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愛發表,線上期刊服務咨詢

環境衛生論文8篇

時間:2023-03-22 17:34:31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環境衛生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環境衛生論文

篇1

對于不同的環境污染問題和不同的環境污染類型,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化學法、物理法、生物法等三大類,在進行處理污染物時,可以單獨使用某種方法,也能幾種方法結合使用。由于化學法和物理法的投資比較大、成本比較高,并且存在二次污染的現象,因此,常使用生物法進行處理。生物法是指利用系統中的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來轉化、降解污染物,達到污染物處理的目的,生物法具有污染物處理速度快、效率高、消耗低、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在環境處理中有十分廣泛的應用。

1.1城市垃圾生物處理技術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堆肥、填埋、焚燒、發電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進行自然發酵,這種方法的處理時間比較長,并且處理量比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并且還會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時填埋的垃圾還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燒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引起二次污染,同時還有可能引起火災隱患;因此,較好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垃圾發電。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處理技術逐漸被研發出來,這只給技術是先經過篩選,將可以回收的資源進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進行厭氧發酵或者好氧發酵,并收集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充分發酵后的垃圾能當做肥料,用于農業生產中,這種處理方法的處理量,能自動控制發酵過程,并且發酵形成的肥料質量可以得到保證。

1.2污水生物處理技術

污水的處理方法也可以分為化學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種,目前,在進行污水處理時,經常會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與其他方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污水處理。根據污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狀況可以將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懸浮細胞法等幾種情況,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處理中應用最廣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業的廢水處理中比較常見。

2微生物對環境修復的作用

2.1生物修復

對于污染嚴重的環境,是不能利用垃圾處理或者廢水處理的方法進行修復的,近年來,環境治理的專業人士研究出一種能治理大面積環境污染的技術,也就是生物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也可以稱為生態恢復技術,這種技術是利用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將污染現場的污染物濃度降低、轉化、降解,將這些污染物轉化為無害化物質或者元素,生物修復技術可以分為環境條件修飾和講解污染物兩種情況,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于農田農藥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殺蟲劑

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采用化學農藥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現象,而采用生物農藥則能有效地避免這種現象出現。目前,生產運用最多的生物農藥是由蘇云金芽孢桿菌生產的BT生物殺蟲劑,這種殺蟲劑中含有有毒蛋白質,昆蟲吞食后會中毒死亡,同時這種殺蟲劑的主體是蘇云金芽孢桿菌,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BT生物殺蟲劑是一種高效、安全的生物殺蟲劑,能有效地防治農作物害蟲,同時還能殺滅蚊蟲,因此,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可以采用生物殺蟲劑,從而有效地緩解環境污染的現象,促進環境修復。

3總結

篇2

毛烏素沙地早在第四紀時期就存在于中國北方[7],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脆弱生態區和自然地理區域的過渡帶,受人類活動影響較為深刻,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半干旱、干旱沙區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中的許多典型問題,是農牧交錯區現代土地沙漠化發展和治理恢復比較典型的地區之一[8]。因此,國內外學者紛紛將此地作為典型研究區,從不同尺度開展了生態環境變化與人為活動關系的研究。近年來與毛烏素沙地生態環境相關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通過區域自然指標并結合政策與統計數據,來探索一定時間內毛烏素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及其原因,以及通過遙感手段結合人文經濟數據來研究該地區的地表變化過程,從而進一步研究各種變化的原因和驅動力。人為活動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基本集中于毛烏素的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及覆被變化、植被演變3個方面;雖然各種環境效應評價方法在該地區的研究與應用也在逐步開展,但是目前仍缺乏對由于決策制定、生產生活對沙漠化影響的定量研究,需要用有效科學的環境監測方法對其進行系統的探索[9]。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整理與歸類系統總結,分析現代毛烏素重要人為活動的環境效應研究進展及存在的問題,明確人為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研究的重點。

2土地沙漠化

關于毛烏素沙漠化的原因有兩種說法,即人為因素說和自然因素說。在同一氣候條件下,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占據主導時就是本區沙漠化加速發展時期,是典型的負環境效應,而現代積極的人為活動(如退耕還林/草等政策的實施)對沙漠化的逆轉也有促進作用,是正環境效應。對于毛烏素沙地的沙漠化問題,眾多學者通過自己的研究工作給出了不同的見解[10-12],但很少有研究從土地利用政策和能源利用入手來深入分析[13]。許多研究通過對氣候數據、遙感數據與統計資料的分析發現,現代毛烏素沙地退化加速,其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的巨大壓力及各種破壞性的人為活動[14-17]。人類不合理的耕作和放牧等活動破壞地表植被,對流沙面積的增加和草地、濕地面積的減少等非地帶域環境變化的作用明顯,而對受自然因素控制的地帶性顯域環境變化的影響并不顯著(如流沙分布南界變化)[18]。黃銀洲等[19]認為,人為活動不但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而且是導致沙漠化過程與氣候過程不同步的主要原因。雖然如今沙漠化程度有所緩和,但這也只是基于植物耕作本身的控制[20-21]。有研究則認為,自然因素是主導因素,而人為活動只起到了加速的作用[22]。毛烏素沙漠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過度的人為活動導致的“古沙翻新”的結果,如果未來溫室效應繼續致使全球變暖,毛烏素沙地便不會南侵,有向北退縮的可能[23]。毛烏素地區生態脆弱是沙漠化加劇的內因,人為活動是沙漠化的主要驅動因素,而其中人口增長是人為活動強度的內驅力[24]。也有學者通過遙感數據發現,近30年毛烏素沙地的部分區域沙漠化進程在時空上出現了逆轉,主要是積極的人為活動作用的結果[25]。對于人為活動與毛烏素沙漠化是如何關聯的問題,馬玉芳[26]展開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從某種具體的人為活動行為入手,綜合考慮農戶經濟行為面對的資源稟賦、政策環境、市場因素等,探析該地區農戶土地開墾、畜牧業生產和薪柴利用等行為及相關因素與沙漠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毛烏素沙漠化的研究結果大部分都表明該地區生態環境在逐步惡化,但在局部地區或部分時間段有逆轉現象存在。探究該地區沙漠化因素發現,歷史上從農耕文明出現以來主要是人為因素主導,而在此之前主要是自然因素起主導作用。無論是哪種因素,現在還未能清晰地區分它們各自對毛烏素地區環境變化的貢獻程度,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尤其是重要人為活動對沙漠化正逆過程的影響缺乏明確的對應分析。

