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愛發表,線上期刊服務咨詢

勞動教育評論8篇

時間:2023-09-08 09:28:4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勞動教育評論,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篇1

根據新課程改革思路和《浙江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綱要(試行)》規定,浙江省編寫了《勞動與技術》新教材。它注重形成學生良好的技術素養,強調學生親歷實踐和技術探究,注重設計與創新。我在教學中,發現了其它學科中找不到的樂趣。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經歷來談談一些做法。

一、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多種有效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1、導言引趣,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強烈愿望。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標志著一個人參加某種活動的積極性。強烈的興趣能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去學習,使其在學習中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樂于實踐。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發學生動手實踐、進行實際操作的愿望,首先必須設計一個新穎而有吸引力的導言,千方百計地刺激學生心靈中蘊藏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最佳的精神狀態下迅速地投入對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導入新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要因人因課而宜。常用的方法有:①展示實物法。把要學做的勞動成果先展示給學生,以激勵他們要做的欲望。②創設問題情境法。根據課文的內容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還有謎語導入法、組織比賽等很多種方法,我們應引導學生通過“興趣”這座橋梁,自然地集中起全部注意力,去學習,去實踐。

2、迎合學生興趣,開展競賽活動?!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產生創新意識的必要條件。為此,我在教學中迎合學生的興趣來開展一些勞技的實踐活動。如三上學習《玩電動車?!泛笈e辦“駛向未來”大賽讓學生親聞目睹知識轉化成生產力,深刻體會讀書的價值,進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學??膳c科學課結合起來舉辦“科技節活動”,讓學生介紹、演示作品,并形成慣例,大張旗鼓地進行發動宣傳、創作發明、成果展示、獎勵升華等。

二、創設愉悅的勞動情境,增添勞動實踐的樂趣

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小學勞動教學也同樣是如此。如果單純地讓學生機械的模仿、操作,課堂氣氛就會枯燥乏味,從而會使學生感到煩燥、厭倦、勞累。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和興趣的不穩定性,運用多種形式,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勞動環境,使學生的勞動情感始終處于最佳狀態。讓學生在一種美的藝術享受中來學習掌握技能技巧。在這方面通常有這樣一些做法:角色游戲。例如在指導學生實踐“擺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師可找幾個學生分別扮作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客人,然后讓學生按一定要求模擬擺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讓同學們檢查評論。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會感到生動有趣,樂意參加。

三、靈活學習,求實求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改善教學模式,營造和諧氣氛。通常的教學總是教師站在講臺前教,學生坐在下面學,這種形式不利于學生勞技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勞技教育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大可不必老站在講臺前,不妨走到學生的后面去,讓學生動腦想想,動口講講,動手做做,動腳走走,自主學習,嘗試錯誤,獲得成功。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予指導、幫助,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時,教師甚至可以是學生的“同學”,和學生打成一片,一起學,一起玩,一起做,一起樂,相互配合,相互幫助,享受成功,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學會勞動,學會實踐,學會協作,學會創新。

2、方法靈活多樣,追求最佳效果。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我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有時帶領學生課前參觀,以幫助積累學習新課所必要的感性認識;有時要課堂教學、家庭實踐、家長評定配合教學,使學生在勞動學習中勞有所用,勞有所獲。

3、強調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改善評價方法。培養合作意識,學會與人合作共事是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探究和制作的過程中,無論是集體項目還是個人項目,只要教師引導得法,都能很好地體現合作學習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家校聯系,培養學生勞動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與道德、情感、思想等形成之間有一條強有力的紐帶,他還用大量的事例說明,一個人腐化墮落的主要原因是從厭惡勞動、貪圖享樂開始的,可見勞動教育對青少年是多么需要!在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尤為重要。為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與勞動意識,一方面,我在課堂教學中,變灌輸教學為趣味教學,并盡量展示學生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加強家校聯系,共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我要求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安排孩子參加適當的家務勞動,向學生布置勞動技術學科的“家庭作業”,由家長評定成績并簽署評語。而我在學生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勞動態度和勞動表現綜合評定學生的勞動課成績,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提高學生的勞動自覺性。

