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愛發表,線上期刊服務咨詢

中醫基礎病因8篇

時間:2023-09-27 16:06:26

緒論:在尋找寫作靈感嗎?愛發表網為您精選了8篇中醫基礎病因,愿這些內容能夠啟迪您的思維,激發您的創作熱情,歡迎您的閱讀與分享!

中醫基礎病因

篇1

[關鍵詞]飲用水 二甲基異冰片 氧化技術 吸附技術

中圖分類號:TM121.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7-0027-01

近年來,飲用水異嗅異味問題日益嚴重,導致飲用水水質下降,水處理成本增大,引起了用戶的不滿。飲用水中的嗅味主要有土霉味、魚腥味、芳香臭和青草味等,以引起土霉味的土臭素和二甲基異冰片最為常見,它們主要是藻類和放線菌的代謝產物,嗅閾濃度很低,約為10ng/L,即使在水中的含量很小,也能產生嗅味問題。

2015年9月,某市河網水產生明顯異味,經水質分析發現水中主要致嗅物質為二甲基異冰片。以該河網水為原水的水廠為常規處理工藝,常規工藝難以去除水中的嗅味物質,給供水帶來了一定影響。對于土臭素和二甲基異冰片等致嗅物質的去除技術,國內外研究表明氧化法和吸附技術可以降低水中異嗅物質含量。因此本研究以該河網水作為研究對象,基于水廠現有條件選擇高錳酸鉀、高錳酸鉀復合藥劑、粉末活性炭作為處理藥劑,研究上述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效果,以期為水廠提供可行的嗅味物質控制技術。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儀器與設備:深圳中潤混凝實驗攪拌儀ZR-4;MILLIPORE純水機;二甲基異冰片送第三方用氣相色譜-質譜儀檢測。

1.1.2 藥劑:二甲基異冰片標準物質(100ug/ml),聚氯化鋁(三氧化二鋁含量為10.4%),高錳酸鉀(水廠在用食品級),高錳酸鉀復合藥劑(某凈水劑廠提供),木質粉末活性炭(碘值約為850mg/g,水廠在用)

1.1.3河網水:試驗期間嗅味嚴重,二甲基異冰片濃度約為70ng/L。

1.2 試驗方法

1.2.1混凝試驗:試驗采用混凝試驗攪拌儀,取1000ml水樣,投加一定濃度的氧化劑,以300r/min快速攪拌5分鐘后再投加聚氯化鋁,以300r/min快速攪拌半分鐘后,再以

50r/min慢速攪拌15min,靜置30min后在水面下2 cm處抽取上清液并測定相關指標。

1.2.2吸附試驗

1.2.2.1吸附速率試驗

將水樣置于六聯攪拌器上,活性炭投加量為10mg/L,以300r/min的轉速攪拌不同時間,吸附時間分別為10、20、30、45、60、90min,時間結束后對該燒杯水樣立即進行過濾取樣。

1.2.2.2吸附容量試驗

水樣置于六聯攪拌器上,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分別為5、15、30、50mg/L,以300r/min的轉速攪拌2h,時間結束后對該燒杯水樣立即進行過濾取樣。

2 結果與討論

2.1 氧化技術

2.1.1單獨氧化去除技術

采用去離子水配制二甲基異冰片100ng/L水樣,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劑,在300r/min條件下攪拌30min,然后加入硫代硫酸鈉終止反應.隨著氧化劑投加量的增加,兩種氧化劑對嗅味物質的去除率呈上升趨勢。當氧化劑投加量由0.2mg/L增至1mg/L時,高錳酸鉀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由3.2%增加到15.9%,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由5.5%增加到20.4%。可以看出,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效果優于高錳酸鉀,但氧化能力均有限,這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

2.1.2 預氧化強化混凝技術

以河網水為試驗原水,選擇高錳酸鉀復合藥劑作為預氧化劑。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劑氧化三十分鐘后,再加入混凝劑PAC(24mg/L),進行混凝沉淀反應,靜置30分鐘后取上清液測試嗅味指標。常規工藝對二甲基異冰片去除率僅為9.6%,這是因為常規工藝只能去除水中的懸浮物和大分子膠體顆粒,對微量有機物的去除能力較差,高錳酸鉀預氧化則提高了對嗅味物質的去除率,分析原因認為高錳酸鉀復合藥劑發揮了多種藥劑協同的氧化、吸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除臭效果[1]。當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增至0.8mg/L時,對二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達到34.6%,再增加高錳酸鉀復合藥劑投加量,去除效果不明顯。