3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土地利用/覆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和自然因素都很活躍的“熱點區”和“脆弱區”[27]。在毛烏素沙地這樣的生態脆弱區開展相關研究,有利于人們認識其形成演變機制、揭示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土地利用可持續性的影響。現代隨著空間科技的發展,對毛烏素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的研究多數都是利用遙感的手段,對不同時間段土地利用/覆蓋數據加以對比,結合其他數據和指標(如地形、水文、氣候等自然指標,交通、居民點、人口、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居民調查數據等)來分析并揭示人為活動與氣候變化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所起到的影響作用以及更為復雜的驅動機制[28-30]。如今眾多研究都是圍繞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驅動機制而展開的,而各種人為活動作為重要的驅動因子備受科學家們關注。蒙吉軍等[31]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毛烏素土地利用變化的因素進行多尺度研究,認為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變化的自然與人為影響因素各有差別,尤其是社會政策等經濟因素會影響到區域宏觀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國內近些年不少研究是圍繞重大的環境建設工程和政府相關政策實施對土地利用/覆被情況變化的影響而開展的。從景觀角度入手研究人為活動對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的影響發現,人為活動強度的大小與景觀的破碎化程度有最直接的關系[32]。隨著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積極的人為活動會使毛烏素一些區域林地面積增加、水體面積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積減少等,產生一定的正環境效應;而與此同時,未利用土地和建設用地的持續增長又會造成當地土地退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等負環境效應,該地區的景觀格局變化以1995年為轉折點,至2010年人為活動在空間上的影響作用更為明顯[33]。如果以城鎮為核心來研究人類活動對土地利用格局的影響,會發現人為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當地的土地利用格局,但在此過程中也會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雖然氣候因素是驅動土地利用/覆被的重要自然因素,但政策制度的導向、人口壓力及社會經濟活動會直接影響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時空分異,驅動了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變化[35]。在土地覆被的預測研究方面,有學者對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的動態變化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并運用馬爾科夫模型預測研究區未來21年的植被轉化情況,綜合了自然和人為因素分析,認為毛烏素沙地總體氣候變化有利于植被生長,但其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將會直接產生負環境效應,導致植被退化等環境惡化問題[36]。國內諸多關于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監測及其解釋。近些年也有不少研究工作開始進行土地利用變化在區域尺度上的環境響應與驅動力研究,并從多尺度開始研究各個因子的綜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其變化狀況的預測與評價研究。

4植被演變

對于毛烏素沙地的植被演變問題,大多是針對植被退化方面。針對溫度、降水、沙塵暴頻率、風、植被的空間結構及其變化等自然因素與植被退化之間關系,更多是在關注人為活動所導致植被退化等負環境效應[43]。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頻繁的人為活動及其不合理性對當地的植被造成影響,以至于沙地植被退化嚴重,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①人口及牲畜量的增加使原本承載力較低的土地不堪重負而導致的植被覆蓋度的退化與植被種類的退化[44]。由于過度放牧使草場的生長不抵消耗,草原面積減少;而與此同時,當地植被優勢物種的減少使一些有毒物種趁虛而入,造成了草場植物物種變化,比如說毛烏素沙地植物老瓜頭(Cynanchumkomarovii)就是由于重度放牧而入侵的有毒物種[9]。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植被也因生長環境的惡化而逐漸退化。國內學者通過1950年至20世紀90年代共35年的統計數據結合遙感數據對比分析得出,由于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原因,該地區東部和南部極少范圍沙漠化有逆轉現象,其余大部分地區植被退化,地表景觀遭到破壞,植被覆蓋減小[21]。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商業性采伐、采礦等行為沒有得到合理的規劃和治理[45]),使得礦區部分地區植被遭到人為大規模的破壞而導致了退化。如高國雄對毛烏素地區煤礦開發引發的環境問題進行研究表明:在礦區,道路擠占、地下開采引發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滑坡、巖崩及礦渣矸石堆放占地等各種因素,都會造成礦區植被大面積退化、生態環境惡化。毛烏素沙地不合理的人為活動所導致的植被演變產生了諸多負向的環境效應,不少研究圍繞著生態恢復問題而逐漸開展。對于積極的植被演變方面的研究,除了對生態恢復方法技術的關注,有不少工作是從不同的角度著眼于環境建設改變植物生長從而產生相應的環境效應而進行相關研究的,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毛烏素沙地種植草對遏制該區域的沙漠化進程效果不佳,而種植灌木是減緩沙漠化的最佳途徑[47]。Runnstrom[48]利用毛烏素地區某時段內NDVI值,通過計算與分析得到人為干預的地區(如耕地和人工林地)其生物量都有明顯的增長;植物群落可以作為一個指標,從側面反映不同年限內、不同區域里環境恢復措施的恢復效應[49]。通過實際驗證,毛烏素沙地腹地的喬木林、灌木林以及草原群落的群落蓋度、重要值、生物量、植物多樣性在經過多年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之后,植被得到明顯恢復,植被群落正趨于穩定[50]。

5人為活動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

鑒于對中國北方生態安全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毛烏素沙地成為中國生態恢復及評價實踐研究的重要區域之一。毛烏素沙地現代重要的人為活動主要有1955—1956年、1958—1962年及1970—1973年3次較大范圍的開荒;1978年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的生態建設工程;1983年以后又實行包地到戶;20世紀80年代后期沙地牧區限養山羊;1998年以來開始實施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由于這一系列重要人為活動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廣泛且深刻的影響,對其生態環境效應的評估研究與實踐也在隨之發展起來,但許多評估方法和體系都處在探索階段。在對毛烏素沙地現代人為活動所產生的環境效應進行評估時,國內有些研究主要是反映單項環境要素的某些指標,而專門分析土地利用環境影響指標體系的研究工作不多,其中大部分研究都是有關生態脆弱性的評估。相關研究主要有:從氣候變化、水資源變化、生物變化、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以及沙漠化狀況等幾個方面分析環境脆弱性變化特征,并建立評估模型對其環境脆弱性進行評估并提出治理對策與開發利用模式[51-52];借助GIS空間分析技術建立生態脆弱性評估模型對特定時段內毛烏素草地生態脆弱性進行動態評估[53];從人文調查的角度對毛烏素地區生態足跡與生態風險進行分析與評估,采用生態盈虧平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該地區的生態風險并對其進行評估[54]。有研究工作發展了構建沙漠化逆轉和發展過程中不同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作用情景下的評估方法,來評估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在沙漠化過程中的相對作用。同時根據當地居民對沙漠化的感知與適應的相關調查數據,多學科結合并使用專業分析方法討論了生態環境政策的實施效應[56]。目前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評估指標體系的量化和尺度選擇的局限、評估方法在定量化與客觀性方面的欠缺、在價值計算與經濟可比性方面的嚴重不足,使得各種評估實踐與研究都處在初級階段。國內眾多對毛烏素沙地人為活動的環境效應研究,都是針對某一時間段內的環境事件,從不同的側重點或方法入手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下進行研究,或構建相應的模型來討論生態環境政策實施的生態效應。不同的指標體系與評估模型各有其側重點,研究工作更傾向于各種因素的綜合分析和各種指標模型的有機結合。而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影響評估、森林開采活動的環境效應、人為活動對流域開發的環境影響等方面,常將研究區植被的動態(常以凈初級生產庫NPP和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來表示)作為衡量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作用的指標[57-58]。對流域進行評估或通過花粉等指標來研究歷史上人為活動的環境效應,也有學者主要從人為活動(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來研究對當地漁業的影響及其他一些生態災難等問題[59-61]。對農牧交錯的沙漠地區人為活動的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