篇2

1、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學校歷來堅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導學生人人懂文明,人人爭做文明學生。一是利用每周升旗儀式中的國旗下講話,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文明,鞭韃丑惡”的演講;二是利用班會時間,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對校內外事件發表評論。

2、定期評選“禮儀之星”

學期末,學校把思想品德優秀、文明守紀的典型學生評為“禮儀之星”,而且照片上墻,張榜公布,充分發揮他們的模范作用。

一開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適應這些要求和做法,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學習,都能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見到老師和外來人員,都能主動地問候:“老師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車上都能主動讓座。家長、社會對學生的文明行為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3,要繼續抓住學校、家庭、社會三個重要環節,加強德育環境建設。

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為學生成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家長學校要按要求辦好,深入加強對學生自理、自、自治、自律、自學能力培養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樹立典型,以點帶面,逐步推進。

4, “德育實踐”增活力

篇3

1、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學校歷來堅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導學生人人懂文明,人人爭做文明學生。一是利用每周升旗儀式中的國旗下講話,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文明,鞭韃丑惡”的演講;二是利用班會時間,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對校內外事件發表評論。

2、定期評選“禮儀之星”

學期末,學校把思想品德優秀、文明守紀的典型學生評為“禮儀之星”,而且照片上墻,張榜公布,充分發揮他們的模范作用。

一開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適應這些要求和做法,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學習,都能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見到老師和外來人員,都能主動地問候:“老師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車上都能主動讓座。家長、社會對學生的文明行為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3,要繼續抓住學校、家庭、社會三個重要環節,加強德育環境建設。

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為學生成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家長學校要按要求辦好,深入加強對學生自理、自、自治、自律、自學能力培養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樹立典型,以點帶面,逐步推進。

4, “德育實踐”增活力

篇4

【關鍵詞】體育教師;責任意識

前言: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對整個教育活動體系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著教師對整個課程系統的認識、理解與處理方式。具有課程意識的體育教師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對待體育教育活動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和教育要素,不會僅僅把課程視為教學內容。如美國課程理論家平納和格魯梅特就認為,課程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個體“履歷經驗”的重組,是學生生活世界獨有的東西。他主張不要從設計、教材、學程等角度來談論課程,而要從學生過去經驗和未來精神解放的角度來討論課程。

一、體育課程的概念及內涵

(一)體育課程是一門學科

我國學者吳志超等人認為:“體育課程是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一種特殊的教學課程,它與德育課程、智育課程、美育課程、勞動教育課程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面的課程?!敝艿歉叩热苏J為:“體育課程是指與實現學校教育目標,配合德智美全面發展,并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特殊課程?!彼谠u論說,“這一界定比較強調學習體育運動的知識與技能,但對學生的活動與體驗關注不夠。

(二)體育課程是活動

我國一些學者認為,體育課程主要是相關體育教育活動的組合,如于小霞認為:“體育課程是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的體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泵衩鹘淌诘热苏J為:“體育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下,為了使學生能在身體、運動認知、運動技能、情感和社會方面和諧發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他在評論時說:“這一界定主要是強調了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而對學生的體驗與經驗關注不夠?!?/p>

(三)體育課程是諸課程的整合

根據他對上面體育課程含義總結和評說,他認為:“體育課程是整個學校教育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育課程’了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課程比較具有鮮明的運動認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課程特點,它是綜合性課程?!北砻髁梭w育課程內涵的復雜性、區域性或情境性、辯證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現代的課程特點。

二、課程意識概念及內涵

課程意識本質上是一種主體價值張揚的意識,是師生創造力彰顯的意識?!薄皬囊欢ㄒ饬x上來說,課程意識主要是指向教師教學觀念的,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內在力量,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行為方式,從而決定著教學的價值取向。因此,強化課程意識,把教學作為師生互動的過程、課程創生的過程,成為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共同關注的課題?!闭n程意識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即關注人本身,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的問題。人們的教育行為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觀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觀念。不同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觀念都會反映在每一個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之中。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質量和水平。同時,教師對課程系統的理解與把握乃至創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師的課程意識狀況和課程建設能力水平。

