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8:38:35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血栓的預防及護理,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下肢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血栓形成大多發生在制動狀態(尤其是骨科大手術后)。國外調查表明,未采取預防措施的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50%,我國上海為30%。臨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顯的癥狀,其臨床表現有4大主證: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患肢皮溫增高。如何預防、減少DVT的發生和危害是骨科護理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齡50.6歲,平均體質量65.8kg;其中髖關節置換術8例,膝關節置換術7例,股骨干骨折切復內固定術11例。2例患者出現明顯DVT癥狀,占7.7%,其他患者均無癥狀。
2 預防性護理
2.1 術前評估做好高危人群宣傳 :高齡、吸煙、肥胖、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者術后易發生DVT[1],要詳細詢問病史并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脂、血糖等。
2.2 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術后用軟枕墊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應盡量避免僅在膝下墊枕,導致屈膝、胭窩血管受壓。為了增加膝蓋的靈活性,術后第3天開始,可在足踝處墊一塊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盞伸直舒展。
2.3 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患肢受壓,以每1~2h翻身1次為宜,臥床期間多做深呼吸、咳嗽動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囑患者注意選擇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纖維素較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蔥、芹菜、海帶、黑木耳、草莓、葡萄等,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釋,改變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另囑患者多飲水,補充大量的液體,可防止血液濃縮,既可防止丟失大量的細胞和血紅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術前準備新鮮血液:由于骨科大手術失血較多,加之補充大量的液體使血液稀釋,因此術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術后輸新鮮血液是改善紅細胞變形性,降低紅細胞聚集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6 指導患者做好功能鍛煉術后盡早主動或被動活動: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膝、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及下肢骨折內固定等骨科大手術患者,因此術 后,尤其是術后24h內應嚴密觀察肢體感覺、運動、溫度、顏色、腫脹程度、靜脈充盈情況等。如肢體遠端有凹陷性水腫,皮膚發緊伴淺靜脈充盈及活動受限,常提示深靜脈血栓,應及時處理。術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關節的屈伸和環繞活動,一般3~5次/d,5~10 rain/次;術后第1天,做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3~5次/d,10~20rain/次。術后第4天起用CPM機鍛煉,5 d為1個療程,視患者情況使用3~5個療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應性降低,在指導時要多關心,使患者能主動有效地配合鍛煉。護士每天記錄時間、效果,防止超負荷鍛煉,不主動者加強督促[3-4]。
2.7 預防性抗凝藥物的應用:我們采用術后低分子肝素鈉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體會
DVT容易發生于刨傷較大、年齡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5]。骨科大手術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統、多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這些患者術前多因膝關節病變,下肢活動明顯減少,術后又因疼痛、麻醉反應等使下肢活動明顯受限,使血流處于滯 緩狀態。此外,圍手術期長時間的被動,手術所致創傷以及骨水泥產熱的損傷都使鄰近血管受到損傷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據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術前要認真觀察和評估,加強教育,術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靜脈血回流,防止深靜脈淤滯引起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定麟.現代骨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 667.
[2] 劉剛,韓一生,趙建寧.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4):237-239.
[3] 殷曉紅.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31.