6總結與展望

篇3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在我院口腔科就診的錯頜畸形患者共51例,入組標準:(1)符合錯頜畸形的診斷標準,(2)無活動性齲齒或缺失牙;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2)伴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肺部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3)伴有嚴重的牙齦或牙周黏膜疾病,(4)患者或家屬不愿接受固定矯正器治療。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10~15歲,平均年齡(12.8±1.8)歲。本研究方案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采用常規的固定矯正器矯正錯頜畸形,療程時間半年至兩年。分別在矯正前與矯正后1個月、2個月、4個月、6個月對口腔菌斑進行采集及培養,觀察并比較矯正前后口腔微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

1.3細菌培養方法采集的標本選擇兩側中切牙位置,使用無菌紙條進行采集,將采集的菌斑稀釋10倍后以2500r/min低溫離心20min,取上清液接入培養基,在37℃下培養1周,觀察細菌菌落形態,統計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核酸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及衣氏放線菌的檢出率。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矯正治療后1個月口腔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的檢出率較矯正前升高(χ2=3.99、4.74、4.32,P均<0.05),而口腔核酸桿菌、衣氏放線菌的檢出率與矯正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1.22,P均>0.05)。矯正后2個月、4個月、6個月口腔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桿菌、核酸桿菌、產黑色素類桿菌及衣氏放線菌的檢出率均高于矯正前(χ2=6.04、4.74、4.32、5.30、3.99,6.04、5.72、6.33、4.32、3.99,10.67、7.83、5.30、5.30、7.14,P<0.05或P<0.01)。

3討論

篇4

我國對老年人住宅環境的研究已有一段時間,但是其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建筑設計和社區規劃方面,對老年人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研究比較少,而對住宅衛生間的室內環境設計就少之又少了。在對住宅衛生間室內環境設計的研究上,僅僅只是將一般的住宅衛生間設計規范作為依據,缺乏設計的有效性,實用價值不高。僅有的老年人住宅衛生間的室內環境設計也是借鑒于國外的研究成果,未結合我國老年人的生理狀況和心理特點,所設計的內容并不能完全滿足我國老年人對住宅衛生間室內環境的要求。因而,研究我國城市老年人住宅衛生間的室內環境設計,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2現階段國內城市老年人住宅衛生間的室內環境設計狀況

現階段,我國老年人住宅衛生間的面積比較小,大多數住宅中只有一個衛生間,老年人缺少獨立的適合其使用的衛生間,致使老年人在行動的時候極為不方便,據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的老年人都希望有自己獨立的衛生間。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不佳,容易出現起夜現象,然而老年人起夜去衛生間時,許多老年人找不到衛生間的照明開關,而且衛生間的燈光較為昏暗,老年人的眼力下降,以至于其在晚上起夜時容易發生碰撞。就目前而言,許多住宅所使用的是坐便器,但老年人在如廁的過程中會感覺坐便器的坐圈太涼,衛生紙架放置的位置不便于其拿到。另外,當老年人如廁完畢后,起身具有一定的困難。除了如廁之外,老年人在使用衛生間進行盥洗時,也存在不方便的地方。大多數住宅衛生間并沒有專門設計出盥洗的位置,使得老年人有時在廚房或是起居室進行盥洗,容易弄臟地面。老人所采用的洗浴方式主要是盆浴和淋浴,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衛生間的面積比較小,老年人只能選擇淋浴,但其想要盆浴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在衛生間的設備方面,也為老年人帶來了一定的不便。由于我國衛生間的設備質量還有待提高,設備的類型還不夠豐富,在對其管理方面還缺乏規范性,以至于容易出現劣質的衛生間設備,造成老年人使用的不便利。

3國內城市老年人住宅衛生間室內環境設計的有效策略

3.1從國內城市老年人住宅衛生間的平面布局來進行設計

在設計城市老年人住宅衛生間室內環境時,首先,要了解老年人對衛生間的功能要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住宅衛生間除了具有基本的功能之外,還多了許多其他的功能。例如聽廣播、讀報紙等。因而,在設計住宅室內環境的時候,必須以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狀況為依據。以設計出具有安全性、健康性的適合老年人的住宅衛生間,從而保障老年人的舒適性。其次,要對衛生間的位置和面積大小進行合適的設計。在設計衛生間的位置時,要考慮到老年人如廁的頻繁性,盡可能的將衛生間安置在離老年人臥室較近的地方。而在衛生間面積大小的設置上最好將如廁和盥洗的部分相分離。

3.2從國內城市老年人住宅衛生間的配套設施方面來進行設計

在設計城市老年人住宅衛生間室內環境時,要重視對老年人市場的開發,設計出適合老年人專用的衛生間設備。從坐便器設備來說,可采用全自動坐便器,以避免老年人忘記沖洗。這種多功能的自動坐便器,還能在夜間自帶照明功能,以方便老年人的夜間如廁。另外,還可以利用增高墊圈,來幫助老年人如廁時的坐下和起身,而且其高度可以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進行相應的調節。從洗面盆設備來說,要盡可能的在衛生間內設置掛墻式面盆或是臺盆,以避免老人駝背。另外,所設置的面盆四角都應該成弧度,不可是尖銳的。可在衛生間中放置一個淋浴房,為老年人留出洗浴的獨立空間,以避免老年人在洗浴過程中受涼而生病,保障其健康。

4結束語

篇5

1.1城市垃圾生物處理技術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堆肥、填埋、焚燒、發電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進行自然發酵,這種方法的處理時間比較長,并且處理量比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并且還會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時填埋的垃圾還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燒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引起二次污染,同時還有可能引起火災隱患;因此,較好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垃圾發電。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處理技術逐漸被研發出來,這只給技術是先經過篩選,將可以回收的資源進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進行厭氧發酵或者好氧發酵,并收集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充分發酵后的垃圾能當做肥料,用于農業生產中,這種處理方法的處理量,能自動控制發酵過程,并且發酵形成的肥料質量可以得到保證。