三、體育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觀對體育課程意識影響

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課程實施過程實現預定課程計劃的程度。實現程度高,則成功,否則就是失敗。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開發各類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學評價方法。因為,他們相信越是開發和利用在技術上高度復雜的方法,就越能準確測量課程實施的程度。課程變革的計劃的制定者與計劃的實施者之間是單向線性過程,強調課程變革的決策者和計劃制定者對課程實施者的控制。教師對課程知識的創造和選擇沒有真正的發言權。

四、學科觀念對體育教師課程資源開發影響

以前對課程的理解就是學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這種對課程的理解就導致了嚴格規范教學內容的準則,規范的是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實際要學生學到什么。并且,按照學科組織內容,各學科之間具有明顯的界線。在教學上,按照學科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這些,忽視學科之間的聯系,導致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之間,與班主任之間,以及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較少,有的甚至不聯系現象。忽視學生的發展和培養需要以整體的教育思想,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協作,而是各自為政的浪費資源現象。

五、結語

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先進的課程理念,提高思想認識,把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通過學習,認識到課程不僅僅是文本、計劃,還有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創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事件,而這正是體現教師和學生主體性解放和創造能力的展示,這才是課程的靈魂。認識到課程的價值負載和體育健康課程的有機整體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藝。

參考文獻:

[1]季瀏主編,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

篇5

一、教育懲罰要堅持適度性

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懲罰的強度達到剛能喚起所需要的行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為而又會消除不協調時是最為理想的懲罰教育。因此,教師在采用懲罰這一教育手段時,一定要把握其中的度。這個度不能越過兩個極限:一是法律的極限。有的學生犯了一點錯誤,教師總認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根本不考慮方法,采用體罰、拘禁、侮辱等手段,希望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殊不知,這是對學生嚴重的侵權行為,有時稍一失手,往往會產生嚴重的后果,甚至會成為一種犯罪行為。二是學生心理承受的極限。有的學生總是對一種錯誤屢教不改,教師往往對其無可奈何,便采取冷漠、歧視、甚至不聞不問的態度,這種心罰看起來似乎比體罰要好,如果時間久了,其實是對學生心靈的折磨,是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如,有一位學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要說家庭作業,就是課堂作業也不做。之后,教師便將他安排在教室的后面,上課也從不關注他,只要他上課不講話,不惹是生非,教師就說謝天謝地了。時間久了,這位學生也被同學疏遠了,性格也變得孤僻了,導致了他自暴自棄式的精神坍塌,有時顯得特別自卑,有時顯得特別暴躁,甚至以前一些好的習慣也沒有了……

二、教育懲罰要堅持及時性

有不少教師可能由于受師德師風教育過多的影響,把握不準體罰和變相體罰與懲罰的區別,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生怕戴上師德不夠好的帽子,教師對學生一點小錯誤或只要并沒有產生嚴重后果時就不管不問,往往只是象征性說說“以后不這樣了”“再這樣,新賬舊賬一起找你算”。殊不知,懲罰應是及時讓學生對錯誤糾正與認識的再教育,如果不及時進行懲罰,學生就不可能對其行為產生不安、內疚的體驗。甚至不能清楚地看到錯誤可能造成的后果。因此,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要根據錯誤的大小、可能產生后果的嚴重性及時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三、教育懲罰要堅持代償性