相關因素:年齡與性別;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心肺腦血管疾病;創傷;腫瘤;制動;妊娠和避孕藥;遺傳因素;肥胖;化學性損傷;機械性損傷。
臨床表現: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患肢皮溫增高。
1.預防
1.1臥床期間定時進行下肢肢體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定時更換,1~2h/次,膝下墊枕,避免過度屈髖,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及咳嗽。
1.2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脈處反復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藥物更要謹慎。
1.3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1.4注意患者雙下肢有無色澤改變、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脹痛感,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
1.5低脂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膩食物,多食纖維素豐富食物,避免因排便困難引起腹壓增高,影響靜脈回流。
1.6各種術后病人應慎用止血藥物,可適當墊高下肢或對小腿進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動收縮或盡早下床活動,以利靜脈血回流;應用下肢彈力繃帶包扎等。長期臥床的病人應鼓勵病人足背伸屈活動,必要時對小腿進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動收縮,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1.7勿使用過緊衣物避免血液瘀滯。
1.8高危病人應適當服用活血化瘀中藥或抗凝藥物。
1.9戒煙由于煙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縮,影響靜脈回流,故應告知病人及時戒煙。
2.護理
2.1心理護理 讓患者了解本病的發生、治療及預后情況;要關心和體貼患者,反復進行開導安慰,并向患者分析情緒不良的危害,讓患者懂得過度緊張、憂郁及躁怒會導致血管痙攣,加重病情等,積極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全身心配合治療。
2.2一般護理 臥床休息。DVT發病1~2周內最不穩定,栓子極易脫落。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并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肢體過多活動及腹壓過高,引起血栓脫落。臥床期間,注意更換,保持皮膚清潔,防止壓瘡發生。
2.3飲食護理 血黏度增高是誘發DVT的重要原因,應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低脂飲食,且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降低血黏度,以有利疾病的恢復。
2.4靜脈輸液的護理 采用患肢局部靜脈滴注藥物,使藥物直接到達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藥物濃度。由于患肢水腫,靜脈顯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們技術操作要熟練、靜脈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損壞血管,并選用靜脈留置穿刺針。
2.5溶栓護理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藥物,所以應密切觀察凝血功能的變化,注意出血傾向,發現牙齦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出血情況時,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調整用藥。急性期血栓較疏松,容易脫落,在溶栓治療時,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發生,高度重視患者出現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難、咳嗽及發紺等癥狀。
2.6患肢護理 抬高患肢30°,使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水腫,緩解疼痛。下肢廣泛水腫者,注意保護患肢,避免碰撞、擠壓及熱敷,以免皮膚損傷感染,加重病情。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肢周徑、顏色及溫度的變化:患肢周徑不斷增加,顏色加深,說明靜脈回流受阻,病情加重;患肢皮溫升高說明出現感染,應及時協助醫生處理。
2.7恢復期護理 在患肢水腫明顯減輕后,應下床適當活動,增強肌肉收縮,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顒討驖u進,不可過度,避免久站,應在活動時穿醫用彈力襪,有利于增強靜脈血液回流,減輕癥狀,在休息時也應抬高患肢。
3.健康宣教
3.1保暖: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過熱,冬季保持室內一定溫度,以免在缺血狀態下增加耗氧量。
3.2飲食:宜清淡減少食鹽攝入,多食新鮮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給予清淡高纖維、高熱量飲食。
3.3活動:堅持適量活動,不可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站久坐,以防復發。
【關鍵詞】PICC置管術;血栓形成;預防;護理
1臨床資料
本組12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52.7歲。其中乳腺癌7例、胃癌3例、直腸癌2例。PICC導管留置時間31-157天。合并疾病為:高血壓病2例,糖尿病2例、隱匿性上腔靜脈血栓1例。
2結果
12例患者血栓發生在置管管后14-157天,平均94天。其中有9例表現為明顯置管側上肢腫脹、疼痛、皮溫增高,皮膚顏色發紺,3例表現為患肢輕微腫脹及肌肉酸脹,疼痛。精確診,鎖骨下靜脈5例,肘靜脈4例,腋靜脈3例。12例患者在拔出導管及溶栓和抗凝治療2-7天后癥狀逐漸緩解。3原因分析
3.1患者因素腫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使機體屬于易栓狀態。[1]腫瘤細胞可直接活化凝血系統,促進血栓形成,或通過與機體細胞相互作用而產生或表達促凝血因子,腫瘤細胞也可直接侵犯血管或通過分泌血管穿透性因子而損傷內皮細胞。