1.2污水生物處理技術

污水的處理方法也可以分為化學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種,目前,在進行污水處理時,經常會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與其他方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污水處理。根據污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狀況可以將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懸浮細胞法等幾種情況,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處理中應用最廣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業的廢水處理中比較常見。

2微生物對環境修復的作用

2.1生物修復

對于污染嚴重的環境,是不能利用垃圾處理或者廢水處理的方法進行修復的,近年來,環境治理的專業人士研究出一種能治理大面積環境污染的技術,也就是生物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也可以稱為生態恢復技術,這種技術是利用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將污染現場的污染物濃度降低、轉化、降解,將這些污染物轉化為無害化物質或者元素,生物修復技術可以分為環境條件修飾和講解污染物兩種情況,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于農田農藥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殺蟲劑

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采用化學農藥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現象,而采用生物農藥則能有效地避免這種現象出現。目前,生產運用最多的生物農藥是由蘇云金芽孢桿菌生產的BT生物殺蟲劑,這種殺蟲劑中含有有毒蛋白質,昆蟲吞食后會中毒死亡,同時這種殺蟲劑的主體是蘇云金芽孢桿菌,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BT生物殺蟲劑是一種高效、安全的生物殺蟲劑,能有效地防治農作物害蟲,同時還能殺滅蚊蟲,因此,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可以采用生物殺蟲劑,從而有效地緩解環境污染的現象,促進環境修復。

3總結

篇6

1.微博平臺成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載體

微博的應用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途徑。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引導學生發展,各高職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級學生管理部門聯系、服務以及引導學生的一種新載體。學生管理部門和各類學生組織可以通過原創、點擊轉發、訪談等形式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就為學生管理部門更好地引導在校生提供了一個平等有效的工作平臺,能夠幫助管理部門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動態,使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

2.微博提供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保證學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開性

高職院校可通過微博一些校園活動信息、獎助貸信息、就業信息等實現資源共享,學生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提出自己的疑問和關注的問題,學校管理者及教師則可以不限場地、不限時間地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進行解答。把各類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學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開性,學校可以通過學生關注的熱度及學生反饋,了解學校工作開展的實際效果,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進學校各項決策的民主化,推動校園和諧建設的進程。

二、微博環境下創新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徑

1.明確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園微博具有公開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廣等特點,有利于各類信息的交流和傳播,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升大學生管理的質量和效率。高職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這些特點,借助微博靈活多樣的形式和傳播速度快、公開透明等優勢,引導學生的思想。將微博打造成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引導大學生思想的一個重要平臺。

2.注重創新微博宣傳形式

通過創建“班級微博”“人人網年級主頁”“招生辦微博”等形式的組織平臺,讓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同學都能積極參與互動、留言,也可以在平臺上及時公布組織的活動開展情況,讓同學們監督和參與,培養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積極引導,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導效果。

3.分層級構建完整的校園微博體系

第一,建立院級微博平臺,由院校骨干教職人員組建。同時,可以倡導學生處、團委等部門中的領導干部、相關工作人員以及在學校范圍內具有一定號召力的優秀學生干部開設微博,利用這個平臺各類信息、更新校園動態、展示大學生的風采,還可以鼓勵這些校園微博逐漸將部分關注點轉向社會層面,拓寬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級分別開設對應的微博群,實現院、系、班各層次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微博平臺及微博群,主要實現如下職能:

(1)實現信息的交流,各班級之間可以通過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傳遞信息,完成班級工作任務。

(2)提供各類信息服務,通過微博校園資訊、就業信息等。

(3)組織各類活動,可以利用微博這一網絡平臺開展“微話題”“微采訪”等活動。

(4)展示自己的班級風采及工作成績。充分發揮微博公開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廣等特點,促進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提升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4.完善校園微博管理制度,保障校園微博的良好運行

篇7

論文關鍵詞:維吾爾人;生態意識;環境倫理

所謂生態環境意識是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的自覺保護及使其美化的意識,即人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適應和追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維吾爾人是生活在中亞和新疆這個干旱地區塔里木——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自古以來,從追逐水草、土地和環境的游牧階段逐漸地進入了穩定居住的農業——園藝經濟階段。該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適應自己生存條件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維吾爾族的傳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在他們在原始時代的崇拜自然和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基礎上形成并逐漸發展,與他們原始時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密切相關,在他們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深深地生根發芽,并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同時它在他們的生命意識、民間文化、道德觀念和日常生活習俗中生動地表現出來。

維吾爾人從遠古時代起就認為客觀世界和生命由水、空氣(風)、土地、火等四個因素構成的,并且對這些客觀物質對人類生命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依賴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他們不僅把自己關于客觀世界和生態環境方面的科學和人文性的觀念,在自己創造出來的語言、文學、生活習慣道德和審美觀點上具體地再現出來.而且把這種傳統意識代代相傳;與此同時把生存環境看作是對生命產生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性影響的重要因素,對其時刻予以維護。

一、維吾爾人對綠色植被的關愛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在廣闊的田野中自由生活。他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認識到作為自然界的資源的森林和植物不僅給人類提供物質能源和生活資料,還認識到它們在生態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森林和苔蘚看成生命的重要標記之一。維吾爾人的這種環境意識在他們的古代文學藝術遺產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的傳說》中,敘述了作品的主人公烏古斯可汗某一天在一個神秘的湖中的一棵樹孔中看見了神性美女,并娶她為妻的情節,其中森林風景的描述特別值得一提。《牟羽可汗的傳說》敘述了蓋世英雄布谷出生于非常神秘的兩棵樹之間的土丘和他長大后與他的同胞弟兄們向這兩棵樹頂禮膜拜的情節。維吾爾人對樹木和苔蘚植物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經濟階段中表現突出。在維吾爾人的古代族源和圖騰神話中,存在著有關崇拜樹木的神話。如回鶻可汗被認為是從神樹誕生的。據(元)募集<道園學古錄》卷二十四《赤都護高昌王世勛碑》記載,多桑<蒙古史》(伊朗)志費尼所著<世界征服者史》引證:維吾爾人祖先居住的土拉河與色楞格河交匯的地方,并排長著兩顆大樹。一天,樹中冒出一個土丘,一道亮光從天而降,照在土丘上。從此,土丘慢慢長大了。維吾爾人懷著敬畏虔誠的心情走進時,聽到一種象唱歌一樣美妙悅耳的聲音,而且總有一道天光照射在土丘周圍。后來,土丘裂開了,中間有5個帳篷似的內室,每間室內都坐著一個孩子。部落首領們以為他們是神,都來頂禮膜拜:當風吹拂到孩子身上,他們變得強壯起來開始走動。終于,他們走出了石室,被交給乳母照管,同時,人們舉行種種崇拜的典禮。他們斷了奶,能夠說話,馬上就詢問他們的父母,人們把這兩棵樹指給他們看,他們走進樹中像孝子對待父母一樣跪拜,對生長這兩棵樹的土地,也表示恭敬和尊敬。這時,兩顆樹突然出聲:“品德高貴的孩子們,常來此走動,克盡為子道。愿你們長命百歲,名垂千古!”

