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5:52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幼師個人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一、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
一個國家的經濟健康發展除了有快速健康的經濟增長還應有合理的貧富差距。貧富差距所導致的兩極化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社會進步帶來諸多負面因素。2010年統計局公布的基尼系數為0.61,2012年的基尼系數為0.474。相比較日本和韓國的0.26,美國的0.4,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接近0.5,并且以每年0.01的速度增長。我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
根據2006年—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相關網站資料整理可以了解,2008年到2012年五年間,我國城鎮和農村的人均收入比值一致保持在3.1倍以上。在1995年國際勞工標準處理有關勞工問題的聯合國專門機構的統計的城鄉收入比值中超過2的三個國家中就有中國。然而,2007年這個比值已經到了3.33。經濟條件相同會增大農村居民生活壓力。
2.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縱觀2008到2012年的數據,東部和中部城鎮居民的可以支配收入比值在1.46左右,東部和西部的城鎮可支配收入在1.47上下波動;東部與中部農村可支配收入比值在1.48左右,東部與西部的農村可支配收入比值偏高在1.85左右;2012年中部,西部地區的城鎮居民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分別是東部地區的69%,67%,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分別是東部地區的63%,51.4%;從對比數據可以看出中部西部與東部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差距,并且區域間的差距沒有下降的趨勢。
二、個人所得稅的現狀
個人能所得稅作為我國主要的財政收入,通過無償支出功能起到調節和安全控制的作用,調節貧富不均和緩解收入差距。我國現行的征稅模式是分類征收制,分類征收制是將納稅人不同來源,性質所得項目分別規定不同的征收率。但是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現行的繳納模式,無法全面衡量納稅者的綜合納稅能力,同國外相對比,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納稅模式還比較欠缺人性化,不能較好的而實現公平稅負,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因此也非常的而有限,而且還容易造成稅收的流失。不能起到調節貧富差距,沒能當好調節器與安全閥。根據統計數據可以知道,稅收實際征收額是征收流失額的1/5到1/2,進一步的拉大了貧富差距。面對對貧富分配不均的社會現狀,個人所得稅作為我國的主體稅種也需要進行改革更好的起到調節器與安全閥的作用。
三、優化個人所得稅以縮小貧富差距的研究
(一)針對起征點應該詳細的分別征訂
從2011年9月1日起,起征點調整后由原來的2000調整到3500,盡管起征點調整了,但是貧富差距的問題沒能得到緩和。不同地區的起征點一致提高反而會擴大居民人居收入的差距。相關數據分析,2014年的數據得知北京、上海、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了4萬,但是甘肅,西藏,新疆,青海這些城市還未達到平均值。因此應該適當的根據不同的地區設置不同的納稅起征點,具體的根據不同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定該地區的起征點。對于上海,北京,廣東,福建等這些東部高收入城市來試試,應該適當的調低他們的個稅征稅的起征點;相對于甘肅、新疆、西藏,湖北,河南,湖南等中部與西部收入偏低的城市來說應該根據自身的經濟收入情況適當的調高個稅起征點,提高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緩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對縮小區域間的貧富差距起到可觀的效果。
城鎮與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較大,為減少農村人民的負擔,縮減農村與城鎮間的貧富差距,應調節城鎮與農村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不同地區的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起征點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各有不同,根據表一來看農村的純收入明顯低于城鎮的個人可支配收入,起征點相同并不能夠縮減農村與城鎮居民的貧富差距。因此我認為針對農村和城鎮的個人所得稅征稅的起征點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不同的地方在各地區起征點不同的前提下,農村的起征點應該低于城鎮的個稅起征點。
(二)針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模式的有關建議
分類所得稅制模式在在征收管理方面十分的簡便,但是隨著人們的收入逐步的提高,人民收入趨于多樣化的發展,分類征收模式難以體現納說人的真實納稅能力,完全涵蓋納稅范圍,充分的發揮調節分配的作用,縮減貧富差距;地區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居民納稅的能力有所差異,目前的扣費標準沒有體現差異,全國統一的扣費標準缺乏科學性易導致稅收的流失。因此應該有范圍的有控制的擴大個人所得稅的界限,靈活的規劃費用扣除,杜絕流失。應合理科學的確定扣除項目和扣除額度,維持居民正常住行的費用應該據實扣除,一個家庭撫養未成年人成年以前的教育費應根據相關比例扣除;對于用于基本醫療的應確定扣除額度,針對不同地區的扣除額度應該有所不同。
論文摘要:世紀之交的
海德格爾說過:“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牧人。”應該說,劉慶邦是把對 自然 生態被嚴重破壞的罪過歸之于宋長玉等人竭澤而漁式的毀滅性開發,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無情的。 經濟 的 發展 不能成為破壞環境的借口,這應該成為人類的共識。 現代 科學 技術和工具理性的高度發達,必然導致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科技理性和科技神話在創造大量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破壞了人類賴以存活的自然環境。人類必須在與自然危機四伏的關系中,重新思考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 規律 。”掌握了自然規律的人類,一定要更加自覺地按照自然規律文明地對待自然。因此,恩格斯同時也警告:“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美索布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競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當前,隨著生態問題的凸顯,生態倫理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生態倫理通常是指人類在進行與自然生態有關的活動中所形成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原則。人類的自然生態活動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中又蘊藏著人與人的關系,表達出特定的倫理價值理念與價值關系。人類作為自然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自然生態構成了人類自身存在的客觀條件。因此,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給予道德關懷,從根本上說也是對人類自身的道德關懷。人類自然生態活動中一切涉及倫理性的方面構成了生態倫理的現實內容:合理指導自然生態活動,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對影響自然生態與生態平衡的重大活動進行科學決策以及人們保護自然生態與物種多樣性的道德品質與道德責任等。生態倫理的核心是:為了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保護自然資源,實現生態平衡。
對自然生態的憂思,使劉慶邦的《紅煤》在展開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的同時能夠放眼具體環境和人的互動關系。人與自然的視角也使這部小說獲得了一種大氣,一種憂患意識。
三、拯救大地:以“樹”為旗與“發展”批判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于堅寫過、一首短詩:《陽光下的棕櫚樹》,詩中寫棕櫚的葉子——“那些綠色的手指”——“在撫摩大理石一樣光滑的陽光”,“像朝圣者那樣環繞它,靠近它”;緊接著,詩在“我”和棕櫚、和陽光之間建立起密切的精神聯系,并以此結束全詩:“修長的手指希臘式的手指/撫摩我/使我的靈魂像陽光一樣上升。”在當今這個鋼筋混凝土時代里,無論到哪個城市,都是鱗次櫛比的高樓蛛網一般密集的大中小城市之問的高速公路和橫空出世的開發區。樓房對大地的覆蓋速度遠遠大于森林和草坪。順城說,在他的詩中,城市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油汕的牧場和草原。 工業 化不是現代化進程中唯一的選擇,速度和緊迫能取代詩意悠閑.電視目取代了人仰望星空,數字化和 網絡 也同樣無法取代人類對藍天碧水和雁陣鶴群的凝望,依靠電腦合成技術拍攝的華南虎照片,更不能讓人傾聽猛虎嘯谷的赫赫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