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雜志論文投稿要求:
Ⅰ、正文應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文中插圖應比例適當、清楚美觀,標明圖序與圖題;表格應結構簡潔,盡量采用“三線表”,必要時可添加輔助線,要有表序與表題。
Ⅱ、本刊堅決抵制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作者如有違反,將被記入黑名單。
Ⅲ、摘要須用第三人稱寫法,去掉廢話、套話、空話,慎用結論性、定義性的字詞和語句。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
Ⅳ、作者單位:單位全稱、郵政編碼及單位所在地名,并提供第一作者的年齡、性別、籍貫、技術職稱、學歷等信息。
Ⅴ、獲得基金項目資助的文章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
雜志發文主題分析如下: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北京大學 | 39 | 媒介;媒體;社會;公共;賦權 |
中國人民大學 | 5 | 中國電視;新聞;政府;政務;政務... |
清華大學 | 4 | 政治傳播;治理技術;人類學;認識... |
南京大學 | 2 | 社會;社會心理;社會心理學;網絡... |
武漢大學 | 2 | 戰時;拖延;自由主義;協商;淪陷 |
中國傳媒大學 | 2 | 政府;政府組織;話語;話語權;公... |
廣州大學 | 2 | 運作邏輯;農村;農村扶貧;專業教...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2 | 輿論;輿論建構;語義;語義分析;... |
暨南大學 | 1 | 族群;族群認同;族群意識;維系;... |
南京師范大學 | 1 | 蔣介;蔣介石;國民黨;敗退;傳播... |
雜志往期論文摘錄展示
新媒介賦權視閾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
基于興趣的社會交往:同鄉社會網絡內的交往邏輯——基于“SZ人在北京”QQ群組的虛擬民族志研究
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給機制的“廣場化”與公民性塑造
社會沖突性事件中的傳媒與公共領域建構——以“烏坎事件”新聞報道為例
中國公益類非政府組織微博研究:基于框架分析的視角
漢語新聞學的面容、風景及其泥土性——基于大陸“中國新聞史”問題的思考
試論中國媒體的貧困報道
初創期中國電視傳播的國際語境
《大公報》三巨頭清末留日史實考——以《官報》所載為中心
《密勒氏評論報》專業新聞團隊的跨界特征及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