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09:58:1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fā)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心理健康研究方向,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關鍵詞:高校教師 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041-02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發(fā)展從外延擴張走向內涵發(fā)展,所有高校都注重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四方面的發(fā)展,作為高校四大任務中的首要任務:人才培養(yǎng),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教師素質的高低與人才培養(yǎng)密切相關。高校教師的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本文將從內外因素分析影響地方高校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地方高校的概念界定
關于地方高校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說法。沈振德認為:地方高校指的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一批分布在省會城市、地市及以下所在城市的,由省、地市主管或主辦的,主要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的各類高校[1]。
楊志昂,范廣斌等認為:地方高校是指非國務院部委所屬和非國家教委直屬的地方性高等學校[2]。
綜合各種說法,我們認為地方高校是指分布在省會城市、地級城市,由地方財政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
二、地方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影響地方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方面,概括起來有兩方面:
1.客觀因素
1.1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要求
在世人的眼中:大學是“象牙塔”,社會對高校教師的期望很高:是學識上的大師,具有高深的知識;是人格上的大師,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是文化上的大師,引領社會,帶動社會文化朝正面方向發(fā)展;是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在人生道路努力向上攀登。社會對高校教師的期望很高,給予的社會角色很多,但高校教師也是一個凡人,特別是地方政府和人民對地方高校還有較大的服務期望,期望地方高校教師承擔服務社會的重任。面對著眾多的期望,導致地方高校教師出現(xiàn)焦慮、壓力。
1.2教學壓力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教學手段和方法在不斷更新,如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一種主流。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知識更新速度快,高校教師需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這無形中對教師形成了一種挑戰(zhàn)。現(xiàn)在各地方高校為了監(jiān)控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都順應高校改革的潮流,設立了嚴密的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需要各方面的評分,其中學生網上評教的比例較大,這對教師的教學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也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擔,影響其心理健康。
1.3科研壓力
地方高校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全國排名,對教師的科研成果越來越重視,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學校的科研實力。所以在各地方高校教師是科研的先鋒,教師的績效工資、職稱評定,與科研成果密切相關。為了體現(xiàn)公平性,按科研成果排隊,一般是按課題、論文的多少、等級排隊。地方高校教師為了獲得專業(yè)發(fā)展和提高待遇,在科研方面需投入相當多的精力。
1.4科研條件
各地方高校的經費由地方財政負擔,由于地方財政的財力有限,各地方高校的經費相對沒有國務院部委所屬和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高校的經費多。另外,地方高校多為教學型大學,學校在科研方面的比教學投入較少。因此各地方高校投入于科研,改善科研條件的經費相對不足,導致科研條件相對不太好,而學校對科研的要求又高,這對教師也是一種考驗。
1.5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典型事件,指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經歷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也包括各種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種細小生活事件。重大的典型事件對地方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但是大多數教師主要還是由各種細小生活事件長期累積但沒得到及時宣泄,而形成的壓力。
1.6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影響地方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支持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家庭、親屬、朋友、同事、伙伴等所給予個體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支援,反映了一個人與社會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和質量[3]。
一是地方高校教師的工資、福利主要由地方財政負擔,普遍收入不高,所獲得的物質支持不高;二是地方高校教師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特別是處于地級市的高校數量也較多,所能獲得外部社會的支持非常有限;三是地方高校教師由于工作的關系,基本是在高校內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與社會上的交往很少,當要處理與社會關系密切的事情時,所能獲得別人幫助的途徑非常有限。
2.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有多方面,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人格特征
人格也稱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4]。
高校教師的人格是在長期的生活和教育教學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是自己的獨特風格,反映其總的心理(或精神)面貌,是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使命感,對工作的事業(yè)心和上進心,對自我工作的成就感和求知的欲望,人格特征決定了其行為方式,影響其面對壓力時的態(tài)度和采取的解決方式。
2.2家庭壓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居民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每個家庭的消費也隨之提高,而高校教師的工資還是難以滿足家庭的開支,特別是有些高校教師的配偶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固定的正式工作,導致收入較低。我國雖然明確規(guī)定,教師的工資待遇不低于公務員,甚至可以高于公務員,但高校教師的收入非常固定,工資外收入很少。基于家庭生活的壓力,許多高校教師為了增加收入,以貼補家用,不得不從事第二職業(yè),或外出兼職,或外出開展各種社會性講座,這樣本職工作與兼職工作的工作矛盾導致其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去,這種擔心也是產生壓力的根源之一。
2.3身體健康狀況
高校教師因長期從事單調的工作,工作壓力、科研壓力、職稱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家庭壓力等各種壓力的影響,任務很重,導致缺乏時間加強身體鍛煉,外出放松機會也少,易引起心臟病、冠心病、頭疼頭暈、癌癥等多種心身疾病,身心的相互作用,導致其心理健康狀況下降。
2.4人際交往
高校教師是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知識分子有自己的工作生活準則,不會輕易向別人低頭和屈服,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追求人格獨立,信奉理想主義、完美主義,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靈活應變的能力相對不足。人際交往相對較光,易使個體缺乏安全感,從而心理健康,影響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
2.5角色沖突
角色沖突是當一個人扮演一個或幾個不同的角色時,由于不能勝任,造成角色內或者各種角色的矛盾和沖突。
高校教師也扮演著各種不同角色,一是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父母,二是贍養(yǎng)父母的兒女,三是教育學生的老師,幾種角色難免會在時間和空間上產生矛盾、沖突,這是角色間沖突。地方高校還存在角色內沖突,作為高校教師角色,社會上人們對其的期望、大學生對其的期望與自己對這個角色義務的理解的不一致,在內心產生矛盾、沖突,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2.6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是個體面對挫折或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5]。應對可分為問題關注應對和情緒關注應對,如果應對主要關注于如何解決問題,這種應對稱為問題關注應對;如果問題解決不了,只能關注于如何改變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得到改善,這種應對稱為情緒關注應對。面對同一情境、同一刺激,不同的人反應不一樣,效果不同,其中應對方式起到很大的作用。
地方高校教師在社會生活和教學科研工作中,都會面對不可避免的各種壓力,對不同的人影響的差別很大,這種差別主要決定于不同的應對方式,取決于具體的應對策略。
2.7自我加壓
具有高知的高校教師,由于自認為應該具有的榜樣示范作用,關注自己各方面的形象,總要求做到最好,要求十全十美,不允許有一點差錯,否則就會易出現(xiàn)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產生焦慮、緊張抑郁情緒或軀體化癥狀,影響其心理健康。如現(xiàn)在地方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已經越來越高,部分教師為了能提高評上高級職稱的可能性,在學校要求條件的基礎上,自己給自己定下一個更高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廢寢忘食,夜以繼日。
總之,地方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雖然有多方面,但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上兩方面。
參考文獻
[1]沈振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地方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25(10):114-116.
[2]楊志昂,范廣斌.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 2011,(13):17-18.
[3]胡忠光.高中生焦慮、抑郁與領悟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30(6):98-99.
