境下如何成功且得體地完成交際事件,在授課中要重視課堂活動設計。

3.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滲入。跨文化交際課程不是一門單純理論介紹類課程,也非一般語言文化類課程,它要求學生對文化現象的體驗和對文化理論的理解,同時還要求學生將這種體驗與理解內化為自身對于文化內容的領悟,以此來進行跨文化交際。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知識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強調學生生活經歷對其學習的影響,注重自我意識和批判性思維以及學習策略等方面的培養。這也符合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自我實現論”理論,即強調學習中人的因素,認為必須尊重學習者,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主張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相信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指導自己“自我實現”潛能。基于該教學理念,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建構需要關注學生創造性的自我表現以及其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關并具有實際意義的活動,即重視學生對于文化問題的體悟與感受,尊重每一個學習個體的需求。課程還需要根據不同個體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動方式,并且在內容上做必要調整。

4.社會重建主義教學理念的滲入。跨文化交際課程涉及不同文化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以及社交禁忌等問題,其中最為核心的是世界觀與文化價值觀問題。學生在學習他國世界觀與文化價值觀的同時,也會審視自身世界觀、文化價值觀,從一定意義上看,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人生的體驗與領悟。而社會重建主義的教學理念主張為未來社會培養符合要求的公民,強調學校幫助學生重新看待某些社會問題進而去改變原有的生活。重建主義,也稱改造主義,實際上是“對社會危機的一種態度和教育對策并且把教育視為社會變革的工具”。基于該理念,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建構必須重視學生的批判式思維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思現實,敢于質疑。而且其課程的建構還需謹記“賦權”,即在授課時,給予學生一定權利,使其真正走出象牙塔參與社會人事等問題的查問,并且探尋解決途徑。這能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成為社會中的理性公民。

5.文化多元主義教學理念的滲入。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形成并得以發展,最終解決的問題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際溝通的問題。因此,課程主旨應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文化,面對文化差異,學會欣賞不同文化的價值。而文化多元主義教學理念主張學校讓學生接觸不同文化,面對文化差異,提升少數民族自尊心,學會欣賞不同文化的和價值觀。文化多元不僅指不同文化共存,還要求在承認不同文化差異的同時平等地對待差異。其理念實質就是促進多元文化社會中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基于該教學理念,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建構必須明確態度問題,即零評價的態度與尊重的態度。前者指對待不同文化,尤其是出現較大文化差異時,盡量不要貿然評價;后者指對待所有文化都要尊重,即使出現不能欣賞、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現象,也要做到真心尊重。在講授跨文化交際課程時,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環節去幫助學生減少偏見與歧視,教會他們尊重和理解并且主動保護不同文化的特性。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理念建構的整體建議

跨文化交際課程旨在語言學習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文化視野、跨文化意識、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維與歷史性評價等綜合素質。高一虹曾指出,“跨文化意識與自我反思能力是基于‘人’的內在素質,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尤為重要。具有這種素質的人,能夠敏銳地意識到文化差異和差異的可能性,意識到意義、習俗、價值觀念的相對性,從本群體中心主義中超脫出來,用多元視角來看待世界、看自己、看其他人、其他群體的關系”。具體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擴大接觸目標語文化的范圍,拓寬文化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從而進行真正得體而有效的交際。

篇7

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導入

新《大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要求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并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把握好這一點,筆者擬就從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作用、文化導入的原則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堂訓練方法等談幾點認識。

一、文化導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則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過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其中可行性、得體性的實質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要正確而恰當的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人們不僅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語言的形式規則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規約的,是文化所能認可和接受的。也就是說語言使用者不僅要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還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范,道德準則,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知道什么時候說,說什么,以何種方式說,恰到好處地同別人交往,不冒犯別人的忌諱等。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隱私上的表現是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強調隱私。如英美人不喜歡被問及個人年紀、收入、婚姻狀況等方面的問題,而中國人把關心他人作為一種美德,對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等都主動表示關心,不關心反而是不友好的表現。因此在于外國人交際的時候對隱私應采取回避,否則,會被認為多管閑事,甚至造成不愉快。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某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人怎能與該族人進行語言交流。高等學校的學生,已處于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在這個階段應不斷加強文化知識的導入,并把語言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克服語言交際中的文化誤用現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文化導入的原則

束定芳,莊智象指出(1996)認為,英語教學階段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三個原則。