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總會習慣性地認為讓學生嘗點苦頭,學生下次就不敢再犯錯誤了。實際上,這種效果恰恰增加了學生的反感和對立情緒,導致教師和學生更加疏遠。如果采用代償式懲罰不失為糾正學生錯誤的一種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完成一種新的學習或勞動任務來對自己已犯錯誤進行補償,從而達到再教育的目的。如,學校剛在樹林里栽了一些花草,有不少學生在樹林中間相互追趕,將不少花草踩死。于是,我將家長喊來,并和家長、學校領導商量,最終做出一致的懲罰意見是:由學校出資再買一些花草,罰這些學生必須將這些花草栽活。這些學生在栽花的過程中,就遇到了諸如怎么栽花、怎么培土、怎么養護、怎么管理等一系列問題來確?;ú莸某苫睢T陔S后的一些日子里,這些學生為了保證這些花草的全部成活,就向家長、教師請教,甚至還在網上查找了相關資料,更重要的是,課余時間,這些學生還義務在這片樹林的周圍巡視,以防止別的學生進來去踩死他們的勞動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花草都活了。這種代償性的勞動教育,不是為懲罰而懲罰,而是將懲罰變為一種實踐,變為一種思想和能力的鍛煉,他們不僅感知了勞動的艱辛,還懂得了尊重別人勞動成果。這是對學生潛移默化、最生動有效的自我教育。

四、教育懲罰要堅持認同性

對學生的懲罰,因為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并不一定令學生接受。如果教師拿出懲罰意見時讓學生認同,遠比迫使受懲罰者被動接受更能達到懲罰的目的。如有一位學生每次習作都是工工整整地抄寫同步作文書上的習作。我反彈琵琶,肯定了他的優點:一是說明你有上進心,的確想把習作寫好,得到老師的表揚;二是你有較強的辨別能力,知道什么樣的習作是好習作;三是你態度非常認真,不是自己寫的都能那么認真抄寫。隨后,我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一直抄寫習作,自己永遠不會習作,正如只是看別人游泳和打球,自己永遠不會游泳和打球。因此你每次抄寫習作后,要從下面三條中選擇一種懲罰。一是背誦三篇類似的習作,最多只能錯五處;二是工工整整地抄寫類似的作文五篇;三是你抄的這篇習作,你最感動的在什么地方,哪些詞句用得好,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寫成不少于150字讀后感或者評論;四是將你的習作打印后粘貼在教室后面的展示欄里。從強度上來看,第四條最簡單,但是學生一定會笑話他,第三條是比較簡單也比較好完成,也是我希望他選擇的。當然,他的確也選擇了第三條懲罰。這樣在以后的習作中,我也將他的評點和感悟進行修改,貼在教室里的作文展示欄里。一學期過后,這位學生自己能獨立進行習作,并且也有不少優秀習作。當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懲罰時,教師一定要思考懲罰的目的是什么,學生是否會認同教師的懲罰意見,教師一定要考慮受罰者的自尊、性格、個性,讓他們較為自愿地接受我們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產生過多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從而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進而達到教育者的期望。

五、教育懲罰要堅持說理性

在對學生實施懲罰時,一定要先講道理,告訴他們錯在哪里,為什么要對他們進行懲罰,這樣的結果遠比一開始就宣布懲罰手段的效果好得多。如,有幾個學生總喜歡在新修的綜合樓的樓道里玩耍,有時還用彩筆在上面涂涂畫畫,甚至還在上面簽名題詩。于是,一位班主任這樣教育他們:你們在那兒玩耍,一是因為那兒的確寬敞,二是因為你們喜歡那兒。可是這潔白的墻面上都像你們這樣亂涂亂畫,豈不是成了黑臉包公了嗎?你們為什么每天都要洗臉,不就是為了展示一副清新的面孔給大家看嗎?既然你們喜歡那兒,應該愛護它,應該像保護自己的臉龐一樣愛護它?,F在,我請你們先用濕布將污跡輕輕擦拭,然后到學校保管室里取一些剩下的涂料把它抹平。告訴你們,你們運氣還好,學校剛進行了維修,還有少量的涂料,下次再這樣,就需要你們自己買涂料了,那可要不少錢呢。學生不僅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將清理任務做得好好的。