充分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性,能夠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父母傳輸給孩子對孩子的態(tài)度與由父母行為表達出來的情感氣氛的一個集合。相關調查報告顯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不好,那么就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所以,本文對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性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探索。
1 采用的方式
1.3 關于齊性檢驗
這個分析要對于來自多個報告的效應量開展異質性檢驗,從而決定每一個報告的獨立效應量是不是來自一個總體。此次研究使用Q的檢驗方式,其計算公式就是Q=∑Wi(Zri-)2。Q檢驗值需要服從自由度(df)=K-1的X2分布,所以能夠采用X2檢驗來確定納入研究的異質性狀況,而K是研究報告的個數。最終按照異質性檢驗結果運用對應的固定效應模型,并且用經FisherZ轉化以后的有關系數來表示平均效應量和其百分之95的置信區(qū)間。
2 結果分析
2.1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分析
通過研究分析表示,除了父母的懲處、嚴格以外,其平均效應量的顯著性檢驗的P值都是小于0.01的,這也證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是非常顯著的。在這個研究分析當中,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應量絕對值就是r=-0.153,其明顯比母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應量絕對值r=-0.124要大一些。
2.2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親教養(yǎng)方式關系分析
在研究報告顯示當中,各因子得分當中,平均效應量在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值是負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176到-0.108,其具備了統(tǒng)計學的意義。而平均效應量在父親懲處、父親嚴格、父親過于干涉孩子、父親偏愛被試、父親拒絕和父親否認、父親過于否認值都是正數,其波動單位就是0.071到0.217,其同樣具備了統(tǒng)計學的意義。
2.3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母親教養(yǎng)方式關系分析
在研究報告中顯示的各因子分析得分當中,平均效應量在母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值是負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158到
-0.099,其具備了統(tǒng)計學的意義。而平均效應量在母親過于干涉、母親保護、母親拒絕、母親否認、母親懲處、母親嚴厲、母親偏愛被試值都是正數。其波動范圍就是0.072到0.244,并且平均效應量的百分之95置信區(qū)間當中是沒有包括0的。所以,其具備了統(tǒng)計學的意義。
3 研究結論分析
通過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顯著,而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這也證明了父母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父親是大學生成長當中的重要客體,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可是母親不良教養(yǎng)方式和孩子心理健康關系更加大,母親比較傾向對大學生行為參與,因為母親和孩子互動大于父親,且和孩子相處時間也大于父親。如果母親使用了不好的教養(yǎng)方式,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除此之外,過度的父母保護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并且在生活當中遇到了事情不能夠單獨處理。大學生心理健康也受到多方面影響。比如說人格特點、家庭、社會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等等。而在這之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占有比例最大。
父親情感溫暖以及理解效應量絕對值高于母親,就證明了父親的情感溫暖以及理解的教養(yǎng)方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更加大。而在母親的過于干涉、拒絕、否認、懲處嚴格、偏愛被試、父親過于干涉、偏愛被試、拒絕否認、過于否認都是正數。這表明父母不良教養(yǎng)方式,這不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并且結果還表明,母親不良教養(yǎng)方式效應量高于父親不良教養(yǎng)方式效應量,這就說明了母親不良教養(yǎng)方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關系非常大,且非常有可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關鍵詞】 師范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對方式
A Relationship 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Wang Lanshuang, Liu Se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the Eductional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9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di fferent gender students, different grade and different personality .Meth ods 256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valuated their mental health a nd coping style with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Results The coping style and th e mental healthy present the remarkablecorrelation, depression, nervou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ersonality and age ar e the primary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immature coping styles. Conclusi on Guid es the student to use the effective coping styles, promotes the university stude nt mental healthy.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隨著生物醫(yī)學模式向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研究者越來越關注心理因素,尤其是 心理應激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有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負面報道日益增多,而這類問題的出現(xiàn), 基本上被人們歸因于大學生承受了過大的壓力。應付是應激與身心健康的中介機制,對保護 個體的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應付,是指個體評價壓力源的意義,控制或改變壓力情境 ,緩解由壓力引起的情緒反應的認知活動和行為。本研究旨在探討師范大學生應付方式的使 用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為師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指導。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河北師范大學理科大學生256人,其中男生163人,平均年齡20.77 ±1.26歲,女生93人,平均年齡19.83±1.37歲。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問卷有:采用癥狀自評問卷(Symptom Checklist 90,SCL-9 0)測量師范生心理健康狀況。
采用肖計劃等編制的應付方式問卷,判定個體使用的應付方式,包括62個條目,按是(1)、 否(0)評分,分6個因子,即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在6個因子的基 礎 上又分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種應付方式。成熟型應付方式包括解決問題、求助2個 因子,不成熟型應付方式包括自責、幻想、退避3個因子,合理化為混合型應付方式。艾森 克個性問卷(EPQ),評定個體的人格特征,共88個條目,分為精神質(P)、內外向(E)、情緒 穩(wěn)定性(N)和掩飾(L)4個因子。自評抑郁量表,評定個體的抑郁狀態(tài),包括20個條目,分數 越高,抑郁程度越大。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施測。全部數據使用SPSS 10.0進行統(tǒng)計。
2 結 果
2.1 所有被試應付方式的平均分數(±s) 解決問題8.09±0.16, 自責3.73±0.15,求助4.59±0.15,幻想4.51±0.13,合理化4.78±0.11,退避4.36± 0.11 ;成熟型應付方式的平均分數為12.67±0.23,不成熟應付方式的平均分數為12.60±0. 23。
2.2 大學生應付方式的性別差異 女生自責、退避分數顯著高于男生,但男生的成熟型 應付方式總分顯著高于女生,結果見表1。
2.3 師范生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關 消極的應對方式與SCL-90因子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 ,其中自責、幻想與SCL-90各因子均顯著相關,除偏執(zhí)以外,退避與SCL-90的其它因子相關 顯著,合理化除人際敏感外與其它因子均相關顯著,積極的應對方式與SCL-90因子呈現(xiàn)顯著 的負相關,其中解決問題與抑郁、敵對、恐怖和偏執(zhí)因子相關顯著,除軀體化、人際敏感以 外,求助與其它因子均相關顯著,結果見表2。
2.4 師范大學生不成熟型應付方式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不成熟應付方式的總分為因變量, 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抑郁、神經質、內外向的人格、年級和年齡是影響 不成熟應付方式的主要因素,結果見表3。
3 討 論
國內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非師范類大學生大部分人采用積極或綜合的應付方式,較少采用消極的 應付方式[1]。本研究結果顯示師范大學生在解決應激事件時,大多數都采用成熟 的應付方 式或不成熟的應付方式,較少采用合理化這一應付方式。這或許是和師范大學生群體的角色 特征有關,表明了師范大學生總體在應付方式的使用上不是很成熟,因此要引導他們有效的 使用應付方式,增強心理防御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在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消極的應對方式與SCL-90因子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其中自責、幻想 與SCL-90各因子均顯著相關,積極的應對方式與SCL-90因子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表明心理不 健康的個體更多地使用消極的應對方式,而心理健康的個體更多地使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說 明應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應激應對教育,幫助他們在應 對外界應激事件時,學會面對現(xiàn)實,積極的解決問題,而不是消極的逃避、退縮,加重心理 壓力。