3.2導管因素PICC導管的機械性刺激、不規范操作可使血管內皮損傷,另外留置的導管作為體內異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常引起局部血管炎性反應,也有利于血栓形成,易形成深靜脈血栓。導管植入后,體表被血漿、組織蛋白包裹;纖維蛋白在導管內面沉積;細菌附著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機體吞噬,因此形成血栓。[2]
3.3化療藥物作用如順鉑、環磷酰胺、長春新堿等,均可以引起血管纖維化和血管內皮的損傷,促使癌癥患者并發血栓性疾病。亦有研究報道,輸注血制品、高滲性溶液等都可增加PICC相關靜脈血栓的風險。
3.4護理人員因素導管維護方法錯誤:高滲靜脈內營養液或抽取血標本后,未及時用足量生理鹽水封管;兩次化療中間休息時期未執行每周維護管道1次,均易致導管阻塞。4護理
4.1血栓形成的預防
4.1.1適度活動指導患者置管側肢體適度活動,避免置管側肢體做提重、過度外展、上舉、旋轉及屈肘運動,導致導管隨肢體運動增加對血管內壁的機械刺激??蛇M行手及手腕部的運動(握拳、旋腕、手指運動)及抬臂運動,以促進穿刺側上肢的血液循環。長期臥床、偏癱患者應做被動運動。在輸液及睡眠時避免壓迫置管側肢體,致血液流動緩慢。
4.1.2炎癥預防
4.1.2.1操作前,導管選擇,根據患者置管目的及血管情況選擇合適型號的導管。盡量選擇較細管腔而又不影響治療的導管。
4.1.2.2操作中,嚴格無菌操作,盡量一次置管成功,減少穿刺次數,動作輕柔,減少對血管粘膜的刺激。牢固固定,并適當按壓30min。當天不宜大幅度活動,可以局部按壓后再活動。
4.1.2.3置管后第二天常規換藥一次,因穿刺處出血導致刺激局部組織,預防局部炎癥發生。以后改成常規換藥,如有滲出及時換藥。
4.1.2.4也可于穿刺點上方貼10×10增強型透明貼對預防靜脈炎效果更佳。[3]
4.1.3患肢觀察指導患者在置管側肢體出現不適感覺時應及時報告,以便早期發現血栓。有以下癥狀之一應及時行血管B超檢查是否有血栓形成。
4.1.3.1觀察沿靜脈走向有無紅腫、疼痛等類似靜脈炎的癥狀。
4.1.3.2仔細觀察置管側上肢肢體有無腫脹、疼痛、皮溫增高及皮膚顏色變化,及時發現靜脈血栓的癥狀。
4.1.3.3注意靜脈血栓的隱匿癥狀,如患者主觀感覺置管側肢體、腋窩、肩臂部酸脹疼痛時,應給予高度重視。
4.1.3.4在出現以上三條癥狀,經B超排除血栓,對癥處理三天后無效,再次復查B超,是否有血栓形成。
4.1.4動態檢測血常規變化,如置管期間出現血小板升高,應立即通知醫生,遵醫囑行相應抗凝處理并監測置管側上肢血管內有無靜脈內膜粗糙、血流緩慢及血栓形成。
4.2血栓形成后的護理如果疑似血栓形成,應立即進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后,與血管外科聯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可利用PICC管將溶栓藥物直接作用于栓子處,邊溶栓邊拔管,溶栓期間要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
4.2.1心理護理護士應主動與患者交流,減輕其緊張恐懼心理,并講解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過程及溶栓治療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項,使患者對治療心中有數,保持良好的心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4.2.2患肢的護理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進血液回流,每日測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圍,觀察對比患肢消腫情況,并觀察患肢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及橈動脈搏動,做好記錄及時判斷效果。
4.2.3嚴禁冷熱敷由于熱敷促進組織代謝,同時增加動脈血流,引起腫脹加重。增加氧耗量,對患者無益,冷敷會引起血管收縮,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側肢循環(淺靜脈血栓者請示血管外科遵醫囑給予栓塞淺靜脈涂抹喜療妥霜約0.2cm,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鐘,以促進喜療妥霜的透皮吸收。此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局部疼痛腫脹的癥狀。)
4.2.4避免患肢輸液和靜脈注射(淺靜脈血栓PICC導管保留者,可請示醫生可否在PICC導管處輸液)。
4.2.5注意出血傾向,監測患者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
4.2.6預防肺栓塞的形成血栓形成后1-2周內最不穩定,栓子極易脫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發生。脫落的栓子可隨靜脈回流入心臟而進入肺動脈,導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對血栓形成病人除了積極抗凝、溶栓等綜合治療外,急性期病人應臥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靜脈壓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脫落。護士應嚴密觀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現劇烈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發紺,甚至休克,應考慮肺栓塞發生。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5討論
PICC方法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時間長、并發癥少等優點而得到在臨床日益廣泛的應用,并取得顯著效果。腫瘤患者在應用PICC置管化療時,由于腫瘤患者血液高凝狀態,加之化療藥物和PICC直觀的影響,靜脈血栓發生率較高。置管及維護等各環節和過程中,護理上稍有不足就會造成PICC堵管而增加病人的痛苦。所以通過本文,目的是為了減少PICC堵管的發生率以及血栓形成后要處理及時、護理得當的重要性,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程燕,蔡欣.惡性腫瘤與血栓[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4):376-379.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護理;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輕者可引起患肢腫脹、疼痛等,重者可并發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導致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患者長期臥床、術中、術后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使靜脈血流滯緩,以及燒傷創傷及手術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狀態均容易引起DVT的發生。本文主要介紹了DVT護理方面的一些進展及預防措施。
