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09:2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博士碩士論文,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撰寫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的方法
第一, 了解自己研究對象的一般性問題以及直接跟自己的研究主題相關的原始文獻資
料。(注意:原始資料和參考資料完全不同)
第二, 查找文獻資料:確定文獻的出版日期、版本、年代、頁碼和作者信息等收集全
面。
第三, 撰寫研究計劃。注意根據資料提出研究問題,并試圖根據這些材料來對所提出
的問題進行回答。
第四, 材料分析:對材料背景進行分析。比如:你所研究的原始神學材料是在什么情
況下寫出來的?寫作的過程和程序怎樣?作者當時的思想世界是怎樣的?這些
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會深刻地影響你對材料的分析和理解。
第五, 深入研究原始材料:仔細閱讀原始材料,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對其進行分
析。
第六, 原始材料的分析:這里要注意“系統和內在”的分析方法,注意主觀跟客觀的
區別。分析中要注意材料內容的四個層次性。其一是單獨概念的分析:分析某
個概念在原始文獻材料中出現的頻率,重要性和地位。分析這個概念及其配對
的概念和它們之間的核心關系(如信仰論、信仰和信任、相信的關系),古典神學和哲學的概念及其在文獻材料中的使用,以及在意義上互相接近的概念,注
意,如果該概念的使用不同于普通的情形,應該把這種特殊性分析出來。其二,
單獨論斷的分析:文獻材料中的論斷是什么?這個診斷是清楚的還是含糊的?
這個論斷是作者本人的觀點,還是他對其他人觀點的描述?這個論斷是一個強
烈還是柔弱的觀點?這個觀點是作者生活的環境里是正常的觀點嗎?這個觀點
怎樣跟古典哲學和神學的解決途徑結合在一起?這個論斷的表述中包括根據嗎?如果有根據,那是什么樣的根據?其三,是論證的分析:原始文獻材料中包含
了什么樣的論證?這些論證是如何以論據的材料來證明論題的?作者是從哪里
找到自己的論據的?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論證有系統性嗎?這些論證
有正確的起點和理論前提嗎?論證的因果關系符合邏輯嗎?不同的論證之間有
矛盾或沖突嗎?其四,先見(即出發點、背景假設和理論前提)的分析:作者
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什么樣的哲學和神學傳統(本體論、認識論、解釋學或語
言哲學)之上的?這個整體結構能怎樣幫助人們對術語和論證進行理解?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連貫的哲學傳統之上,(若研究者能指
出這一點并且加以證明,這本身也就是系統神學分析的成果了)。一般情況之下,基本理論的前提和假設起點可以從材料的字里行間表現出來(即可以從論證和
語境中分析出來)
第七, 大綱提要
第八, 撰寫初稿:先為每一章勾畫輪廓大綱,清楚注明如何在每個小節按照邏輯進行
論述,以達到每章能夠涵蓋所需要的部分。注意章節轉換時的銜接問題,在轉
換時應該有內在的邏輯性和外在的銜接橋鏈的形式。必須要確定的是,你的分
析是真正建立在原始材料之上的。在每章每節進行轉換之前,要進行小結。
第九, 從事研究和寫作。特別注意你的論證、主題的邏輯性分析、層層遞進分析論述
和自然的表述風格。需要注意的是,系統神學界公認的和普遍接受的觀點不要
你再次進行論證。注意,你不能簡單地以你自己的主觀觀點來批駁或支持你所
研究的學者的觀點,你必須通過概念、論斷、論證或前提的分析解剖提出證據
來,向讀者證明你所研究的學者的學說是如何可信或如何站不住腳的。論述要
力求明確和簡潔。
4006006988
一.選題原則
1.從本學科出發,應著重選對國民經濟具有一定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的課題。
2.課題具有先進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見解,特別是博士生必須有創新性的成果。
3.課題份量和難易程度要恰當,博士生能在二年內作出結果,碩士生能在一年內作出結果,特別是對實驗條件等要有恰當的估計。
4.要結合導師的科研任務進行選題。
5.要根據研究方向及自己的基礎和特點,在查閱文獻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論文題目或選題范圍,并與導師共同確定。
二.基本要求
1.查閱文獻資料博士生一般不應少于50篇,碩士生一般不應少于30篇。
2.博士生的開題報告在第三學期開學初進行,碩士生的開題報告在第四學期開學 初進行。
3.書寫格式:
(1) 論文題目(或選題范圍)
(2) 國內外在這一領域已進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問題
(3) 課題的實用價值或理論意義以及可能達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術路線
(5) 研究過程中預計可能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和措施
(6) 所閱讀的文獻、資料(另附清單)
(7) 論文工作安排
一.選題原則