篇6

關鍵詞:日本職業教育 發展進程 發展特點

日本堪稱世界上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的現代職業教育始于明治維新時期,從出現最早的近代職業教育學校到將其正式納入學制系統,使職業教育制度得到確立,日本僅僅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短短的30余年,日本職業教育迅速從落后的學徒制發展成為先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并為社會提供了各級各類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使日本的經濟在戰后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經濟發展的奇跡讓人們在現實層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職業教育的威力。回顧日本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思考日本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可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汲取有益的養分。

一、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

日本職業教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明治維新時期(1853―1911年),是日本職業教育的發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1912--1945年,日本職業教育在波動中迅速發展成長;二戰后(1945年至今),則是日本職業教育獲得根本性改造和完善的時期。

1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職業教育的發端(1853-1911年)。

1872年,日本頒布第一個《學制令》,規定開辦工業、農業、水產、商業等實業學校,首次確立了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位置。1874年設在東京開成學校內部的“制作學教場”可以看作是日本第一個中等程度的職業教育機構,是中等職業學校的萌芽。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主要是實現職業教育的初始體制化,基本形成職業教育體系。初等職業教育在數量、規模上的擴充是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顯著特點。此時,職業教育形式主要有徒弟學校、實業學校、實業補習學校、各類學校和專修學校、實業??茖W校。實業學校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在專業結構上,分工業、農業、商業、商船和水產;在授課形式上,有全日制的實業學校和業余的實業補習學校;在設置上,又分為公立的、私立的??梢?,其系統趨于完善,其類型和結構愈益多樣化。

這一時期各類職業學校一般只限于中等程度教育。1903年政府頒布了《專科學校令》,增設各種職業科的高等??茖W校,以培養中級技術人員。職業教育體系向縱深方向發展,形成了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在內的職業教育體系。1907年創立了的一所私立的高等工業學校――明治??茖W校。但這一時期發展的重點是中等職業教育。

可見,在明治中期。日本確立了國家主義教育體制,職業教育也在此框架內初步實現制度化;明治后期,隨著國家主義教育的擴充和加強,職業教育體系也基本形成。

2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日本職業教育在波動中成長(1912--1945年)。

這一時期日本職業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一定的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度化、完善化,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高移,此時,高等職業教育和補習教育迅速擴充,得到大發展。

一戰后。產業界出現倒退,實業教育一度結束了擴充的趨勢?!啊钡谋l,使日本工業發展出現轉機,擺脫了蕭條的局面,再度出現繁榮,實業教育也擺脫了衰退的困擾。從1932年到1940年的8年期間,甲種中等實業學校增加了345所,乙種中等實業學校增加了34所,增加的重點是工業類學校,甲種工業學校在短短的8年時間內增加了一倍。

1915年。實業補習學校有8909所,學生數為498178人:1925年則增加到14232所,學生達9960905。1935年,工業學校有145所,學生數49250人;1945年則有471所(增長幅度達275%),學生數285180人(增長幅度達480%)。

為了滿足戰時需要,除增加招生人數外,高等、中等工業學??倲岛蛯W科的設置都得到了全面的擴大。從1919年到1924年,一舉創建了11所官立高等工業學校。就工業學校專業設置的情況看,從1900年的35所公立工業學校的51個專業,到1921年發展到87所學校237個專業,1942年更是高達222所學校681個專業。以1940年為分界線,在高等和中等工業學校中出現了學校和專業的全面擴大。

各類學校開始向高等教育發展。隨著工業學校的全面性擴充。以重工業部類的學科為中心的各類學校驟然增加。

此時,企業內技術教育開始變得突出,原因在于一般的實業學校特別是徒弟學校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企業內技術教育在數量上的擴充,是從實業學校令制定以來逐漸開始的。

3 二戰后日本職業教育的改造與完善(1945年至今)。

與之前的兩個時期相比,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出現一些新特點。如果說日本在二戰前職業教育發展是對歐美職業教育體系的“復制時期”,那么二戰后則是日本職業教育的“個性發展”時期。二戰后,日本對戰前的教育制度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1947年頒布的《學校教育法》規定:高中以實施高級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為目的。根據這個法令建立的新制高中,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綜合化。綜合制的推行導致全國范圍內對高中進行了調整與合并。此時,日本職業教育受到嚴重的削弱,以致于難以適應產業界的需求。企業界強烈要求改革職業教育,使教育更緊密地為經濟服務。