1 DVT的護理
1.1 一般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臟水平20-30CM同時膝關節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動,嚴禁冷熱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內輕體力活動。對于急性下肢DVT者,過去認為需要絕對臥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而并發PE[2]。而近期相關研究認為早期下床活動并未增高PE發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腫脹和疼痛程度明顯減輕,且多普勒造影顯示臥床休息者靜脈血栓明顯增大。對于急性下肢DVT是否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的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脈搏、皮膚溫度及色澤的變化,注意有無股青腫及股白腫的發生,以及有無胸痛、咯血、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或一過性升高等異常情況,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每日測量并記錄雙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徑,并相比較,了解溶栓治療的效果。若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應高度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出現上述癥狀,立即使患者平臥、囑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動,即予吸氧及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1.2 藥物治療的觀察護理:在抗凝溶栓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穿刺點、鼻腔、牙跟、皮膚等
有無出血,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有無意識模糊、偏癱失語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機制,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匯報及處理。
1.3 出血的護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見的并發癥,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平均為8.3%,其中顱內血腫和硬膜下血腫是最嚴重的出血并發癥,發生率不超過1 %,平均為0. 9%[3]。護理上應加強病房巡視,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和滴速。各項護理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機械性損傷。齒釀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壓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鹽酸腎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對于穿刺點出血,于穿刺點上方約1 cm處壓迫止血,滲血量較大時,于壓迫止血后再在穿刺點處加1-2塊2cm X 2cm的明膠海綿加壓包扎,并加用沙袋壓迫[4]。
1.4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仍處于恢復期,患肢可穿具有壓力治療作用專用彈力襪,進行輔助治療,以改善靜脈內淤血癥狀,并減輕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腫。有抽煙嗜好的患者應當戒煙,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影響血液循環。出院后仍應當低脂飲食,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鼓勵患者加強日常鍛煉,避免長時間站立,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防止已經再通的下肢深靜脈再次發生阻塞。
1.5 DVT的預防:對高危病人采取的預防措施及護理可以減少DVT的發生,降低死亡率.(1)臥床期間要定時更換,每1-2h/次,定時進行下肢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如膝、踩及趾關節的伸屈活動,護士要進行指導、監督并檢查病人的活動情況[5]。(2)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如有及時通知醫生。CS)合理的飲食、戒煙及保持大便通暢.(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狀態)可適當服用活血化癖中藥或抗凝藥物。(5)勿使用過緊衣物,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2 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較常見的并發癥,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將嚴重影響到病人的健康及預后,有時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我們通過加強對高危病人的觀察、護理及傳達相關知識可預防 DVT的發生。因此護理上我們要積極預防,杜絕發生,如果發生則要予認真、細致的護理,使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黃紅建.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fJ].護理學雜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紅,劉麗森,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3.