高昌汗國時期古維吾爾語詩歌中對樹木和綠色環境的描述也十分突出。維吾爾人對綠色環境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階段表現得更為明顯。如:為了改良自己耕種的沙灘地和鹽堿地并減少污染土地的物質,維吾爾族農民習慣于村莊和田堤上栽種胡楊、紅柳、梧桐、垂柳、沙棗等樹木。他們通過實踐認識到這種樹木有改良土壤.分解土壤中的各種有害物質并減少其危害等作用。

歷史上生活于典型的內陸地區的維吾爾人在古代時用柏樹、香樹、駱駝蓬等樹木點火或者點香,利用其香味給人治病或者表示對諸神的崇拜。這方面的一部分內容除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詳盡的表現外,在維吾爾民間故事中也有所呈示。上個世紀8o年代我國考古學家們從新疆孔雀河一帶挖掘出的“具有4千年歷史古尸《樓蘭美女》旁曾發現一捆麻黃和其他東西”,這說明古代維吾爾人的先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認識到一些樹木和植物具有凈化環境和殺滅病菌的作用,因此把其看成是神圣樹木并已知道多方面使用這些樹木和植物的方法。由于維吾爾人歷史上靠農業園藝業和畜牧業生活,他們便自覺地認識到樹木和植物具有防風治沙,美化、凈化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他們養成在村莊和路邊植樹造林的習慣。他們無論在何處建房居住,都要在住房庭院內修造果園,種植葡萄瓜菜大搞綠化,還在農田周邊種植桑、沙棗等果樹,他們把這一作法看成是行善積德。維吾爾族聚居的南疆地區,各地人們特別重視果木園甚至有些鄉村的名稱也與果園有關系。例如:多來提巴格(幸福之園)、夏馬力巴格(空氣好的園地)、比依稀巴格(象天堂一樣的園地)等。另外,維吾爾人的美化自然環境和綠化意識還突出表現在他們的傳統服裝和住房裝修習慣上。如:維吾爾人的傳統服裝布料圖案有的就采用了一些農作物和果樹的圖案(尤以在他們戴的帽衣圖案表現得特別突出)。

維吾爾人古代時期特別崇拜自然。如薩滿教就認為藍色象征神理,崇拜藍天和藍色,同時還把綠色看成是興旺和從政的標志。這種原始信仰和概念在他們創造的神話傳說中表現得很明顯。因此該民族農民至今十分倚重村莊,注重庭院的綠化,出現損害樹木和植物的現象.就會受到譴責。

二、維吾爾人的土地意識

土地至高無尚是古代維吾爾人的主要信仰之一。這一信條在他們傳統風俗習慣和多種原始宗教信仰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同時,伊斯蘭教認為“人來自于土地,其生命與給養也跟土地息息相關”。他們對土地推崇的在薩滿教流行的時期創作的一些神話傳說中可見一斑。如在《艾司瑪女神》神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內容:據說天上的天使之皇長得比所有的天使都漂亮,她住在七重天上。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現象都是由這個天使的情緒變化中產生的。天使睜開眼睛,太陽光便普照大地;天使睡覺整個世界變得一片漆黑,天使哭了就會下雨,笑丁就下雪.天使呼吸便會刮風.天使張嘴便會狂風大作,天使翻眼皮天氣就變壞.天使發火便會發生地震.天使皺眉頭,天空便會出現彩虹。

維吾爾人對水和土地的這種推祟意識在鄂爾渾時期產生的碑銘上也有所表現。例如《闊特勤碑銘》上有“騰格勒(天),烏邁女神,土水神保佑我們”的字樣。維吾爾人把人類和大自然看作是一個整體,而推崇大自然、愛護土地的意識,在伊斯蘭教傳人后出現的《福樂智慧》《先知者傳》《君子神往》《世事記》等文學遺產中也有突出的表現,甚至認為這種精神是做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維吾爾人中自古以來就有類似“土地偉大,人也偉大”“土地吃不飽,人也不會吃飽”的諺語。古代維吾爾人還在發生旱災時公眾集中在某一地舉行求雨活動。在歷史上維吾爾族農民就是再窮也從不挖甘草、麻黃等這些保護土壤的植物去賣錢。就是到現在維吾爾人為死者送葬時將死者尸體放人墓穴并蓋上后,就開始誦讀《古蘭經》,這時送葬的人,每人都抓一把土放在手里,當誦經完畢后,所有人手中土都被集中起來,向墓投去,表示人們向死者亡靈祝福,這些土被稱為“崇敬土”。維吾爾族手工業經營者往往把剛開業賺到的錢扔到地上,讓錢沾上地上的土后,然后再裝進口袋。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生意越來越興旺。當前在解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減少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之間的矛盾處于嚴峻形勢的情況下,保護好土地和自然環境,這具有更大的科學價值。

三、維吾爾人的水資源保護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就認為水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從原始社會階段起,他們就把水看成是神圣的東西并將它神化,還把它看作幸福、興旺的象征。他們把自己的城市和居民區建在河邊。在古代夏季發生旱災的地區他們搞求雨活動;冬季他們搞降雪慶祝活動,打雪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維吾爾人推崇水的信仰觀點具有悠久的歷史.這一觀點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傳》中有突出的表現.史詩敘述了英雄烏古斯汗娶一個從湖中樹上出現的女子為妻,還敘述了烏古斯汗,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海”(dengiz)的情節。維吾爾族民間故事《會破開的山》則敘述了一個受虐待的孤女的妹妹因喝了“神秘的水”而變成了鹿,而孤女本人在“水神”的幫助下擺脫了敵人的控制的故事。這種故事情節明顯地彰顯著古代維吾爾人對水的原始信仰。