師范大學生在使用應付方式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本研究中,女生的自責、退避分 數顯著高于男生,男生成熟應付方式的總分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更多的采用成熟的應付 方式,而女生較多的使用不成熟的應付方式,這一結果和國內的一些研究結果一致[2, 3], 說明了在師范大學生和非師范類大學生中,應付方式的性別差異具有一致性。因此,要有目 的的提高女大學生應付應激的能力,促進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多元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師范大學生使用不成熟的應付方式與抑郁情緒、個性、年級和年齡 有關。在本研究中,抑郁分數高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自責、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應付方式 ,抑郁分數低的則較多使用解決問題、求助等成熟的應付方式。在人格維度上,神經質和內 外向對不成熟應付方式的影響顯著,神經質分數高的大學生求助因子分數顯著低于神經質分 數低的,內外向分數高的大學生求助因子分數顯著高于內外向分數低的,這一結果和非師范 類大學生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4]。此外,不成熟應付方式的使用也受年級和年齡 的影響。 年級高、年齡大的大學生合理化分數顯著高于年級低、年齡小的分數。如何提高師范大學生 的情緒調控能力,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和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使師范大學生使用有效的應付方 式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建議:人格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人格是一個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 映,影響著人的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是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成分。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人格 特征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正處于統(tǒng)一和完善的關鍵時期。 健康的人格有益于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不良的人格則會使他們在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 等方面遭受挫折,影響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在人格培養(yǎng)方面,應著眼于心靈改造和品格培養(yǎng) 。
大學生雖然具備了一些應對壓力的能力,但畢竟社會經驗不足,自我調適的能力非常有 限。因此,學校應教育學生在自我調節(jié)的基礎上,更多地尋求外力幫助。學生求助就是學會 生存,他培養(yǎng)的不僅是對應激的積極承受,也是對應激的有效化解。主動求助不等于依賴他 人,而是使學生學會利用心理咨詢,專業(yè)輔導等各種方式來化解緊張,煩躁,擔心等焦慮心 理,減輕內心壓力,學校應在已有專業(yè)機構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干預機制幫助學生積極應 對壓力和挫折,同時完善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工作體系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利用網絡實行跟蹤監(jiān)測。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訓練等方法,針對不同的人格特征,運用教學,專題講座,心理輔導。團體咨詢等多種 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格意識,使其盡力發(fā)揮自己的人格優(yōu)勢,塑 造健康人格。
綜上所述,適當的引導和師范大學生自身成長是他們順利應付應激、保持心理健康的有 利保障。本文雖然對師范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分析,但由于條件所限仍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比如擴充樣本容量,探討相關心理因素的影響機 制等,以驗證和深化本研究的結果,從而為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
4 參考文獻
[1]姜乾金,黃麗,盧杭生,等.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身健康.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 志,1993,7(4):145
[2]黃雪薇,黃英女,姚剛,等.大學生應付方式的研究.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9,8(4 ):273-275
[3]肖計劃,向孟澤,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學生應付行為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 95,9(3):100-102
【關鍵詞】 男護生;心理健康;應對方式
Relationship Study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Qu Haiying, Wang Liping, Hao Xiangping, et al. Teaching and Reserch Office of Applied Psychology, Binzhou Medical College, Binzhou 2566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sixty-thre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been measur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The results had be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 Results The male nursing students had a higher score on the items lik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of medical(P
【Key words】 Male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在現(xiàn)代護理發(fā)展過程中,護理工作一直是女性為主導的職業(yè)[1]。但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和護理學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男護士開始逐漸走上了護理崗位[2,3],近年來各大醫(yī)學院校護理專業(yè)招收男生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在針對不同專業(yè)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已開展了許多,而對于護理專業(yè)男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應對方式調查報道甚少。本研究對護理專業(yè)男生和醫(yī)療專業(yè)男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基本特點進行了調查,以便為男護生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詢提供依據,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6年11月對某醫(yī)學院護理系一至五年級(包括護理本科班、護理專升本班,護理高職本科班,護理專科班)全部男生67名進行問卷調查(以下簡稱男護生組)。選取同期醫(yī)療系一至五年級男生67名(以下簡稱男醫(yī)學生組),年齡、班級、生源等一般人口學資料與男護生組相匹配。
1.2 工具
1.2.1 心理健康評定 選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4]。該量表共90項,每個因子項均分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得分越高,說明該項心理癥狀越明顯。
1.2.2 應對方式評價 選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4]。此問卷包括20個條目,各條目以1~5級評分,記錄積極應對(PC)和消極應對(NC)2個因子分。
1.2.3 施測過程 選擇經過心理測量訓練的專業(yè)人員作為本次研究的測評人,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和無記名方式獨立完成答卷,問卷由測評人員現(xiàn)場收回。發(fā)放問卷134份,收回有效問卷124份(其中男護生組63份,男醫(yī)學生組61份),有效率為92.5%。
1.2.4 數據的整理與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
2 結 果
2.1 男護生SCL-90各因子分與男醫(yī)學生組比較 見表1。
2.2 男護生組與男醫(yī)學生組應對方式比較 見表2。
表3顯示,男護生組積極應對得分與人際敏感、抑郁、焦慮等因子呈負相關(P<0.05),消極應對得分與各因子(除恐怖、強迫因子外)呈正相關(P<0.05)。
3 討 論
3.1 男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護生與男醫(yī)學生相比在人際敏感、抑郁、焦慮3個因子得分上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表現(xiàn)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明顯的不自信;苦悶的情感、悲觀以及神經過敏。導致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歸納為以下3個主要方面:①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傳統(tǒng)護理工作由女性來承擔,病人也習慣了女性護士,認為男士從事護理工作是不適合的。男護生害怕社會各界的偏見,害怕病人不接納他們,還擔心來自女性護士的歧視,這就給他們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壓力。內心會不由自主產生一種自卑感及抵觸抑郁情緒。②對護理專業(yè)認識不足。很多男護生對護理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本身也不熱愛護理專業(yè)。在填報志愿時并非自愿選擇護理專業(yè),他們或者是因為被調劑到護理專業(yè),或者僅僅是為了高錄取率。③社會偏見。社會對男性從事護理工作缺乏正確認識及存在某些偏見,認為男性從事護理工作沒有太大出息,他們的社會地位尚不能被人們理解認可,使男護生在正常的社會交往過程中顯得不自信,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3.2 男護生的應對方式特點 應對是指個體通過認知調節(jié)和行為努力處理應激情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是決定應激源是否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消極應對的病因學意義大于積極應對[5]。本研究結果表明,男護生消極應對較男醫(yī)學生組多(P<0.05),而積極應對與男醫(yī)學生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男護生在社會偏見、傳統(tǒng)觀念以及同齡男性的冷眼相看與冷嘲熱諷的壓力下較多地采用逃避、幻想等消極應對方式。
3.3 男護生不同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護生積極應對得分與人際敏感、抑郁、焦慮等因子呈負相關(P<0.05),即積極應對分高,SCL-90的這些因子分低,心理健康狀況好。消極應除恐怖、強迫因子外與SCL-90呈正相關(P<0.05)。即消極應對得分高,SCL-90各因子分也高,心理健康狀況欠佳。Edwards認為,應對的位置處在應激與健康之間[6]。應對的目的在于調整自身的價值系統(tǒng),從而改變自己對挫折的認知和情緒反應,借以減少精神痛苦,減輕心身反應。積極應對方式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幫助個體成功地解決問題,從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護心理健康的作用。由于“人們已習慣由女性充當護士這個角色”[7],使得男護士在人們心目中尚沒有成為主流。男護生在經常面臨這種尷尬的局面中采用消極應對方式,且消極應對與身心癥狀呈正相關,其結果必然增加負性情緒體驗,影響其身心健康。
3.4 建議 作為未來的護理工作者,男護士將來要面對不同職業(yè)、性別、年齡、個性的社會人群,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才能為病人做好護理。
3.4.1 營造良好的男護生成長氛圍 不可否認,在護理這樣一個女性幾乎一統(tǒng)天下的職業(yè)里,人們對男護士的接受程度還是較有限的,男護士仍然沒有真正贏得病人的信賴。而事實上,護理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男性的共同參與。對此,應該加大社會對男性從事護理工作的宣傳力度,讓社會更多地了解護理工作的專業(yè)性和重要性,發(fā)展的前途與需求,建立起一個接受和歡迎男護士的社會環(huán)境,減少男性從事護理工作的社會制約。在醫(yī)學護理院校形成一個良好的有利于男護生成長的氛圍,消除對男護生的偏見、輕視,緩解男護生緊張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專業(yè)思想教育樹立起男護生自身高尚的職業(yè)價值觀。
3.4.2 團體心理訓練 由男護生組成一個團體,讓他們每周有1次或2次的機會在一起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指導教師適時地給予輔導。在這樣的團體中成員接受其他參加者的協(xié)助,也給予其他參加者以協(xié)助。男護生從其他參加者和指導者的反饋中獲得益處,發(fā)展個人潛能,學會解決問題及克服情緒和行為上的困難,疏導不良的情緒,使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對待護理事業(yè),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4 參考文獻