1.從本學科出發,應著重選對國民經濟具有一定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的課題。
2.課題具有先進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見解,特別是博士生必須有創新性的成果。
3.課題份量和難易程度要恰當,博士生能在二年內作出結果,碩士生能在一年內作出結果,特別是對實驗條件等要有恰當的估計。
4.要結合導師的科研任務進行選題。
5.要根據研究方向及自己的基礎和特點,在查閱文獻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論文題目或選題范圍,并與導師共同確定。
二.基本要求
1.查閱文獻資料博士生一般不應少于50篇,碩士生一般不應少于30篇。
2.博士生的開題報告在第三學期開學初進行,碩士生的開題報告在第四學期開學 初進行。
3.書寫格式:
(1) 論文題目(或選題范圍)
(2) 國內外在這一領域已進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問題
(3) 課題的實用價值或理論意義以及可能達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術路線
(5) 研究過程中預計可能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和措施
(6) 所閱讀的文獻、資料(另附清單)
(7) 論文工作安排
在職博士申請人必須已獲得碩士學位,并在獲得碩士學位后工作五年以上。申請人應在教學、科研、專門技術領域做出突出成績,在申請學位的學科領域獨立發表過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或出版過高水平的專著,其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以上獎勵。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申請在職博士人員本身就已經較為成功,由于目前高校對博士的學術要求相對嚴格,據在職研究生網相關老師表示在職博士由于要兼顧工作,根本無心從事研究,導致了大量學生無法畢業,給學校的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也因為幾乎同樣的原因,在職博士的“含金量”不高,加之管理松懈,成為很多官員和商人 “鍍金”的手段,大大影響了學校的聲譽。>>推薦閱讀《博士生應當如何看待自己的畢業論文》
但是從上面一點也可以反映出,一旦在職博士成功畢業就意味著成為企業搶手的人才,在職博士為國家計劃內,以在職人員身份,部分時間在職工作,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的研究生教育的一種類型,屬于國民教育系列。
中新網臺北12月3日電 題:臺灣56人兵學論文獲博碩士學位
記者 韓勝寶
臺灣孫子兵法戰略研究學會相關人士向記者宣稱,1985年,黃營杉以《兵家之管理思想:策略形成與執行》的論文,獲得臺灣政治大學博士學位。他也是臺灣首位以研究《孫子兵法》等古代兵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
黃營杉在其博士論文中寫道:“兵學自春秋戰國時期由貴族流散于民間,群雄爭霸而使兵學盛極一時,成為專門之學。傳世兵書以宋元豐年間所頒武教學教材,孫子、吳子、司馬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之《武經七書》為兵家思想代表作”。
黃營杉的論文以以《孫子兵法》和《武經七書》為研究對象。從現代管理之觀念剖析其戰略規劃、執行與控制思想,並導出兵家思想之現代管理及建立中國式管理之含義。全文分九章共17萬字。論文析論兵學與管理學、兵家與兵書之關系,並確認《武經七書》為兵家思想之核心。論文還分析兵家之策略規劃過程與原則、兵家戰略執行與控制,以及組織、用人、領導、統御等重點,并從所分析歸納之兵家管理思想提出現代管理之含義。
《孫子兵法》論文獲博士學位的黃營杉,在中國式管理方面如魚得水。他先后任美國聲寶公司副總裁、中華彩色印刷公司總經理、羽田機械關系企業執行長、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兼主任、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臺灣煙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臺電公司董事長,還出任臺灣“經濟部”部長、“財政部”財政金融專員。他的主要著作有《兵法與商略》、《從高階管理觀點論孫子吳起列傳》、《孫子思想與企業管理》,《中國古兵家之領導思想》、《中國兵家之管理思想》、《吳子兵法與策略管理》等80多本。
另一位特別引人矚目的兵學論文獲博士學位的林英津,為女性。她在1985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寫的博士論文《夏譯〈孫子兵法〉研究》,對鮮為人知的西夏文《孫子兵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使這一珍貴版本得以傳承下去。林英津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1987出版專著《孫子兵法西夏譯本所見動詞詞頭的語法功能》,1994年她的博士論文《夏譯研究》,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刊印,引起海峽兩岸學術界的關注。