歷來把水看成無比神圣的先輩們在給子女們取名字時往往使用“闊力”(維文意:湖)這個詞構成“闊爾特勤”“闊爾畢伽…‘闊爾塔爾汗”(koltarhan)等名字。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數是干旱地區,因此他們先民們特別崇尚水,保護水域和水源已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并認為可與人道主義精神聯系起來。維吾爾人歷來就有諸如“水偉大,人也偉大”“水是土地的血液”“一口水應得到四十年的敬意”等諺語或傳統習慣。維吾爾人不僅禁止在溝渠湖邊洗衣服梳頭和帶牧畜進渠堂飲水,而且還嚴禁向水中亂倒臟水、垃圾、爐灰等骯臟的東西,甚至把這種行為看成是罪孽,對少年兒童從小就進行上述教育。維吾爾人的英雄史詩《英雄勤欽木爾》中的主人公馬合圖木蘇拉不聽其哥哥勸阻去河邊梳頭.被卡力瑪克人首領抓走及后來他的悲殘生活遭遇就可以充分地說明這一點。現今水的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所經常遇到的世界性的大問題,我們為先輩們為保護水資源而作出努力的這種環境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四、維吾爾人對住房和生活環境的改善

追求美、愛護美和再創美是人的本質,也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表現方式。維吾爾人特別重視住房建筑設計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蓋房前考慮房屋的位置、陽光、空氣等環境。維吾爾人在古代就認為空氣是構成世界和生命的重要因素。過去他們的傳統居住環境主要是“露天、自在的環境”或“半野外環境”。農民在建房前要充分考慮建房環境,房前要修建前廊,庭院內要栽種果樹和花卉。任何~處住房的門窗都要認真、周密地設計,以確保光線明亮,空氣流通。維吾爾人中有“新鮮空氣治百病”和“清潔環境使人健康聰明”的諺語箴言。因此在維吾爾人中早晨起床后立即開門窗換氣已成為他們的習慣,他們甚至在冬季的白天開窗換氣。他們認為“在清新的空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成聰明的人”“在清新的空氣中生活的人是健康的人”。著名學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提供一部分維吾爾人居住的古代城市的信息時,對這些城市的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作了詳盡的論述。維吾爾人一般除了院落外還特別重視房內裝飾和室內衛生,他們用圖案、雕刻和各種飾物將住房裝飾得很漂亮。歷史上維吾爾人不僅重視美化自己的住房環境,而且還特別注重清真寺或大禮拜堂的裝飾。維吾爾人中還有“不看女人的眉毛而看她的碗邊”的諺語。這里的“眉毛”是指女人的外表美,而“碗”的引申義則是指女人所擁有的住房及家具的衛生和質量。平時維族婦女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把房內和院子收拾好了以后,再做其他事情。他們在傳統的日常生活中禁止周邊隨地倒污水和垃圾的行為。

五、維吾爾人的動物保護意識

動物是大自然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永遠的朋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動物界的作用。維吾爾人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教育以及他們保護動物和鳥類的傳統美德和風俗習慣在民間文學作品里表現突出。維族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絕大多數都是與動物有關的標題,他們都以人和動物的親密關系作為主題。例如維吾爾文學早期出現的《狼的圖騰神話》中.描述了一只母狼將一個古代部落中遇難的十幾歲的男孩救了出來,后來這個男孩與這只狼結成伴侶后.狼生了九個男孩.使維吾爾人不但沒有絕種.反而繼續得到發展的情節。《屬相的傳說》中則描述了傳統的屬相年鑒中的12種動物的名稱及稱呼的原因。在維吾爾民間文學中關于動物的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傳說中的鳳凰等救出,后來這些它們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也是較多的。當今維吾爾族傳統鄉鎮居民除了養殖牛羊外還有用雞、兔、狗、貓等與人作伴的習慣。認為大自然與人類生活同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于是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寵兒——動物和鳥類就成為維吾爾人的傳統美德和生活習慣。維吾爾人不管在佛教、摩尼教或是伊斯蘭教文化的環境下.都沒有為滿足消費和謀利的需要而隨意獵殺捕捉部分飛禽走獸的習慣(邊遠地區例外)例如在古代西域除了《投身飼餓》《舍頭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貿鴿》等故事外,還廣泛流傳《金光明經》等佛教文學作品宣揚佛教禁殺生的教義。伊斯蘭教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巨作《先知者傳》也具體表現出愛護動物和鳥類的人文思想。維吾爾人給已去世的親人掃墓時,為了鳥類的食用或出于行善積德的用心,往往在墓前撒上麥粒、玉米粒或大米等谷物。另~方面他們認為墓前撒上的麥粒、玉米粒對死者來說起到減少罪孽的作用。在維吾爾人居住的農村普遍禁止捕殺貓、兔、狗等家養小畜,也不得捕捉各種鳥類尤其是燕子、麻雀等。維吾爾人認為無故的虐殺動物是一種造孽行為。在維吾爾族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鳳凰、山鷹救出,后來這些動物飛禽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很多。維吾爾人保護樹木、將土地視為至高無上、崇拜和保護水資源、保護動物和鳥類等古代民俗習慣起源于他們祖先原始時代的萬物有靈論和薩滿教的影響。現代科學更進一步證明動物和鳥類在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從哲學觀點來看,社會存在物決定于人的社會意識。因維吾爾人歷史上生活在典型干旱地區,而他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具有與悠久的民族傳統,長期以來這種意識不僅表現在他們所創造的民間文學遺產、生活習俗中,而且這種意識在歷史上他們所創造的有文字記載的文獻上也表現得較突出。例如根據關于在塔里木河流建立的樓蘭王國去盧文文獻看,大約2千年前維吾爾等民族中曾有正式的保護森林法和關于管理水利的規章制度。

因古代維吾爾族具有高度的生態倫理思想,這種倫理思想在古代民問歌謠和書面作品中形象地表現出來。如: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這樣一首民間詩:“小鳥從你處逃掉.燕子停棲在我這兒。百靈鳥甜甜啼叫.雄與雌并飛相合”。尢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樂智慧》第四章中關于春天的描寫就表現出了這樣的意境:“積雪消失大地充滿馨香,脫去冬天衣世界又穿上新裝。春天的和風搞走了嚴冬,明媚的春天又調好了幸福之弦”。

篇8

論文關鍵詞:維吾爾人;生態意識;環境倫理

所謂生態環境意識是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的自覺保護及使其美化的意識,即人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適應和追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維吾爾人是生活在中亞和新疆這個干旱地區塔里木——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自古以來,從追逐水草、土地和環境的游牧階段逐漸地進入了穩定居住的農業——園藝經濟階段。該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適應自己生存條件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維吾爾族的傳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在他們在原始時代的崇拜自然和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基礎上形成并逐漸發展,與他們原始時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密切相關,在他們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深深地生根發芽,并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同時它在他們的生命意識、民間文化、道德觀念和日常生活習俗中生動地表現出來。