[3] Vedlanthan S,ThonPE,CaidellaJE,et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Vasc Interv Radio ,2006,17(3):435-447.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血栓;預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081-01
由于長期臥床、大手術、骨折、老年人、靜脈回流受阻等原因易致下肢深靜脈血栓(VP,血液瘀滯、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吸煙、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引起VP的病因,研究發現未采取任何預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可高達58%[1]。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30例股骨頸骨折手術病人作為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齡在46-72歲,平均年齡61歲。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檢查,24例行髖關節置換術,6例行開放復位內固定術。術后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及各項護理,本組未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全部治愈出院。
2預防措施及護理
2.1與休息將患者置于外展中立位,下肢抬高,促進靜脈回流。衣著寬松,注意保暖,寒冷季節室溫宜在25℃[2]。
2.2飲食進清淡少鹽,富含維生素,選擇高纖維素、高蛋白、低膽固醇、低糖食物,多飲水,每日飲水量2500ml,忌辛辣油膩食物,保持大便通暢,禁煙酒,因煙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縮,血流緩慢[3]。
2.3功能鍛煉術前牽引期間,指導患者平臥,抬高患肢,每天4-6次,每次30-40組,做遠端關節(踝屈伸,股四頭肌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并用雙肘關節及健肢屈膝挺腰撐床做抬臀運動;同時病人家屬應每日給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點是按摩下肢肌肉組織,按摩時應從下至上循序進行,每次重復按摩時都應從小腿遠端開始,這樣能加速下肢靜脈回流,加速血液流動;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者開始功能鍛煉。通過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可以減少靜脈栓塞75%-77%[4]。
2.4心理護理患者因疼痛及功能障礙、擔心愈后、角色轉變、治療時間長等原因可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我們應多關心病人,耐心講解,介紹康復病例,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5病情觀察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神智、生命體征及足動脈搏動、趾端皮膚顏色等下肢末梢血運情況。
3治療
3.1物理治療術后第二天開始使用氣壓循環促進靜脈回流。彈力襪借助專業的壓力梯度設計,由腳踝處逐漸向上遞減,通過收縮小腿肌肉對血管腔的加壓,促進靜脈回流,防止下肢瘀血,在臨床應用于預防VP的發生和發展效果顯著[5]。
3.2藥物治療術后8小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2500-5000U每天一次,連用七天,也可口服拜瑞妥,連續35天。
4小結
經臨床研究證明術后早期活動鍛煉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僅為1.49%[6],因此我們應加強病情觀察,實施功能鍛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從而預防VP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趙.創傷骨科靜脈血栓栓塞防治[J].中國現代臨床醫學,2007,6(8:41-44.
[2]陳曉濱,楊偉國.70歲以上老年人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08,6(32:115-116.
[3]馬金玉.神經外科術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護理版,2009,5(1:53-54.