1951年日本頒布了《產業教育振興法》,成為日本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職業高中由衰退轉向發展,中等教育結構由單一轉向多樣化,日本職業教育出現了一個發展的新。綜合高中不斷減少,職業學科紛紛從綜合高中分離出來,成為單科職業高中。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重點整頓高中職業技術教育,目標是使之多樣化。進入70年代,由于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等因素的變化,產業界對職業高中畢業生的需求明顯降低,職業高中呈現衰退的跡象。80年代,日本政府為了謀求經濟的繼續發展,把“技術立國”定為經濟發展戰略。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特別重視對中等教育階段職業教育的整頓與充實,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學科設置的集合型和學科內容的綜合化: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等。

90年代以來,為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日本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呈現以下的新趨勢:一是強調職業科高中的基礎知識教育;二是充實普通高中的職業教育;三是把一部分“各種學校”升格為短期大學性質的專修學校,作為廣義的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環。

二、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

縱觀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呈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三個顯著的特點:

1 內涵擴大:確立“大職業教育觀”。

日本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正確理解職業教育的內涵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前提與基礎。我國自1996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把“職業技術教育”統稱為“職業教育”,一直沿用至今。長期以來,我們對職業教育的內涵的理解都比較狹隘,其表現是:職業教育 常常被等同為就業教育;職業教育總讓人聯想到學校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間總是涇渭分明的:而職業教育的院校與各類職業培訓總是缺乏聯系,甚至存在對立等。

在1999年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技術教育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Teehnle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可見國際上對職業和技術教育的理解是:是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在某一職業領域就業作準備的手段;是繼續教育的一個方面。可見,我國迫切需要擴大對“職業教育”內涵的理解,確立包括職業教育、技術教育與培訓在內的“大職業教育觀”。

2 取向轉變: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

發展經濟的強烈需求下,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似乎已經偏離了傳遞人類社會經驗、文明,幫助學生挖掘、發揮自己內在潛力、撫育學生成長的軌道。職業教育的目的被狹隘地理解為訓練學生掌握專門技能、技術和技藝等,以達到求職的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訓練適合現代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工具,而不再是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力、撫育學生成長的工具”,職業院校儼然是一個個的“人力工場”。

日本經濟學會于1993年建議實施“結構調整和以人為本的教育”,強調教育改革要適應人在工業時代的需求。這種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是對以往強調職業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做法的反思。它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取向,強調以關注人的終極目標的發展取向是一個健康的、現代社會所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認為無論是經濟的發展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應該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本性而進行。職業教育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在能力、態度、興趣和職業發展方面的真正需要,真正做到為人們“就業、地位和個人發展創造更公平的機會”,并“使人們一生都能享有這些的機會”。

3 時間延伸:貫穿終身的職業教育。

終身教育思想自20世紀60、70年代被提出以后,就受到廣泛的重視,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次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把“終身學習與培訓:通向未來的橋梁”作為會議的主題。這屆大會的其中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技術和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在終身教育體系中占特殊的位置,它是終身教育的實踐者,是火車頭,是關鍵所在。

日本職業教育為了應對未來的要求、適應社會的發展,在終身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從終結型教育模式向終身教育模式轉化,逐步建立起貫穿終身的職業教育體系。戰后60年來,日本的職業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教育體系。從辦學性質上分,有公立與私立;從辦學的類型上分,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企業教育。其中學校教育是基礎和核心;從辦學層次上分,有職業高中、專修學校、高等專門學校、短期大學等,其中職業高中、專修學校是職業學校教育的重點,同時適當增加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比重,提高了職業大學的地位:在辦學形式上靈活多樣,有職前教育、在職教育、轉業教育,學制有長有短,靈活多樣、互相補充。

注釋:

①“各類學?!笔侵竻^別于按教育令規定設有完備學科的學校,進行相當于學校教育的教育部門。

②根據1976年修訂的學校教育法,“專修學?!笔侵感迾I年限在1年以上,授課時數超過文部大臣規定的授課時數,學生經常保持在40人以上的學校。

③王桂編著,日本教育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96,

④[日]細各俊夫編著,肇永和,王立精譯,技術教育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4:129,

⑤[日]細谷俊夫編著,肇永和,王立精譯,技術教育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4:141,

⑥[日]細谷俊夫編著,肇永和,王立精譯,技術教育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4:130,

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建議A[A],生產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6l

⑧陳杰華,現代教育目的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⑨轉引自肖鳳翔21世紀職業技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價值取向[J],教育評論,1998(5),

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黃仕琦譯,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主要工作文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9(10),

參考文獻:

[1]王桂編著.日本教育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日]細谷俊夫編著.肇永和,王立精譯.技術教育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4.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建議A[A].生產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篇7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為順應新時期學生發展的特點,努力擺脫以說教為主的德育方式,積極開展校內外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實踐中體驗道德與人格魅力,理解德育內涵,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其做法如下:

1、教辦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全鄉德育工作,各校進一步完善德育領導機構,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2、加強學校師德建設工作。各校始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列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堅持“標本兼治,內外并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

3、加強對學校班主任管理,發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神。班主任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其思想意識和教育理念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工作的成敗。各校通過學習有關教育法規文件,整頓班主任工作作風,在學校班級活動中樹立班主任形象。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2009年全鄉學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班級管理。為科學有效地加強班級管理,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文明素質的提高,營造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工作的新局面,學校通過采取班級量化管理,及時了解各班學生的情況,對衛生、紀律、兩操、學習及愛護公物等內容進行細化、量化,每周公布各班的得分情況,頒發流動紅旗,期末學校則根據各班平時表現,評選出優秀班級、優秀學生校內表揚。

(二)禮儀教育。各校根據教辦制作的中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手冊,開展各種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努力提高學生講文明講禮儀的意識,積極促進這一良好習慣的養成。

1.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學校堅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導學生人人懂文明,人人爭做文明學生。開學初,組織學生學習《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等,讓學生明白做文明學生的準則;再利用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校園之聲、紅領巾廣播站有計劃地進行正面教育;還在校園內設立文明、禮儀標語牌:如“請講普通話”、“青青校園草,請你別碰我”、“你上前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等,讓環境感化人;在文明禮儀月中各班還利用主題隊會,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對校內外事件發表評論,使學生在各方面的教育中受到啟發。

2.設立紅領巾文明監督崗

學校在校門口設立紅領巾文明監督崗,由各中隊干部輪流值崗,進行禮儀示范,與入校師生、來賓互致問候,在校園內紅領巾文明監督崗繼續為學校大家服務,對個別學生的亂扔、亂丟等不良行為進行監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三)主題教育活動

1.愛國主義教育

2.慶國慶60周年大慶,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

全鄉開展了迎國慶師生書畫比賽及手抄報比賽,學生們踴躍參加比賽,賽出了水平,賽出了成績。

3.安全法制教育

學校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有關精神,針對學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動。(1)加強安全知識的宣講教育。(2)繼續抓好學生校內、校外的安全工作,落實好各種措施。(3)開展了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如黑板報、專題廣播等,進行安全教育宣傳,專門請到了鄉民警、安監站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講座,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4.明掃墓活動。

清明節期間,教辦組織九校師生前往甘溪鄉祭掃革命烈士墓。通過掃墓活動,讓學生了解烈士事跡,知道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號召他們繼承先烈的遺志,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5.其他活動

學校充分運用“6·1”兒童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各校結合國家的重大節日,紀念日,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結合“3·5”學雷鋒日,號召學生學習雷鋒精神;結合“3·8”婦女節,進行尊老孝親,感恩父母的教育;結合“3·12”“6·5”進行環保教育;結合“5·1”進行勞動教育……