[1]Cassidy ML. Gender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status within selected female and 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 Current Research on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s, 1990(5):111-129
[2]Brady MS, Sherrod DR. Retaining men in nursing program designed for women.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03,42(4):159-162
[3]趙明珠,章雅青,李莎莎.臨床使用男護士的調查與分析.上海護理,2002,2(4):6-8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1-235
[5]姜乾金,黃麗,盧抗生,等.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理健康.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70(4):145
[6]Edwards JR, Cwpt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相關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注情緒智力,教育界越來越注重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1990年Salovey和Mayer將情緒智力定義為“個體監(jiān)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Salovey和Mayer認為,情緒智力包括四個成分,即情緒的覺知、情緒的調節(jié)、情緒的理解和利用情緒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情緒智力包含四大技能,即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情緒促進思維過程的能力、理解情緒與情緒知識的能力、調節(jié)情緒以助情緒和智力發(fā)展的能力。
應對是個體面臨應激情境時為減少壓力或傷害而做出的認知或行為努力,是對情境變量、時間因素以及從影響適應結果的一系列事件中得來反饋的反應。Lazarus 和Folkman 等提出,應對主要有兩種機能,即處理問題(“注重問題的應對”) 和減輕情緒痛苦(“注重情緒的應對”)。黃希庭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應對方式的年級差異,但隨年齡而變化的趨勢則不明顯。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美國心理學家杰哈塔(Jahoda,M.)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它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自我認知的態(tài)度,自我成長、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安定的人格,自我調控能力,對現(xiàn)實的感知能力和積極改善環(huán)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感知現(xiàn)實和各種行為,且能積極向上地改善和控制自身的行為,保持心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根據健康心理學觀點,個體心理健康主要表現(xiàn)為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了解自己和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確的判定、自我調節(jié)與控制能力,這些要素與情緒智力理論的內容有許多重疊,這也使得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和情緒智力的研究密切相關。
當今社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萌芽期,自我意識已初步完善,對自己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初中生在學習壓力和父母的期盼下,壓力會越來越大,他們的身心健康會隨之改變。
Ciarrochi和Deane等人對情緒智力、壓力和心理健康三者的關系做了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知覺高的個體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有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癥狀。
以往的學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情緒智力、應對方式都分別進行了研究,其中有重點中學學生、大學生及高職生,卻忽略了農村學生。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家庭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不同,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和關注更是不同,他們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狀況是怎樣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初中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是否相關呢?鑒于此,我對農村初中生做了初步調查。
一、方法
1.被試
以江蘇省海安縣老壩港初中和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zhèn)角斜初級中學的初一、初二學生為被試,共發(fā)放480份問卷,收回有效試卷363份,其中初一學生80名,初二學生80名,男生80名,女生80名。
2.測量工具
(1)王才康譯的“情緒智力量表”。
(2)“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3)“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
3.調查方法
隨機抽取學生,將男生和女生分在兩間教室,采用團體施測,請被試按照指導語作答,沒有時間限制,當場收回問卷。
4.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PSS16.0進行相關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農村初中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與性別、年級、父母在家情況相關分析。由表1可見,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與性別和年級無顯著相關,與父母在家情況有顯著相關;應對方式與年級呈顯著相關,與性別和父母在家情況無顯著相關;心理健康與性 別、年級、父母在家情況皆無顯著相關。
(2)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情緒感知與強迫癥狀、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強迫癥狀無顯著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不平衡都呈顯著負相關;調控他人情緒與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不平衡呈顯著負相關。
(3)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情緒感知與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積極的合理化解釋呈顯著正相關,與逃避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情緒調控與問題解決、積極的合理化解釋呈顯著正相關,與逃避呈顯著負相關;調控他人情緒與問題解 決、尋求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
(4)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問題解決除了與偏執(zhí)呈顯著負相關,與心理健康的其余9個維度無顯著相關;積極的合理化解釋與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心理不平衡呈顯著負相關;忍耐與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適應不良、情緒不穩(wěn)定呈顯著正相關;逃避與敵對、人際關系敏感呈顯著正相 關;發(fā)泄情緒與強迫癥狀、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適應不良、心理不平衡呈顯著正相關;幻想與強迫癥狀、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不平衡都呈顯著正相關。
三、討論
1.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本研究表明,高的情緒智力可以引導個體的心理更健康;相反,情緒智力低,會導致個體心理出現(xiàn)一些癥狀。可見能夠進行自我情緒調控和調控他人情緒時,可以調節(jié)好自己的人際關系,降低心理不平衡、偏執(zhí)、抑郁、焦慮的發(fā)生率,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2.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1997 年以色列心理學家巴昂提出,情緒智力是影響個體應付環(huán)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農村初中生所處的環(huán)境、所受的壓力與城市小孩都不同,他們的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與城市小孩可能也不同。本研究表明,情緒感知和自我情緒調控的能力越強,問題解決、積極的合理化解釋的能力就越好,也不會去選擇逃避。農村初中生的應對方式在年級方面呈顯著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應對方式也會隨之改變。
3.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應對方式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為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應對方式也不例外。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消極的應對方式則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為了農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校和家庭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學會使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4.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的關系
面對壓力,可以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并加以緩沖,從而使心理健康。可見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則可以調節(jié)和保持心理健康。對于心理健康來說,情緒智力與應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會應注重培養(yǎng)農村孩子的情緒智力,改善他們的應對方式,從而促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四、結論
(1)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與父母在家情況呈顯著相關。
(2)農村初中生的應對方式與年級呈顯著相關。
(3)農村初中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與性別無顯著相關。
(4)農村初中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是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
(5)當今教育應重視農村孩子,不能忽略了他們,農村的孩子家境貧寒,父母又長期不在身邊,比起城市孩子,他們更缺少關愛,更缺少關注。為了不使教育界兩極分化,當今社會應當改善農村教育,多注重培養(yǎng)農村孩子的情緒智力,改善他們的應對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讓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使社會更和諧。
參考文獻:
[1]楊曉嵐.情緒智力理論簡介[J].廣州師范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9(5):64-68.