[4]章左燕,陳海燕。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的原因及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07,7(5:64-65.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及護理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靜脈不正常地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產科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之一。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可導致下肢功能障礙,栓子脫落可造成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剖宮產術后患者進行積極預防尤為重要,近幾年來,已引起婦產科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剖宮產術后并發下肢靜脈血栓患者5例。發病時間在術后3~10 d,年齡32~39歲。術前合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例,糖尿病1例,無并發癥2例。其首發癥狀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腫脹、疼痛、行走受限、患肢皮溫升高、低熱,除臨床癥狀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確診。
1.2 方法: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主要為溶栓療法及抗凝療法。
1.3 結果:5例患者在治療10~20 d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復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下肢靜脈再通。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患者因出現并發癥而心理壓力大,擔心不能及時治愈或影響生活質量。護士應耐心的開導患者,讓患者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及治療過程,介紹成功病例,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2.2 緩解疼痛:嚴格臥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 cm并制動,可促進靜脈回流和降低靜脈壓,減輕疼痛與水腫。避免腘窩處墊枕,使髂內靜脈呈松弛狀態,有利于靜脈回流。疼痛劇烈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有效的止痛措施,如口服鎮痛藥?;贾E?切忌按摩和熱敷,以防栓子脫落。注意觀察患肢皮膚色澤、溫度及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每天測量比較,并記錄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徑。
2.3 抗凝及溶栓時的護理:抗凝及溶栓期間,盡量減少靜脈穿刺次數,選用靜脈留置針,止血帶不宜扎的過緊。尿激酶現配現用,持續用7~10 d,采用患肢遠端淺靜脈用藥,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以利于靜脈回流。
2.4 加強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滿足患者的生活需要,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飲食,多飲水,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5 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鼻腔、牙齦有無異常出血,有無血尿、黑便及皮膚淤血、淤斑。及時復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及凝血酶原時間。預防栓塞,急性期臥床10~14 d,床上活動幅度不宜過大,禁止按摩患肢。觀察患者有無胸痛、呼吸困難等異常情況,提示肺栓塞,立即囑患者平臥,同時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并報告醫生,配合搶救。
2.6 恢復期:鼓勵患者下床活動,2周后可穿尺寸合適的彈力襪,保證下肢的血液循環。
3 預防
加強孕期宣教,做好孕產婦高危因素的評估工作,對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齡大于35歲、經產婦、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嚴重的經脈曲張、血凝異常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
術中選用靜脈留置針,減少穿刺次數,避免從下肢、特別是左下肢輸入高滲液體。術后保持合適的溫濕度,術后6 h內為患者活動足關節,按摩、擠壓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雙下肢交替做足背屈曲和踝部左右活動。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導患者做足背屈曲和下肢屈曲運動,抬高床尾有利于靜脈回流。2 h翻身一次,保持尿管通暢,拔除尿管后及時排尿,防止尿潴留。術后24 h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
嚴密觀察患者下肢皮膚顏色、溫度,有無腫脹、疼痛,詢問患者自覺癥狀,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合理飲食,給予低脂,富含維生素的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保證足夠的水分攝入,保持大便通暢。
4 討論
剖宮產術后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原因是綜合性的。妊娠期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妊娠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和盆腔靜脈。手術刺激、組織損傷致血液中促凝血物質增多。術中、術后大量應用止血藥,改變血凝狀態。術前禁食,產程中產婦大量出汗,術后出血,液體相對不足,引起脫水,血液濃縮。術后患者臥床,下肢活動少,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下肢受涼,引起靜脈收縮,增加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血凝異常者風險大[1-3]。因此,對剖宮產患者進行積極的評估和采取預防措施,可有效的預防和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
5 參考文獻
[1] 陳秀麗.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0):39.