(四)家校共建

學校重視和發展家庭教育。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辦好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提高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水平,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關愛學生。聯合小學與家長建立信息聯系卡,搭建了老師和家長溝通的平臺,從而構建社會、學校、家庭同步的教育網絡。

(五)主題班會

加強以班主任為主體的德育隊伍建設,要求各校每月開展一次高質量的豐富多彩的主題班隊會,同時在學校廣泛樹立和形成“轉化一個后進生比發展一個優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

(六)團、隊組織

篇8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為順應新時期學生發展的特點,努力擺脫以說教為主的德育方式,積極開展校內外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實踐中體驗道德與人格魅力,理解德育內涵,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其做法如下:

1、教辦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全鄉德育工作,各校進一步完善德育領導機構,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2、加強學校師德建設工作。各校始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列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堅持“標本兼治,內外并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

3、加強對學校班主任管理,發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神。班主任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其思想意識和教育理念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工作的成敗。各校通過學習有關教育法規文件,整頓班主任工作作風,在學校班級活動中樹立班主任形象。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年全鄉學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班級管理。為科學有效地加強班級管理,促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文明素質的提高,營造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工作的新局面,學校通過采取班級量化管理,及時了解各班學生的情況,對衛生、紀律、兩操、學習及愛護公物等內容進行細化、量化,每周公布各班的得分情況,頒發流動紅旗,期末學校則根據各班平時表現,評選出優秀班級、優秀學生校內表揚。

(二)禮儀教育。各校根據教辦制作的中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手冊,開展各種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努力提高學生講文明講禮儀的意識,積極促進這一良好習慣的養成。

1.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學校堅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導學生人人懂文明,人人爭做文明學生。開學初,組織學生學習《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等,讓學生明白做文明學生的準則;再利用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校園之聲、紅領巾廣播站有計劃地進行正面教育;還在校園內設立文明、禮儀標語牌:如“請講普通話”、“青青校園草,請你別碰我”、“你上前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等,讓環境感化人;在文明禮儀月中各班還利用主題隊會,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對校內外事件發表評論,使學生在各方面的教育中受到啟發。

2.設立紅領巾文明監督崗

學校在校門口設立紅領巾文明監督崗,由各中隊干部輪流值崗,進行禮儀示范,與入校師生、來賓互致問候,在校園內紅領巾文明監督崗繼續為學校大家服務,對個別學生的亂扔、亂丟等不良行為進行監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三)主題教育活動

1.愛國主義教育

2.慶國慶60周年大慶,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

全鄉開展了迎國慶師生書畫比賽及手抄報比賽,學生們踴躍參加比賽,賽出了水平,賽出了成績。

3.安全法制教育

學校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有關精神,針對學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動。(1)加強安全知識的宣講教育。(2)繼續抓好學生校內、校外的安全工作,落實好各種措施。(3)開展了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如黑板報、專題廣播等,進行安全教育宣傳,專門請到了鄉民警、安監站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講座,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4.明掃墓活動。

清明節期間,教辦組織九校師生前往甘溪鄉祭掃革命烈士墓。通過掃墓活動,讓學生了解烈士事跡,知道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號召他們繼承先烈的遺志,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5.其他活動

學校充分運用“6·1”兒童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各校結合國家的重大節日,紀念日,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結合“3·5”學雷鋒日,號召學生學習雷鋒精神;結合“3·8”婦女節,進行尊老孝親,感恩父母的教育;結合“3·12”“6·5”進行環保教育;結合“5·1”進行勞動教育……

(四)家校共建

學校重視和發展家庭教育。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辦好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提高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水平,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關愛學生。聯合小學與家長建立信息聯系卡,搭建了老師和家長溝通的平臺,從而構建社會、學校、家庭同步的教育網絡。

(五)主題班會

加強以班主任為主體的德育隊伍建設,要求各校每月開展一次高質量的豐富多彩的主題班隊會,同時在學校廣泛樹立和形成“轉化一個后進生比發展一個優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

(六)團、隊組織

推薦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视频图片 | 亚洲一区天堂午夜 | 日本女优天堂网 | 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潮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