維吾爾人從遠古時代起就認為客觀世界和生命由水、空氣(風)、土地、火等四個因素構成的,并且對這些客觀物質對人類生命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依賴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他們不僅把自己關于客觀世界和生態環境方面的科學和人文性的觀念,在自己創造出來的語言、文學、生活習慣道德和審美觀點上具體地再現出來.而且把這種傳統意識代代相傳;與此同時把生存環境看作是對生命產生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性影響的重要因素,對其時刻予以維護。

一、維吾爾人對綠色植被的關愛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在廣闊的田野中自由生活。他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認識到作為自然界的資源的森林和植物不僅給人類提供物質能源和生活資料,還認識到它們在生態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森林和苔蘚看成生命的重要標記之一。維吾爾人的這種環境意識在他們的古代文學藝術遺產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的傳說》中,敘述了作品的主人公烏古斯可汗某一天在一個神秘的湖中的一棵樹孔中看見了神性美女,并娶她為妻的情節,其中森林風景的描述特別值得一提。《牟羽可汗的傳說》敘述了蓋世英雄布谷出生于非常神秘的兩棵樹之間的土丘和他長大后與他的同胞弟兄們向這兩棵樹頂禮膜拜的情節。維吾爾人對樹木和苔蘚植物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經濟階段中表現突出。在維吾爾人的古代族源和圖騰神話中,存在著有關崇拜樹木的神話。如回鶻可汗被認為是從神樹誕生的。據(元)募集

高昌汗國時期古維吾爾語詩歌中對樹木和綠色環境的描述也十分突出。維吾爾人對綠色環境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階段表現得更為明顯。如:為了改良自己耕種的沙灘地和鹽堿地并減少污染土地的物質,維吾爾族農民習慣于村莊和田堤上栽種胡楊、紅柳、梧桐、垂柳、沙棗等樹木。他們通過實踐認識到這種樹木有改良土壤.分解土壤中的各種有害物質并減少其危害等作用。

歷史上生活于典型的內陸地區的維吾爾人在古代時用柏樹、香樹、駱駝蓬等樹木點火或者點香,利用其香味給人治病或者表示對諸神的崇拜。這方面的一部分內容除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詳盡的表現外,在維吾爾民間故事中也有所呈示。上個世紀8O年代我國考古學家們從新疆孔雀河一帶挖掘出的“具有4千年歷史古尸《樓蘭美女》旁曾發現一捆麻黃和其他東西”,這說明古代維吾爾人的先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認識到一些樹木和植物具有凈化環境和殺滅病菌的作用,因此把其看成是神圣樹木并已知道多方面使用這些樹木和植物的方法。由于維吾爾人歷史上靠農業園藝業和畜牧業生活,他們便自覺地認識到樹木和植物具有防風治沙,美化、凈化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他們養成在村莊和路邊植樹造林的習慣。他們無論在何處建房居住,都要在住房庭院內修造果園,種植葡萄瓜菜大搞綠化,還在農田周邊種植桑、沙棗等果樹,他們把這一作法看成是行善積德。維吾爾族聚居的南疆地區,各地人們特別重視果木園甚至有些鄉村的名稱也與果園有關系。例如:多來提巴格(幸福之園)、夏馬力巴格(空氣好的園地)、比依稀巴格(象天堂一樣的園地)等。另外,維吾爾人的美化自然環境和綠化意識還突出表現在他們的傳統服裝和住房裝修習慣上。如:維吾爾人的傳統服裝布料圖案有的就采用了一些農作物和果樹的圖案(尤以在他們戴的帽衣圖案表現得特別突出)。

維吾爾人古代時期特別崇拜自然。如薩滿教就認為藍色象征神理,崇拜藍天和藍色,同時還把綠色看成是興旺和從政的標志。這種原始信仰和概念在他們創造的神話傳說中表現得很明顯。因此該民族農民至今十分倚重村莊,注重庭院的綠化,出現損害樹木和植物的現象.就會受到譴責。

二、維吾爾人的土地意識

土地至高無尚是古代維吾爾人的主要信仰之一。這一信條在他們傳統風俗習慣和多種原始宗教信仰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同時,伊斯蘭教認為“人來自于土地,其生命與給養也跟土地息息相關”。他們對土地推崇的在薩滿教流行的時期創作的一些神話傳說中可見一斑。如在《艾司瑪女神》神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內容:據說天上的天使之皇長得比所有的天使都漂亮,她住在七重天上。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現象都是由這個天使的情緒變化中產生的。天使睜開眼睛,太陽光便普照大地;天使睡覺整個世界變得一片漆黑,天使哭了就會下雨,笑丁就下雪.天使呼吸便會刮風.天使張嘴便會狂風大作,天使翻眼皮天氣就變壞.天使發火便會發生地震.天使皺眉頭,天空便會出現彩虹。

維吾爾人對水和土地的這種推祟意識在鄂爾渾時期產生的碑銘上也有所表現。例如《闊特勤碑銘》上有“騰格勒(天),烏邁女神,土水神保佑我們”的字樣。維吾爾人把人類和大自然看作是一個整體,而推崇大自然、愛護土地的意識,在伊斯蘭教傳人后出現的《福樂智慧》《先知者傳》《君子神往》《世事記》等文學遺產中也有突出的表現,甚至認為這種精神是做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維吾爾人中自古以來就有類似“土地偉大,人也偉大”“土地吃不飽,人也不會吃飽”的諺語。古代維吾爾人還在發生旱災時公眾集中在某一地舉行求雨活動。在歷史上維吾爾族農民就是再窮也從不挖甘草、麻黃等這些保護土壤的植物去賣錢。就是到現在維吾爾人為死者送葬時將死者尸體放人墓穴并蓋上后,就開始誦讀《古蘭經》,這時送葬的人,每人都抓一把土放在手里,當誦經完畢后,所有人手中土都被集中起來,向墓投去,表示人們向死者亡靈祝福,這些土被稱為“崇敬土”。維吾爾族手工業經營者往往把剛開業賺到的錢扔到地上,讓錢沾上地上的土后,然后再裝進口袋。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生意越來越興旺。當前在解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減少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之間的矛盾處于嚴峻形勢的情況下,保護好土地和自然環境,這具有更大的科學價值。

三、維吾爾人的水資源保護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就認為水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從原始社會階段起,他們就把水看成是神圣的東西并將它神化,還把它看作幸福、興旺的象征。他們把自己的城市和居民區建在河邊。在古代夏季發生旱災的地區他們搞求雨活動;冬季他們搞降雪慶祝活動,打雪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維吾爾人推崇水的信仰觀點具有悠久的歷史.這一觀點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傳》中有突出的表現.史詩敘述了英雄烏古斯汗娶一個從湖中樹上出現的女子為妻,還敘述了烏古斯汗,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海”(dengiz)的情節。維吾爾族民間故事《會破開的山》則敘述了一個受虐待的孤女的妹妹因喝了“神秘的水”而變成了鹿,而孤女本人在“水神”的幫助下擺脫了敵人的控制的故事。這種故事情節明顯地彰顯著古代維吾爾人對水的原始信仰。