[2]井世潔.初中學生的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4): 1-5.
[3]陳樹林,鄭全全,潘健男,等.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11-214.
[4]黃希庭,余 華,鄭 涌,等.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1):1-5.
[5]徐光興.臨床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0-61.
[6]薛海珊.情緒智力的研究研究現(xiàn)狀及其展望[J].社會心理科學,2009(5):15-18.
[7]CarolL.Gohm Moving Forward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COMMENTAR IES,2000(5):222-227.
[8]劉雄英.高職生應對方式、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29(8): 101-105.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6(b)-0051-04
Relevant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LIU Lulu MOU Zuofeng YANG Huixiang SHI Min WAN Huihui WANG Ying
College of Nursing,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coping styl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4,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eif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28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were selected.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as used to carry out measurements on 280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SCL-90 scor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scores were (149.21±46.05) scores, included 51 cases m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8.21%), 30 cases moderat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0.71%), 15 cases seve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5.36%), and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34.26%. Each factor of SCL-90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Patients in the choice of coping modes, problem solving, seeking help, self-accusation, withdrawal, fantasy, rationalization score of cerebral stroke patients were (0.37±0.24), (0.44±0.15), (0.49±0.19), (0.75±0.13), (0.47±0.17), (0.46±0.19) scores; from more to less followed were self-accusation, fantasy, withdrawal, rationalization, problem solving;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and problem solving (r < 0.00, P < 0.05); there wa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seeking help and problem solving (P > 0.05),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of SCL-90 and remorse, fantasy, avoidance, rationalization of (r > 0.20,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is poorer, mo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nursing process should be taken attention, guiding the patients to use the mature coping styles.
[Key words] Cerebral stroke; Mental health;Coping style; Psychology
腦卒中(stroke)俗稱“中風”,是以突然發(fā)病、迅速出現(xiàn)局限性或彌散性腦功能缺損為共同臨床特征,為一組器質性腦損傷引起的腦血管病[1]。腦卒中在神經系統(tǒng)中是多發(fā)病也是常見病,作為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殘率占存活者的50%~70%,多數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損害和精神上的壓力,進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應對方式是個體在處理應激事件的一種特殊方式,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應激的后果或其嚴重性[2]。腦卒中的發(fā)生對患者會造成一定的心理應激反應,是一種相對嚴重的負性生活事件。因此,此次研究針對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應對方式進行調查,并探討二者的相關性,以期為提高心理干預的針對性及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2014年1~6月在山東省濰坊市中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285例。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達成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共識,并通過影像學(CT或MRI)證實;且經簡明智能狀況檢查表(MMSE)測驗,評分≥26分者,既往及目前無精神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及明顯并發(fā)癥。所有患者均住院1~2周,病情平穩(wěn),意識清楚,無明顯的語言障礙,并愿意接受調查。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情況問卷 目的是了解腦卒中患者的一般狀況。內容涉及患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yè)、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信息,由患者本人或調查者代為填寫。
1.2.1.2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3] 用于測評住院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該量表包含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障礙、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焦慮、抑郁、敵對、偏執(zhí)、恐怖、精神病性質及睡眠狀況等其他10個癥狀因子,1個因子可反映一類癥狀。采用5級評分法,評分越高說明身心癥狀越重,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按常模的分析結果,將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考慮篩查陽性,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陽性癥狀水平越高[4]。
1.2.1.3 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CSQ)[5] 用于測量腦卒中患者的應對方式。該問卷由62個項目組成,采用“是”或“否”二級評分方法。問卷可歸納為6個應對因子,即解決問題、求助、自責、退避、幻想、合理化。該問卷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已為國內外廣泛應用于臨床。
1.2.2 調查方法
研究者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腦卒中患者詳細介紹調查目的及填寫方法,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發(fā)放問卷。患者在研究者的指導下,對量表和問卷按照實際情況獨立完成問卷,不能自行填寫的患者由調查者協(xié)助完成,患者自行選擇答案由調查者填寫。問卷當場收回并檢查、核對。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情況
共發(fā)放問卷295份,剔除無效問卷15份,回收合格問卷280份,回收有效率為94.9%。280例患者中男166例,占59.29%,女144例,占40.71%;年齡45~81歲,平均(51.35±11.28)歲,年齡構成:
2.2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SCL-90評分顯示總分為(149.21±46.05)分,280例患者中51例輕度心理問題,占18.21%;30例中度心理問題,占10.71%;15例重度心理問題,占5.36%,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34.26%。將腦卒中患者SCL-90各因子分與全國常模[3]進行比較,各因子分均明顯大于全國常模,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2.3 腦卒中患者應對方式情況
腦卒中患者解決問題、求助、自責、退避、幻想、合理化得分依次為(0.37±0.24)、(0.44±0.15)、(0.49±0.19)、(0.75±0.13)、(0.47±0.17)、(0.46±0.19)分。說明腦卒中患者采用的應對方式前后順序為退避、自責、幻想、合理化、求助、解決問題。
2.4 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關關系
Pearson相關分析分析腦卒中患者SCL-90各因子與應對方式的各因子數值結果顯示,心理健康狀況與不同的應對方式之間存在相關性,其中軀體化障礙、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與解決問題呈負相關(r < 0.00,P < 0.05);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敵對、偏執(zhí)與自責呈正相關(r > 0.00,P < 0.05);各因子與求助無顯著相關(P > 0.05);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和精神病性與幻想呈正相關(r > 0.20,P < 0.05);軀體化障礙、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與退避呈現(xiàn)正相關(r > 0.20,P < 0.05);軀體化障礙、強迫、抑郁、恐怖和精神病與合理化呈正相關(r > 0.20,P < 0.05)。見表2。
表2 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r值)
注:*P < 0.05,**P < 0.01