【關鍵詞】骨科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術后較常見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加。我科2008~2009年對38例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給予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6~85歲;其中股骨頭壞死17例,股骨頸骨折21例。DVT的診斷:局部疼痛不適,腓腸肌、大腿肌肉壓痛。嚴重患者患肢腫脹,皮膚發亮,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診斷明確后即讓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絕對制動(防止深靜脈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同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靜脈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雙嘧達莫等,3~4周后逐漸加強功能鍛煉[1]。
2 結果
本組38例患者經綜合治療后患肢腫脹逐漸消退,患肢功能恢復良好。未出現肺栓塞、下肢軟組織壞死、腦栓塞等并發癥。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發生的原因、常見癥狀,告知患者如有不適,及時告訴醫護人員;戒煙,給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維生素、避免高膽固醇飲食,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向患者講解臥床期間活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正確方法;向患者講解術前注意事項、鍛煉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1]。
3.2 心理護理 患者因疼痛較重、患肢腫脹而擔心預后,且長期臥床,接觸的人少,講話的機會少,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談,態度誠懇,運用科學理論講解疾病有關知識,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滿足患者的需要。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穩、準、輕、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賴,帶給患者心理安慰。
3.3 術后護理 避免患側臥位,防止患肢靜脈受壓,給予被動活動踝關節及肌肉擠壓運動,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及股四頭肌舒縮活動,護士應耐心向患者解釋活動的目的,深靜脈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傷口引流管通暢,防止扭曲、打折,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以免血塊堵塞[2]。防止髖部出血、腫脹,減少局部壓迫。
3.4 溶栓治療的護理 配合醫生做好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觀察術區刀口有無出血及滲血,引流液的色、質、量,如果短時間引流液為鮮紅色,且速度快,則提示術區有出血可能;觀察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防止應激性潰瘍;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反應、有無嘔吐,防止顱內出血;觀察呼吸情況,防止肺栓塞的發生。
3.5 DVT的觀察 DVT的臨床表現為下肢持續腫脹、疼痛、皮溫升高、皮膚顏色紫紺,腓腸肌壓痛;繼發肺栓塞時可出現突發胸悶、呼吸困難、口唇紫紺等[3]。嚴密觀察患肢的腫脹程度、溫度、膚色、動脈搏動及患者的感覺,如發現血栓形成跡象應及時報告醫生。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多聽聽患者的主訴,當發生DVT后,將患肢制動并平放于床上,囑患者勿按摩、加熱,不能隨意搬動患肢,以防栓子脫落,導致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
3.6 DVT的護理 一旦發生DVT,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抗凝、溶栓等治療,嚴格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暫?;贾δ苠憻?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因活動過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靜脈壓增高使栓子脫落并發肺栓塞;鼓勵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自發性出血。如突發胸悶、劇烈胸痛、青紫、心跳過速,兩肺有哮喘音,動脈血氣分析示低氧血癥,則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現肺栓塞應立即給氧,氣管插管或切開,大劑量抗凝、溶栓治療[4]。
3.7 功能鍛煉 術后當天即可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被動活動,同時指導深呼吸、上肢外展、擴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強體力;術后第2天,從疼痛感覺最小的患肢股四頭肌開始鍛煉,作等長收縮,3次/d,每次20 min;術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練習,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靜脈回流,防止股四頭肌萎縮,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持續2周;術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練習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總之,護理人員應熟悉DVT的發生機制、高危因素及臨床表現,通過對高?;颊叩男g前評估,術后密切觀察,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降低骨科術后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84-372.
[2] 羅瓊.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醫學文選,2005,24(5):805-806.