歷來把水看成無比神圣的先輩們在給子女們取名字時往往使用“闊力”(維文意:湖)這個詞構成“闊爾特勤”“闊爾畢伽…‘闊爾塔爾汗”(koltarhan)等名字。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數是干旱地區,因此他們先民們特別崇尚水,保護水域和水源已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并認為可與人道主義精神聯系起來。維吾爾人歷來就有諸如“水偉大,人也偉大”“水是土地的血液”“一口水應得到四十年的敬意”等諺語或傳統習慣。維吾爾人不僅禁止在溝渠湖邊洗衣服梳頭和帶牧畜進渠堂飲水,而且還嚴禁向水中亂倒臟水、垃圾、爐灰等骯臟的東西,甚至把這種行為看成是罪孽,對少年兒童從小就進行上述教育。維吾爾人的英雄史詩《英雄勤欽木爾》中的主人公馬合圖木蘇拉不聽其哥哥勸阻去河邊梳頭.被卡力瑪克人首領抓走及后來他的悲殘生活遭遇就可以充分地說明這一點。現今水的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所經常遇到的世界性的大問題,我們為先輩們為保護水資源而作出努力的這種環境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四、維吾爾人對住房和生活環境的改善

追求美、愛護美和再創美是人的本質,也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表現方式。維吾爾人特別重視住房建筑設計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蓋房前考慮房屋的位置、陽光、空氣等環境。維吾爾人在古代就認為空氣是構成世界和生命的重要因素。過去他們的傳統居住環境主要是“露天、自在的環境”或“半野外環境”。農民在建房前要充分考慮建房環境,房前要修建前廊,庭院內要栽種果樹和花卉。任何~處住房的門窗都要認真、周密地設計,以確保光線明亮,空氣流通。維吾爾人中有“新鮮空氣治百病”和“清潔環境使人健康聰明”的諺語箴言。因此在維吾爾人中早晨起床后立即開門窗換氣已成為他們的習慣,他們甚至在冬季的白天開窗換氣。他們認為“在清新的空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成聰明的人”“在清新的空氣中生活的人是健康的人”。著名學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提供一部分維吾爾人居住的古代城市的信息時,對這些城市的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作了詳盡的論述。維吾爾人一般除了院落外還特別重視房內裝飾和室內衛生,他們用圖案、雕刻和各種飾物將住房裝飾得很漂亮。歷史上維吾爾人不僅重視美化自己的住房環境,而且還特別注重清真寺或大禮拜堂的裝飾。維吾爾人中還有“不看女人的眉毛而看她的碗邊”的諺語。這里的“眉毛”是指女人的外表美,而“碗”的引申義則是指女人所擁有的住房及家具的衛生和質量。平時維族婦女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把房內和院子收拾好了以后,再做其他事情。他們在傳統的日常生活中禁止周邊隨地倒污水和垃圾的行為。

五、維吾爾人的動物保護意識

動物是大自然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永遠的朋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動物界的作用。維吾爾人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教育以及他們保護動物和鳥類的傳統美德和風俗習慣在民間文學作品里表現突出。維族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絕大多數都是與動物有關的標題,他們都以人和動物的親密關系作為主題。例如維吾爾文學早期出現的《狼的圖騰神話》中.描述了一只母狼將一個古代部落中遇難的十幾歲的男孩救了出來,后來這個男孩與這只狼結成伴侶后.狼生了九個男孩.使維吾爾人不但沒有絕種.反而繼續得到發展的情節。《屬相的傳說》中則描述了傳統的屬相年鑒中的12種動物的名稱及稱呼的原因。在維吾爾民間文學中關于動物的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傳說中的鳳凰等救出,后來這些它們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也是較多的。當今維吾爾族傳統鄉鎮居民除了養殖牛羊外還有用雞、兔、狗、貓等與人作伴的習慣。認為大自然與人類生活同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于是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寵兒——動物和鳥類就成為維吾爾人的傳統美德和生活習慣。維吾爾人不管在佛教、摩尼教或是伊斯蘭教文化的環境下.都沒有為滿足消費和謀利的需要而隨意獵殺捕捉部分飛禽走獸的習慣(邊遠地區例外)例如在古代西域除了《投身飼餓》《舍頭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貿鴿》等故事外,還廣泛流傳《金光明經》等佛教文學作品宣揚佛教禁殺生的教義。伊斯蘭教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巨作《先知者傳》也具體表現出愛護動物和鳥類的人文思想。維吾爾人給已去世的親人掃墓時,為了鳥類的食用或出于行善積德的用心,往往在墓前撒上麥粒、玉米粒或大米等谷物。另~方面他們認為墓前撒上的麥粒、玉米粒對死者來說起到減少罪孽的作用。在維吾爾人居住的農村普遍禁止捕殺貓、兔、狗等家養小畜,也不得捕捉各種鳥類尤其是燕子、麻雀等。維吾爾人認為無故的虐殺動物是一種造孽行為。在維吾爾族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鳳凰、山鷹救出,后來這些動物飛禽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很多。維吾爾人保護樹木、將土地視為至高無上、崇拜和保護水資源、保護動物和鳥類等古代民俗習慣起源于他們祖先原始時代的萬物有靈論和薩滿教的影響。現代科學更進一步證明動物和鳥類在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從哲學觀點來看,社會存在物決定于人的社會意識。因維吾爾人歷史上生活在典型干旱地區,而他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具有與悠久的民族傳統,長期以來這種意識不僅表現在他們所創造的民間文學遺產、生活習俗中,而且這種意識在歷史上他們所創造的有文字記載的文獻上也表現得較突出。例如根據關于在塔里木河流建立的樓蘭王國去盧文文獻看,大約2千年前維吾爾等民族中曾有正式的保護森林法和關于管理水利的規章制度。

因古代維吾爾族具有高度的生態倫理思想,這種倫理思想在古代民問歌謠和書面作品中形象地表現出來。如: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這樣一首民間詩:“小鳥從你處逃掉.燕子停棲在我這兒。百靈鳥甜甜啼叫.雄與雌并飛相合”。尢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樂智慧》第四章中關于春天的描寫就表現出了這樣的意境:“積雪消失大地充滿馨香,脫去冬天衣世界又穿上新裝。春天的和風搞走了嚴冬,明媚的春天又調好了幸福之弦”。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一级a一级a爰片免费免免久久 | 思思九九热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 婷婷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线码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自产视频免费 | 中出系列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