1.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大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焦急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際實踐,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2.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大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有淺入深,有簡單到復雜,有現象到本質。

3.適合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適度。教師對文化內容的講解要有選擇。對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或有廣泛性的內容,應該詳細講解,反復練習,舉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內容本身就廣而復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堂訓練方法

遵守以上原則以及交際法教學原則,筆者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具體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以下建議,共同仁參考。

1.挖掘詞匯的文化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語言的構成要素中,詞匯是其基本要素。對詞匯含義的解釋和挖掘也必然能體現民族或文化之間的差異。束定芳、莊智象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挖掘次詞語中重要的文化內容:

(1)一個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中有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導致詞匯空缺現象。如cowboy是美國社會所特有的它與美國西部開發有關系,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和冒險傳奇色彩。反之,漢語中的有些詞匯在英語中也沒有對應項,如三伏、三九等。

(2)不同語言中指稱意義或書面意義相同的詞語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內涵意義。受民族文化的影響,有些詞匯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的聯想意義,在另外一語言中可能只是一個語言符號。例如daffodil,象征著春天、歡樂,而它譯成漢語是黃水仙,僅僅表示一種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聯想意義。(3)詞語在文化內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惡、邪惡,令人感到恐怖,而龍在封建時代是皇帝的象征。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

(4)不同文化對相同的現象所作的觀念劃分的差別在詞語及語義上的顯示。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灣(baygulfcreek,etc)

(5)體現一定文化內容的習語。指的是美國文化的立國精神,即所謂的人人平等自由、機會均等。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

我們周圍缺少跨文化交際的環境,因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觀察西方人如何交際。通過多媒體手段,一方面其中精彩的片斷和對白對學生學習外語是很好的教學示范,另一方面,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能使學生領略到不同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風土人情、地理概貌打開了一葉天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遠遠超過了書本文字所能提供的文化知識。例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采用每一單元設一個主題的形式,而且提供了與之主題相對應的著名影片的節選片斷,這些片斷不僅包括日常瑣事,而且將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真實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些資源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地道的英語,而且擴大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能力。

3.合理組織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可以利用課前十分鐘,讓學生就跨文化交際的點滴體會,向全班做言簡意賅的匯報。可用演講、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圖片、表格、實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動的效果。讓學生自己挖掘自己曾經或者將來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逐步培養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教師還可以合理安排課堂討論。一種是分析原因的課堂討論。通常的做法是先敘述發生過的反映文化沖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幾種不同的解釋,有學生選出他們認為合理的解釋,然后于正確的答案做比較并展開討論。一種是體驗型的課堂活動。這種訓練中使用較多的角色扮演。教師指定學生一定的角色,有他們扮演,并體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困難和問題。然后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會解決各種問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言文化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知識得到不斷的更新、視野不斷的開闊、思維就會更加敏捷,對新文化的洞察力就會大大增強。這些方法通過外部文化的信息刺激,能夠促使學習者內部產生變化,使學生不自覺地在交際中注意文化的差異。對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戚雨樹.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篇8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英語語言教學 文化背景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語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語言既反映社會現實,又對社會產生影響。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文化接觸。目前,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交際教學法、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其一是:認為中學階段英語教學主要目的應當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語法的擴充、語法與句型知識等);其二是認為目前中學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文化教學無法進行。這種模糊認識已經對中學生的日常交際產生了不良影響。

那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交際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而學習外語,又通過了解語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使二者互相貫通,互為表里,相互促進呢?我們認為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

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要貫穿于交際性語言教學的始終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

語言產生各具特色,其交流方式就有很大差異。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場合也要用不同的語言而表達。如:在英語里要表達歉意,可以說“Excuse me.”,也可以說“I’m sorry.”,但使用范圍不同。如果無意中傷害了某人或有約而遲到了,可以說“Excuse me for being late.”或者“I’m sorry that I’m late.”。

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見面問候,也因不同的情景而異。與人初次相識彼此問候,須用正式語言“How do you do?”其答語也只能是“How do you do?”;向熟人打招呼,多用問候身體狀況的寒暄語“How are you?”;若只是一般隨便向人打招呼,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再如,打電話過程中簡單的用語“你是誰?”“我是……”,其表達方式與漢語就不同,須用固定句式“Who is that?”“This is...speaking.”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在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