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方鵬程在他出版的《孫子:談判說服的策略》一書中披露,臺灣一些博碩士研究生以《孫子》為主題,撰寫研究論文,研究范圍已經擴大到許多層面,并不是限定在軍事運用的范圍。截止2004年就有300多篇《孫子兵法》論文,研究范圍包括軍事、經濟、企管、教育、文學、語文等。
論文要求相差1萬字
本報訊(記者朱建華)昨日獲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學位授予工作辦法》規定,專業學位碩士論文字數可比學術碩士的少1萬字。
該校規定,博士學位論文一般在10萬字以上,論文摘要為3000字左右。對決定授予博士學位者,應公示3個月,無異議者方可領取博士學位證書。
不用參加博士生統考就能讀博士?看上去很美,其實弊端很多。
大部分高校是研二上學期就開始碩博連讀的申請工作,甚至有些學校碩士入學前就要確定是否碩博連讀。然而僅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很難確定自己是否具備“學術潛質”,這時候貿然決定碩博連讀是個很冒險的決定。尤其是部分理論性較強的專業所需的知識積累、理論基礎等素質,必須通過選拔測試才能檢測,而碩博連讀根本就已經省略了選拔測試環節。結果呢?很多根本沒有達到要求、也不適合的碩士生硬著頭皮讀了博。
現在很多用人單位招聘以碩士學歷為起點,所以一部分人讀研在希望學習知識的同時更為了獲得這個碩士學歷,而并非希望在專業領域內做學術研究。而有些導師在招生時就提出希望或要求學生碩博連讀,學生為了能順利讀研有時候不得不妥協。但是他們對學術沒有興趣,轉博后壓力會非常大,達不到博士的要求會延期畢業甚至不能畢業,如果不能順利完成博士學業,碩博連讀學生也拿不到碩士學位。或者他們在轉博之前撕毀協議,不再讀博。這樣的結局,辜負了導師的期望,彼此都不愉快,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
從某種程度上說,碩博連讀的培養方式存在局限,甚至是對人才發展的束縛。碩博連讀期間一般不換導師,五年在同一個氛圍中學習生活。同一個實驗室,同一個導師,接觸同一類的人,理念沒有辦法得到更新,這對思維是很大的損傷。因為每個人包括自己的導師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碩士和博士在不同的導師手下會有更大的收獲。如果考取外校的博士,或者出國深造,即使仍然在相同領域和方向,也能接觸到不同的導師,不同的實驗條件,不同人群的思維方式。
另外,碩博連讀不存在碩士論文答辯環節,自然不用撰寫、修改碩士畢業論文和答辯。貌似這節約了很多時間,其實相當危險。碩士論文是系統培養學術思維和論文寫作能力的關鍵,大部分學生的研究能力、寫作能力就是通過寫論文培養起來的,缺了這一環節,學術研究能力從何談起?往嚴重處說,學術人才培養要服從人才成長的內在規律,碩博連讀是違反這種規律的,一步到位的質量未必比碩博階段分離的學生強。現在很多大型醫院并不青睞八年制本碩博連讀的學生,而更喜歡分階段培養的學生,認為他們學習更系統,經過的訓練更完善。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碩博連讀的弊病。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15日在微博上發帖稱,身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的網友“零度以下”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大篇幅抄襲了他此前的論文,“甚至舉的例子也雷同”。之后,“零度以下”做出了坦誠得令人驚訝的回應:“本人碩士論文抄了,學士論文也抄了。為了避免再抄襲,五年里再沒有寫過論文,并在同事中鄭重宣告放棄參評教授。你可以繼續指教。”
與禹晉永結緣被盯上
“珍惜生命,遠離禹博”,15日中午時分,吳丹紅(網名“吳法天”)在微博上調侃說。兩個小時前,他發帖稱,網友“零度以下”“2007年鄭州大學取得法律碩士,其碩士論文《試論傳聞證據》,大量抄襲了我在2004年發表的《傳聞證據規則研究》一文。雖然個別地方標注了參考拙作,但全文不標出處甚多”。
公開資料顯示,“零度以下”真名王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鄭州《名人傳記財富人物》雜志副主編,而吳丹紅恰是“禹晉永事件”中禹晉永的“反對者”。至于引發吳丹紅對“零度以下”關注的,正是因為王冷不久前采訪了禹晉永。
兩篇論文確實大面積雷同
吳的微博引來不少網民“圍觀”。根據他的提示,記者在中國期刊網的碩士論文數據庫中找到了“零度以下”的碩士學位論文《試論傳聞證據》,并與吳的論文《傳聞證據規則研究》作了對比,確實發現了部分雷同的內容。
比較明顯的是,在論文第四部分第三節探討“可供我國選擇的傳聞證據規則的立法模式及例外設計”時,其所提出的“在先前審理程序中作成的證言”、“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采納該傳聞證據”等五條原則,與吳丹紅等在《傳聞證據規則研究》的第三部分“傳聞證據規則的建構”中所提出的六條原則的后五條近3000字的內容完全相同。
此外,論文第一部分第一節有關“傳聞”概念的界定等部分內容亦與吳文雷同,甚至第二節論述“傳聞證據的形成過程”所使用的案例與分析也與吳文相同。
抄襲者的坦誠令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