3 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存在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腦卒中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異常,軀體化癥狀較多。其次,腦卒中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有比較重的家庭或經濟負擔,突然出現(xiàn)腦卒中,使患者擔心醫(yī)療費用花費過大或出現(xiàn)偏癱等肢體殘疾,所以會出現(xiàn)憂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第三,住院期間陌生的環(huán)境使患者恐懼、易怒,對周圍的人或事不信任,出現(xiàn)言行過激、偏執(zhí)、人際關系緊張等多種心理問題。長期不良情緒不僅影響疾病康復,而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引起疾病再度復發(fā)。這與譚志紅等[6]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應對方式是認知評價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應對活動,不同的應對方式可降低或增加應激反應水平,對個體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是影響個體環(huán)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在退避、自責、幻想等項得分高,故腦卒中患者在應對疾病這一應激事件中,較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腦卒中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醫(yī)療費用等特點,腦卒中患者面對這一典型的應激事件,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而特定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等影響個體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患者的主觀感受,進一步作用于應對過程中,因此,腦卒中患者較多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較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現(xiàn)代認知心理應激理論認為,應對方式是作為應激與心身健康之間的中介變量,影響著個體健康水平[8]。陸虹等[9]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與不同應對方式的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不同的應對方式會影響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成熟的應對方式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起到平衡心理和維護心理健康的作用,然而患病對于個體來說是一個心理應激過程,治療和康復過程中需要承擔較重的經濟負擔,患者對治療、康復及前途易喪失信心,對于疾病帶來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問題很難面對,較多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腦卒中患者采取的消極應對方式越多,其心理健康狀況就越差。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患者采取的不成熟應對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狀況有關。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提高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導患者采取成熟的應對方式,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護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第一,營造心理護理、人文關懷的護理環(huán)境,建立適合腦卒中患者特點的病房管理模式,為患者營造溫馨舒適、接近家庭化、充滿人性化的住院環(huán)境。強化心理護理、人文關懷護理服務理念,從服務對象個性與特點出發(fā),開展心理護理、人文關懷護理服務。制訂心理護理、人文關懷護理流程,規(guī)范護士的行為語言,體現(xiàn)護士的職業(yè)禮儀與心理護理、人文關懷護理[10]。第二,加強心理護理。建立有效的護患溝通,關心體貼患者,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耐心向患者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情緒狀態(tài),重視對患者情緒的調控,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減少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采用支持性、認知性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法,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重視患者情感上的需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同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11]。第三,協(xié)助做好生活護理,如擦澡、洗腳、修剪指甲、幫助患者活動肢體、協(xié)助患者調整舒適的等。與患者溝通時注意態(tài)度和藹、言語溫和,體貼患者,善于運用鼓勵性的言語,樹立患者的信心[12]。第四,盡早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目前腦卒中的治療準則推薦腦卒中患者應盡早開展活動,向患者及家屬解釋鍛煉的措施及意義,讓患者積極主動參與、配合鍛煉。在病房走廊安裝扶手,方便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設置專門的康復鍛煉室,由專業(yè)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13-14]。
論文關鍵詞:應激;應對方式;心理健康水平;擇業(yè)期
生活事件與身心健康的關系自20世紀30年代就已引起心理學家們的廣泛關注。hansselye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應激”這一概念。按照j.c.coyne的生理應激理論,應激包括應激源、中介變量和心理生理反應三部分。
所以心理學家們在研究應激與各種疾病的關系的同時,注意研究了成功應對生活中應激源的方式,即應對方式。應對方式(coping)是影響應激結果的重要變量。它作為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的保護起著重要的作用。fdkman和lazarus在他們的應激認知交互作用理論中,把應對定義為“所有控制、減弱和耐受內部需求的認知方面及行為方面的努力。”劉賢臣、劉連啟等對青少年應激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青少年的消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呈明顯負相關。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是十分值得探討的。
擇業(yè)期是大學生初涉社會的一個適應階段,具體指從大學四年級第一學期末(大學生供需洽談會第一次召開)到第二學期末。擇業(yè)期內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活受到更多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隨著社會工作量和責任明顯增加及為畢業(yè)分配擔憂,擇業(yè)期內的大學生與在校學生相比明顯存在焦慮、抑郁狀態(tài),存在嚴重的情緒障礙。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對外部壓力會有不同的反應。某一事件對一個人是威脅,對另一個人卻是挑戰(zhàn)。這種不同的應對方式對心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所以本研究試圖探討應屆畢業(yè)生在擇業(yè)期,這一特殊時期內應對方式的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的相關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議,促進擇業(yè)期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去。
此次研究應對方式的途徑為過程法,即重點研究特定生活事件,即“擇業(yè)”這一時期內個體的應對過程,所采用的量表也屬于過程量表。
1研究方法
1.1被試。
被試取自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財經大學三所大學的應屆本科畢業(yè)生共120名,有效被試120名,其中男生60名、女生6o名;文科生60名、理科生6o名。
1.2測量工具。
1.2.1應對方式問卷。
采用folkman和bond等人研究應對預防時所采用的問卷修訂而成的版本。問卷由62個項目組成,采用1—4級評分。量表的cronbach’szt系數為0.92,重測信度為0.89。每一個因子的高分表示此應對方式經常被采用,低分則表示很少采尉。
1.2.2癥狀自評量表(scl—90)。
采用此量表評估擇業(yè)期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3研究步驟。
1.3.1測試。
在太原市春季畢業(yè)生洽談會召開期間,即3月1日至3月23日之間,在前往招聘會的上述三所大學的同學中隨機抽取120名被試。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20套,收回問卷中120套有效,有效率100%。
1.3.2資料的錄入與管理。
采取excel200錄入與管理。
1.3.3統(tǒng)計方法。
用spssio.0forwindows統(tǒng)計軟件進行x方測驗、t檢驗、方差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
2研究
2.1“解決問題”應對因子與“強迫癥狀”、“抑郁”因子呈非常顯著負相關;與“精神病性”因子呈顯著負相關。
2.2“自責”應對因子與“恐怖”、“人際關系”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精神病性”、“總分”呈非常顯著正相關。
2.3“求助”應對因子與scl—90各因子無顯著相關。
2.4“幻想”應對因子與“幻想”、“精神病性”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總分”呈非常顯著正相關。
2.5“退避”應對因子與“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各因子呈非常顯著正相關,與“總分”因子呈顯著正相關。
2.6“合理化”應對因子與“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各因子呈非常顯著正相關;與“總分”因子呈顯著正相關。
3結論
應對方式是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jié)行為表現(xiàn)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本文調查發(fā)現(xiàn),擇業(yè)期內大學生通常應用的應對方式主要有解決問題、幻想、求助,而較少使用自責、退避、合理化,說明擇業(yè)期內大學生的應對認知過程中具有較多的理性加工成分,能夠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擇業(yè)期內所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表現(xiàn)出一種較成熟的行為方式和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
應對方式各因子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分析表明:“自責”“退避”“合理化”應對因子與scl—90各因子顯著相關,說明消極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解決問題”因子和“強迫癥狀”、“抑郁”、“精神病性”等scl一90因子呈非常顯著負相關。強迫和抑郁是大學生們常見的情緒障礙。本研究結論表明:當有問題出現(xiàn),只要積極地去解決,就可有效地避免各種情緒障礙的出現(xiàn)。“求助”應對因子與scl一90各項均無顯著相關,說明“求助”這一方式可有效緩解各種應激反應所造成的緊張、不安情緒,幫助擇業(yè)期內的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
由此可見,擇業(yè)期內大學生合理的選擇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保持有重要意義。如何合理地選擇應對方式呢?就學校來說,提供大學生心理輔導,幫助擇業(yè)期內的大學生更好地選擇合理的應對方式,維持心理健康。對大學生就業(yè)進行心理教育與輔導是傳統(tǒng)意義上學生就業(yè)指導的重要補充與完善。從世界范疇看,經濟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都越來越重視對普通學生進行就業(yè)方面的心理教育與輔導。但更重要的是,擇業(yè)期內大學生本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去積極地應對各種矛盾,樹立自信心去克服各種困難,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具體建議如下:
3.1自我了解。人最難了解的就是自己,作為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如何給自己合理的定位是人生中關鍵的一步。所以,我們要學會了解自己,為自己可能遇上的各種矛盾作充分的準備;
3.2自我駕馭。人們有時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個成熟的人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能夠駕馭自己,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駕馭能力,學會戰(zhàn)勝自己;
開放教育旨在促進個體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支持是開放教育的重要內容。本研究運用《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和《社會支持量表》,對上海開放大學系統(tǒng)587名在校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需求處于中間水平,并不強烈(M=2.58),在年齡、婚姻、戶籍、工作年限等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較弱(M=34.87),在性別、年齡、婚姻、戶籍、工作年限、經濟收入等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性正相關(r=0.199,P=