[3] 賀愛蘭.實用??谱o士叢書,骨科分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7.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預防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322.7+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03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國內最新研究報道,人工關節置換術后DVT的發生率可高達47%[1]。因此,對圍手術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適當的預防性治療顯得非常重要。我院自2008年6月-2010年5月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開展了DVT的預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6月-2010年5月共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98例,術后并發DVT1例,男性,67歲,有糖尿病史,在術后第6天出現患肢腫脹、疼痛及腓腸肌壓痛,經B超檢查確診為DVT,給予抬高患肢并制動,抗凝溶栓治療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隨訪8個月,未見后遺癥。
2 預防及護理
2.1 明確原因,加強預防 導致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內膜損傷和高凝狀態。本例患者屬高齡,合并多器官的生理性退變或器質性病變,且有糖尿病史,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時術前因髖關節的病損,下肢活動減少;術后切口疼痛,麻醉反應等使下肢活動明顯減少,以上因素均使下肢血液處于相對滯緩狀態。此外,人工關節置換術中長時間的被動,過度旋轉和牽拉患肢及骨水泥聚合產熱的損傷,都使鄰近血管受到間接損傷的概率增加。針對上述發病原因,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
2.1.1 術前評估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腫、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的患者術后易發生DVT[2]。護士應詳細詢問病史并行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測定。對高危人群,術前DVT的預防措施有:1)講解術后易發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的重視,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2)引導吸煙者戒煙,飲食上多食清淡易消化的新鮮蔬菜、水果等粗纖維膳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高脂飲食;3)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方法,如用力行踝關節背伸跖屈收縮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及收縮股四頭肌,伸屈髖膝,被動按摩等;4)不要穿腹帶等束身衣褲,以防止血流不暢,宜穿彈力襪,避免血管擴張;5)多飲水、少飲酒,以稀釋血液。
2.1.2 保持引流通暢 減少局部壓迫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于術后24-48h拔除。若引流不暢易致局部血腫,不僅增加了感染機會,也使血腫周圍血管受壓,血流緩慢。引起引流不暢的原因主要有:連接引流的延長管過長或扭曲;引流管受肢體壓迫或折疊;血塊堵塞;引流袋過滿致負壓吸引效果降低;負壓引流袋漏氣失去吸引作用;翻身時引流管滑脫等。因此,必須定時擠壓引流管,觀察引流情況,保持通暢有效。引流量少而患者訴疼痛時,考慮引流不暢,須及時查找原因。引流液過多時,應及時更換引流袋以保證引流效果。負壓引流袋應低于傷口位置。
2.1.3 早期積極活動 促進靜脈回流腿部肌肉存在許多靜脈竇,這些靜脈內的血液幾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臥時這種情況更為突出,易發生DVT。術后抬高患肢,定時更換,早期進行患肢肌肉收縮,有利于靜脈回流。方法包括主動關節活動、被動肌肉按摩、關節伸屈以及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使用彈力繃帶及翻身等,護士應針對不同個體制定活動計劃,指導并督促實施。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活動計劃為:1)術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動行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10次/h,并輔以下肢肌肉被動按摩;2)每2-4小時協助翻身一次,翻身時避免患肢內收、外旋;3)術后2d-2周主動行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收縮活動100次/h。根據病情,可抬高床頭2-3次/h,每次不超過30min以防髖關節疲勞。同時行髖關節伸屈活動,逐漸由被動活動到主動活動,活動時避免屈髖大于90°。
2.1.4 經絡點穴 經絡點穴是以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為依據,雙手在患者體表經絡穴位上運用一定的手法,通過調整機體內氣血的運行,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促使發生障礙的肢體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從而維持臟腑器官的正常生理作用,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的手法有:爪切法、點打法、循按法、推法、拿捏法等。常用的穴位有: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豐隆、解溪、三陰交、血海、陰陵、陽陵、太白等。
2.2 下肢血液回流的觀察 治療DVT的關鍵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的高危期是術后24h[3]。小腿DVT的癥狀和體征往往不明顯,肢體的腫脹程度、膚色、感覺、淺靜脈充盈情況可反映下肢靜脈回流情況,術后須嚴密觀察。術后傷口周圍輕度腫脹是正?,F象,如出現肢體遠端向近心端發展的凹陷性水腫并伴有淺靜脈充盈、皮膚青紫及潮紅等為靜脈淤滯所致。本例患者術后出現患肢腫脹、疼痛及腓腸肌壓痛,經B超檢查確診為DVT。因此,術后應認真觀察,對比觀察下肢膚色、溫度、腫脹程度和感覺,必要時測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如有異常及時匯報。
2.3 預防性抗凝治療的護理 我院采用術后給予低分子肝素鈣0.4ml皮下注射,1-2次/d,持續7d的方法預防術后DVT。低分子肝素鈣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時很少影響凝血功能[4]。因髖關節置換術損傷大,術后一般用抗凝劑而不用止血劑,故術后24小時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傷口引流情況,按醫囑進行血常規及凝血酶原時間測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發生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本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除有糖尿病史外,因怕疼痛而拒絕主動活動,因此,必須加強對高?;颊叩男g前評估、術后觀察及護理,才能幫助醫生有效地降低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5.
[2] 段志泉,張強.實用血管外科[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46-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