在JEFC和SEFC教材中,上述交際語言在對話課中出現很多,在教學中隨時可遇,而這些交際語言與我們民族的語言差異很大,因而要引導學生尊重這些文化差異,以客觀、理智的態度來接受、學習,體會隱含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

2.文化背景不同限制著交際過程中交流的內容和行為方式。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不同,通常所表達的行為亦有差異。如在我國新結識一個人總習慣于拉家常,問及家庭、工作、年齡、薪水等狀況;而在英美國家人眼中,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是相當親近的朋友是不能隨便詢問的,并視為不友善的行為,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因此在英美國家中,既要避免初次見面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又要展開交流,就只好談天說地、談運動、談晚會、談比賽等,以求在愛好和欣賞上產生共識。例如,在英美國家中,受人邀請做客,赴約時盡可能正點;用餐時,你可以盡可能地去享受各種食物而無需擔心會不禮貌,反而主人會因為你喜歡多食而感到高興。

3.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過程中,對方表達信息的反應不同。

一個女子若長得漂亮,或某人具有某種讓人羨慕的東西或工作干得很出色等,遇上一個美國人當面就會道出些贊美之辭:“You are beautiful!”“How nice your coat is!”“What a good job/you’ve well done!”等。然而要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子正面接受一個陌生人或不了解的男子對自己容顏的夸贊,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會引起嚴重的誤解。西方文化強調自我,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習慣,以恭謙的方式作出反應,道出“不”“不怎么樣”“哪里”等語,那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甚至無意中傷害了別人。人家會覺得你認為他是一個說假話、浮夸的人。你應當對這些贊美之辭理所當然地接受,并用“Thank you”來回應他。

三、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詞句的教學有必要進行文化背景知識介紹

眾所周知,英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滄桑,這無疑對其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既然英語是一種多民族的混合體,這就使它的產生背景更神秘,更復雜了。如豬、羊、牛活著時被稱為pig,sheep,cow或ox,而宰殺后上了餐桌就成了pork,mutton,beef。這是因為英國本地人Saxons(撒克遜人)把它們喂養大后上貢給Normans(諾曼人),宰殺后變成美味佳肴被法國人享用時,就變為法語了。英國中很多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外來語不斷融進英語中,而詞匯本身也會因歷史文化的變遷發生一些或進或退周期性的變化,如Negro一詞,過去提到美國黑人時,用Negroes,而種族歧視主義者則稱他們為Blacks,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黑人掀起了反種族歧視運動(高中英語第二冊下),開始為自己的膚色感到驕傲,于是自己改用了Black或the Black people,Negro這個詞反倒被認為含有貶義,很少使用。同時,一種語言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吸收很多典故,形成文化經典,用以紀念古人或告誡后人。如經常遇到的Sandwich,jeep,cat’s paw等詞組或成語都各有其來源背景。再者,對一些成語更不能望文生義,以免造成笑話。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無意中泄露了機密)。在這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教學中盡可能給學生講清兩種政治文化背景在具體詞匯上的烙印,否則是不可能達到準確運用的。

四、語言材料的教學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

文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學科內及跨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理解語言尤為重要。在教學中,可以將課文背后的西方價值觀作為主線,把課本中散落的文化知識點貫串起來,也可采用“文化旁白”(胡文仲、高一虹,1995)的方法,給學生加入文化知識的介紹和討論。例如學習China Daily時,可以介紹當今世界的幾種大報,以及它們的政治傾向和讀者群等。JEFC和SEFC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文學名篇,教師可以以此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美感。因為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鏡子,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該民族的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高中第三冊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語言大師莎士比亞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因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人物對話的特色,從欣賞入手,去領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語言學家格林說:“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因此,不了解文化,想要輕松地學習、熟練地運用體現該種文化的語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學習外語最大的障礙是由文化語言的生疏帶來的心理隔閡。外語教育專家認為:交際中的錯誤主要有兩種,語言錯誤和文化錯誤,并認為后者的性質更為嚴重。再者,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增進學生對外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了解”(大綱語),對英語語言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成為能與其他民族和文化正常交往的新一代,能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杜瑞清,田德新.跨文化交際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Sandra,L.M.Nancy,H.,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ach Press,1999.

[4]楊平澤.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國外外語教學,1995,(1).

[5]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國外外語教學,1997,(2).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性色密月AⅤ | 亚洲综合狠狠丁香五月 | 亚洲中国日韩久久综合网 |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首页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