【關鍵詞】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社會支持;開放大學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6)01―0051―06
一、問題提出
開放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推進教育公平、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任,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優(yōu)秀“當班人”。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校園式封閉教育而言的,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育思想的開放、教育對象的開放、入學條件的開放、學籍管理的開放、教育時空的開放、教育內容的開放、教育媒體的開放和選修專業(yè)的開放等,旨在促進每一位學習者充分而全面的發(fā)展[1]。開放教育學生大都是成人,相比普通全日制學校的學生,他們承擔著工作、家庭、學習等多方面壓力。研究顯示,開放教育學生存在年齡跨度大、背景差異大、心理壓力大、工學矛盾突出、學習的堅持性不夠等現(xiàn)象[2],對心理健康服務有一定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就是建立在對自我心理健康感知基礎上所迸發(fā)出的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內容、途徑、人員等的需要,這并非是對已有心理健康程度的評價,而是為將要達到的心理健康目標進行評定和規(guī)劃[3]。
社會支持,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聯(lián)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tài)、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支持,包括來自各種人群或組織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與幫助[4]。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個體社會技能、工作績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著顯著正相關[5],良好的社會支持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際溝通、經常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對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著很大的幫助[6]。
根據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現(xiàn)有研究,可以推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必然存在一定關聯(lián)。目前,學者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以及學習支持等開展了一定數量的研究,但尚未有學者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以及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本研究擬建立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虛無假設,通過標準化量表,在上海開放大學在校生中隨機取樣,通過差異顯著性檢驗、回歸分析等方式推斷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lián),以此豐富開放教育的理論研究,為開放教育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二、方法與工具
(一)被試樣本
在上海開放大學在校生中隨機發(fā)放問卷620份,回收有效問卷587份(回收率為94.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齡24.93歲,平均工作年限4.62年。
(二)研究工具
采用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7]和社會支持量表(SSRS)[8]。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共有37題,包括需求服務意愿、公眾服務需求、親緣服務需求、需求服務途徑、需求服務內容和需求影響因素6個維度。量表采用Likert5點法記分,按照“毫無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較需要”“非常需要”的強度進行排列。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79,分半系數為0.892。各維度的系數在0.874-0.969之間,分半系數在0.795-0.927之間,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社會支持量表共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量表的總分是10個條目計分之和,其中客觀支持是第2、6、7項之和,主觀支持是第1、3、4、5項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是第8、9、10項之和。量表的重測一致性為0.92,各條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間,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
(三)施測過程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隨堂進行問卷施測。問卷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在授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協(xié)助下,由被試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填寫。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據數據類型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以及線性回歸等方法進行處理,顯著性水平取α=0.05(雙側檢驗)。
三、結果與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分析
1. 總體服務需求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總體需求平均分為2.58,處于“可能需要”的水平。量表各個維度的得分在2.21-2.91之間,得分最高的是需求服務內容(2.91±1.06),得分最低的是公眾需求服務(2.21±0.98),具體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開放教育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但是程度并不強烈,處于中間水平;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內容占據重要地位,如職業(yè)發(fā)展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家庭關系問題等,其需求的表達具有明顯的實用取向;在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各維度中,公眾需求服務尚未引起開放教育學生的認同。
表1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體情況(N=587)
[維度\&均值\&標準差\&排序\&需求服務內容\&2.91\&1.06\&1\&需求影響因素\&2.84\&1.15\&2\&需求服務途徑\&2.57\&0.98\&3\&親緣服務需求\&2.45\&1.02\&4\&需求服務意識\&2.23\&0.91\&5\&公眾服務需求\&2.21\&0.98\&6\&]
進一步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各維度進行差異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需求服務意識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有較高的期待(2.37±1.224),但是對于專業(yè)的服務需求較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認為身邊的親人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程度高于自己,這可能與量表作答時的社會贊許性有關,從側面反映開放教育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區(qū),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羞怯心理。
在公眾服務需求方面,開放教育學生更多傾向于向私人健康專家(2.30±1.18)以及專職教師(2.27±1.67)進行求助,而對于醫(yī)生、精神衛(wèi)生專家等與醫(yī)院相關的人員需求較低。與公眾服務需求相比,開放教育學生更愿意找具有親緣關系的人員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但是,消極處理又是開放教育學生對待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方式,他們在遇到心理困惑時,自我消化(2.63±1.26)以及任其發(fā)展(2.39±1.26)是最常見的方式。對于父母家人,開放教育學生更多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并不希望他們?yōu)槠涮峁┬睦斫】抵С峙c服務,這可能與中國內斂的家庭文化以及傳統(tǒng)的父母觀有一定關聯(lián)。
在需求服務內容上,開放教育學生認為人際關系(3.16±1.26)是他們最迫切需要提供輔導與支持的問題,而職業(yè)與自身管理(3.14±1.28)的需要也較為強烈。有學者在對沿海大中城市社區(qū)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調研時,也發(fā)現(xiàn)個人情緒、人際關系等問題是社區(qū)居民最為關心的問題[9]。由于開放教育學生大都是成人在職學生,因此職業(yè)發(fā)展問題也是這一群體較為關心的內容。
在需求服務途徑方面,開放教育學生最愿意通過書籍(2.74±1.17)來獲取心理健康服務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面談,網絡服務也受到開放教育學生較高的青睞;而傳統(tǒng)的電話、書信等方式,已經不再成為其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方式,這一點在開放教育學生以外的學生群體中也有所體現(xiàn)[10]。
在需求影響因素方面,費用問題(2.90±1.29)是開放教育學生尋求心理健康服務首要考慮的問題,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影響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因素,而個人的觀念意識,并不成為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實用性與實際性是影響開放教育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因素,這點與學者對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的調查基本一致[11]。
2. 人口社會學變量差異檢驗
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戶籍、工作年限、經濟收入等方面的檢驗,發(fā)現(xiàn)在各個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總需求在服務需求意識、服務內容、服務途徑以及影響因素上,均呈現(xiàn)顯著增長(F=2.009,P=0.01
在婚姻方面,未婚群體的總需求得分最低,已婚尚無子女的群體得分位居第二,已婚有子女的群體得分位居第三,選擇其他選項的總需求得分最高,且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F=8.735,P=0.00
在戶籍方面,不同戶籍的學生在總體需求上呈現(xiàn)顯著差異(F=3.144,P=0.25
在工作年限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學生在總體服務需求、需求服務意識、公共服務需求、需求服務內容、需求服務途徑、需求影響因素上均存在顯著差異(F=2.561,P=0.000
(二)社會支持現(xiàn)狀分析
1. 社會支持總體情況
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平均分為34.87。其中,客觀支持平均分為6.18,主觀支持平均分為21.57,對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為7.13,具體如表2所示。與已有學者的調查相比[15],開放教育學生相較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社會支持相對較弱。
表2 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總體情況(N=587)
[維度\&極小值\&極大值\&均值\&標準差\&總分\&12\&61\&34.87\&8.629\&客觀支持\&1\&18\&6.18\&3.504\&主觀支持\&8\&35\&21.57\&5.499\&對支持的利用度\&3\&12\&7.13\&2.121\&]
2. 社會支持在各個因素上的差異
對開放教育學生在性別、年齡、婚姻狀態(tài)、戶籍、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發(fā)現(xiàn)在各個因素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性別方面,開放教育學生的女性組得分普遍高于男性組,其中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達到顯著性差異(t=-2.617,P=0.009
在年齡方面,不同年齡段的開放教育學生在社會支持的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F=22.368,P=0.000
在婚姻狀態(tài)方面,不同婚姻狀態(tài)的開放教育學生的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也存在顯著性差異(F=28.551,P=0.000
在戶籍方面,非上海農村戶籍與上海戶籍在客觀支持與對支持的利用度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F=4.746,P=0.03
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試群體在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F=15.250,P=0.000
在經濟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被試群體在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與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F=4.518,P=0.001
(三)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相關關系
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服務總體需求與總體社會支持相關系數為0.199(P=0.000
2.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社會支持的回歸模型
對開放教育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以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為因變量,社會支持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分=69.012+0.698[×]社會支持總分。
進一步細化社會支持各維度與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回歸模型,刪除第一次模型中尚未達到顯性的主觀支持維度,建立方程: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總分=72.499+1.117[×]客觀支持+2.025[×]對支持的利用度。
四、對策與建議
為開放教育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與社會支持,可以統(tǒng)一劃入學生支持服務的范疇。為此,學校需要在部門建立、工作開展、途徑拓展、隊伍健全等方面有所作為,提升學生支持服務工作的品質。
(一)設置相關部門,重視內在需求
無論是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還是社會支持需求,都是學生內在的需求,它既不同于外在的、直接的學習需求,又與學生的學習、成長密切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較為明顯,且社會支持現(xiàn)狀并不樂觀,學校需要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建立專門的機構或部門,如設立學生支持服務中心、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等機構,專門服務于學生各類需求。這些專門的服務機構,需要在充分了解開放教育學生的前提下開展工作,做好研究調查,聽取學生心聲,關注學生思想,不斷健全相關部門的職責與功能,將學生的需求與學校的發(fā)展有機結合,努力創(chuàng)造雙贏共發(fā)展的良好局面。
(二)豐富工作內容,關注各類群體
一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屬于大學生群體,有著與普通高校學生相似的需求,如學習、交往、自我管理等需要[22];另一方面,開放教育學生又大都是成人在職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普通高校學生有所區(qū)別,如增加了職業(yè)發(fā)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開放教育領域的學生服務大都集中在入學報名、招生咨詢等功能上,忽略了對學生非學習性的支持,如技術支持、就業(yè)輔導等[23]。開放教育學生不僅關注職業(yè)發(fā)展,還關注人格健全、家庭建設、親子關系等主題。除了這些普遍性的服務內容以外,學校還需關注特殊群體,如前文調查中所指出的女性學生、非上海農村戶籍學生、18-23歲的學生,等等,應針對特定群體開展特色服務工作,深化工作內容,注重支持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創(chuàng)新工作載體,拓展服務渠道
學生支持服務的載體,除了學校提供的各類正式渠道以外,還需重視學生非正式自治組織,如社團、協(xié)會、興趣小組等。非正式群體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觀點為基礎,以情感為紐帶,除了完成工作和學習的任務,還有交友、娛樂等各種功能,幫助成員獲得某種需要,有較強的內聚力和較高的行為一致性[24]。這些非正式自治組織較正式組織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合作性社會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實現(xiàn)“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務目標。因此,學校應當鼓勵并提倡學生自治組織的建設,鼓勵志愿者團隊的建設,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等情感支持,幫助不同班級、院系的學生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心理上的關照以及資源上的共享。此外,調查也發(fā)現(xiàn),開放教育學生較為傾向于通過網絡尋求各項服務。因此,開放教育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開展網絡支持服務,突破時空限制,實現(xiàn)及時互動,提高服務效率。
(四)建立師資隊伍,提升工作質量
開展學生支持服務工作,師資隊伍成為各項政策措施貫徹的重要抓手。鑒于此,開放教育應該重視學生支持服務工作的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專、兼、聘等多種方式,建設一支以少量精干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yè)互補、相對穩(wěn)定的開放教育學生支持服務工作隊伍。對于專職教師應給予教學、科研、資格認定、職稱評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為他們提供發(fā)展的空間與平臺。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專、兼職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其理論水平、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綜上所述,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是學生支持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和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開放教育應開展各項舉措,整合各方資源,發(fā)動各方力量,為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為每一個學生的夢想綻放提供機會。
[參考文獻]
[1] 全德. 關于開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 教育探索,2004,(6):38-40.
[2] 張幼芳. 遠程開放教育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J]. 中國遠程教育,2011,(12):74-76、80.
[3] 黃希庭,鄭涌,羅鳴春,蘇丹,陳本友.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評估[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5、198.
[4] 林初銳,李永鑫,胡瑜. 社會支持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學,2004,(5):1116-1119.
[5] 王雁飛. 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2004,(5):1175-1177.
[6] 李慧民. 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5(03):263-264.
[7] 傅蕾. 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量表的編制[J]. 中國遠程教育,2015,(3):46-49、80.
[8] 戴曉陽. 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90.
[9] 劉影,張靈聰. 中國沿海大中城市社區(qū)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xiàn)狀調查[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6):88-91.
[10] 羅鳴春.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xiàn)狀分析[D]. 重慶:西南大學,2010:53.
[11] 江榮光,李鳳蘭. 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5):81-88.
[12] 李彩娜,鄒泓,段冬梅. 幼兒母親育兒壓力的特點及其與婚姻質量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2):136-138.
[13] 王桂新,蘇曉馨. 社會支持/壓力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上海外來人口與本市居民的比較[J]. 人口與發(fā)展,2011,17(6):2-9.
[14] 鄭先如. 職業(yè)倦怠研究在我國的回顧與思考[J]. 龍巖學院學報,2005,(4):123-125.
[15] 劉陳陵. 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02:38.
[16] 施建鋒,馬劍虹. 社會支持研究有關問題探討[J]. 人類工效學,2003,(1):58-61.
[17] 林崇德. 發(fā)展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
[18] 李樹茁,楊緒松,悅中山,靳小怡. 農民工社會支持網絡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7-76.
[19] 陸學藝.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8-9.
[20] 和紅,智欣. 新生代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狀況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2012,(5):37-46.
[21] 余秀蘭. 貧困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網研究[J].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2,(1):33-42、118.
[22] 黃希庭,鄭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43.
[23] 靳會峰. 遠程教育學生支持服務的學生滿意度測評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0,(4):93-98.
[24] 樂國安. 社會心理學教程[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233.
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