2.2 吸附技術

2.2.1粉末活性炭吸附速率

以河網水為原水,活性炭投加量為lOmg/L,進行活性炭吸附速率試驗,結果見圖3。可以看出活性炭吸附二甲基異冰片的快速吸附階段在0~30min內,1h后達到吸附平衡,再延長吸附時間去除效果變化不明顯。雖然活性炭對嗅味物質的吸附主要在1h內,但如有條件的可進一步延長吸附時間,提高吸附效率。

2.2.2粉末活性炭投加量

以河網水為原水,進行活性炭吸附容量試驗。采用Freundlich等溫線擬合二甲基異冰片的吸附容量曲線,得到等溫式:y=8.487X0.672。根據FreundIich吸附等溫式計算出的吸附后需達到國家標準限值所需的活性炭量,可為水廠的活性炭應急處理提供技術參考。

3 生產試驗

基于實驗室燒杯試驗結果,以河網水為水源水在某水廠進行了高錳酸鉀預氧化-強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藝去除二甲基乙冰片的生產試驗。在混凝反應近結束時投加不同量活性炭考查異味的去除效果,其液氯投加量1.0 mg/L,高錳酸鉀投加量0.25mg/L,聚合鋁投加量20 mg/L,且聚合氯化鋁和高錳酸鉀同時投加,沉淀水在活性炭投加后50分鐘采樣檢測,河網水二甲基異冰片為74 ng/L,試驗結果(沉淀池出水處采樣檢測)如表1:

試驗表明:通過常規工藝處理,2-甲基異冰片的去除率為9.5%,投加12 mg/L活性炭其去除率為25.7%,投加16mg/L活性炭其去除率為32.4%。

4 結論

4.1 高錳酸鉀和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對二甲基異冰片有一定的氧化去除能力。從除嗅效果上來看,高錳酸鉀復合藥劑優于高錳酸鉀,高錳酸鉀復合藥劑預氧化強化混凝技術可以應對低濃度(≤20ng/L)的二甲基異冰片超標問題。

4.2 對于較高濃度的二甲基異冰片去除問題,可以考慮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法。其中粉末活性炭對嗅味物質的快速吸附需要30min,1h后達到吸附平衡,因此活性炭的投加點最好保證活性炭1h的吸附時間。粉末活性炭對嗅味物質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溫式,根據此公式可計算出給水廠活性炭所需投加量,為水廠的活性炭應急處理提供技術參考。

4.3 通過生產試驗,進一步證實了高錳酸鉀復合藥劑預氧化-強化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藝對二甲基異冰片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錳酸鉀及其復合藥劑強化混凝除藻除嗅對比[J]。張錦,林,范潔,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4,36(6):736-738.

篇2

一、“無頭”苗

“無頭”苗,即是指生長點停止生長,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苗期剛出2片子葉或幾片真葉后沒有生長點,成株期第1或第2穗花后沒有生長點,癥狀有點類似自封頂番茄品種的“自封頂”癥狀。發生原因主要是苗期低溫導致生理缺硼。長勢較弱苗發生的概率高。

二、花數少、花弱、小花或一整穗不出花,不易坐果

這種生理病害容易發生在7―8月份育苗的秋冬茬。主要原因是溫度高(35~40℃)、溫差小,番茄苗易徒長,花芽分化受到很大影響,影響最為嚴重時,第10節才出第1穗花。還有第1與第2穗花間隔達5節,花弱、花小、不開花。開花坐住果也不發育,形成豆果或僵果。

三、果實偏小、僵果、豆果

出現果實偏小有以下原因:

1、定植緩苗后,第1水肥澆得過早,營養生長過旺造成,或第1水、肥澆得過晚,營養生長過弱,致使第2、3穗果實的發育由于植株營養不足形成了小果、豆果或僵果。

2、密度過大,肥力不足。特別是越冬栽培,667 m2栽苗超過3 000~3 500株,由于冬季光照弱,光合積累少,容易形成小果。

3、沒有實行換頭整枝。換頭整枝具體做法:在第3或第4穗花以上3片葉摘心,然后在花穗以上的叉中留1個健壯的叉作生長枝。再留2穗果,這樣在叉上形成的果實,由于種植的營養狀況、光照和溫度條件都比較好,往往比主枝上的果實商品性更好。若是4、5穗果實偏小,大多數是由于1~3穗果實發育集中,導致4~5層果實發育營養不足形成的。

4、蘸花濃度過低、或蘸花過晚致使激素不足,也會果小。

5、有些年份或季節,果實發育期光照過弱,溫度較低,也會果小。

四、空洞果

形成空洞果有以下原因:

1、促進坐果的激素使用過早,濃度過大。

2、第3、4層果空洞果原因:大多數由1、2層果實發育較快,光合作用制造的養分不能滿足3、4層果實發育而形成的。最好換頭整枝,加強肥水管理。如果不想換頭那就應改善光照、加強水、肥、溫度管理。

3、用了果實膨大劑后,但光照弱、溫度低,植株的營養狀況不能滿足果實膨大的需要。

4、夜溫過高植株徒長,光合產物不能順利地運輸到果實中去。

篇3

1.寧夏醫科大學管理學院,寧夏銀川 750004;2.寧夏醫科大學附屬總醫院,寧夏銀川 750004

[摘要] 目的 通過對寧夏三家三級綜合醫院出院病人住院醫療費用進行因子分析,尋找支配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潛在因子,為有效地配置衛生服務資源,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為政府決策提出合理的建議。方法 以銀川市三家三級綜合醫院2011年和2012年出院病人為樣本,對出院病人的各項醫療費用進行因子分析。結果 經因子分析顯示:支配2012年出院病人醫療費用的4個因子分別為床位、藥物、檢查和化驗因子,護理和手術因子,診療因子,中藥因子;支配2011年出院病人醫療費用的4個因子分別為診療與藥物因子,護理和其他因子,化驗與手術因子,檢查因子。結論 2011年與2012年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應著力降低藥費。

[

關鍵詞 ] 出院病人;醫療費用;影響因素;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c)-0036-02

醫療費用常被認為是反映醫療服務需求的一個重要指標,發現并分析影響醫療費用的主要因素,是對未來醫療服務的需求進行預測的基礎。住院費用過高及其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更好地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而又不損害其合理增長的部分,是目前醫療衛生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1]。本文以2011年和2012年寧夏三家三級綜合醫院出院病人的前五位病種病例醫療費用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各項住院費用進行分析,找出支配住院醫療費用的潛在因子,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促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發展,以及為人民群眾提供質優價廉醫療服務,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三家三級綜合醫院2011—2012年上報至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廳的所有出院病例的病案首頁資料,篩選病例構成最高的前五位病種為分析對象。最終對17805例出院病人的醫療費用進行因子分析。樣本醫院為自治區三大型綜合醫院,具有相當代表性。

1.2 變量設置

因子分析中住院各項醫療費用變量命名:X1為床位費、X2為護理費、X3為西藥費、X4為中藥費、X5為化驗費、X6為診療費、X7為手術費、X8為檢查費、X9為其他費用(主要包括治療費、材料費、一次性耗材,輸血費、輸氧費等)。

1.3 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就是尋找支配各項原始指標的公因子的模型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初始因子,因子旋轉方法采用四次方最大旋轉方法得出新的共性因子,尋找出醫療費用各變量間的潛在結構[2]。

2 結果

2.1 出院病人住院費用的因子分析

2012年出院病人醫療費用的因子分析,見表1、2、3。KMO抽樣適度值=0.755,可認為相關矩陣為非單位矩陣,數據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1顯示,前2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但累積貢獻率僅有51.00%,因此取前4個公因子,且累積貢獻率達到72.00%,每一個指標變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50以上,且大多數接近或超過0.70,說明這4個公因子能較好的反映原始指標變量的大部分信息。

由表2可知,公因子1支配的指標有X1(床費)、X3(西藥)、X5(化驗)、X8(檢查),稱為床位、藥物、檢查和化驗因子;公因子2支配的指標有X2(護理費)、X7(手術費)、X9(其他費用),稱為護理和手術因子;公因子3支配的指標有X6(診療),稱為診療因子;公因子4支配的指標有X4(中藥),稱為中藥因子。

由表3的公因子相關系數可知,4個公因子之間沒有交叉支配,每一指標只受一個因子的影響,因子的相關性很小,彼此間獨立。

2.1.2 2011年出院病人醫療費用的因子分析,見表4,5,6。KMO=0.705,P<0.01,該數據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4顯示2011年出院病人醫療費用因子分析中(前三個特征值>1,但累積貢獻率較低,因此選取前4個特征值,且累積貢獻率達到73.00%),除X1(床位費)公因子方差低于0.5以外,其余個變量公因子方差均較高,說明4個公因子對原始指標變量的解釋程度很高。由5可知,公因子1支配的指標有X1(床位費)、X3(西藥)、X4(中藥)、X5(化驗)、X6(診療),稱為診療與藥物因子;公因子2支配的指標有X2(護理費)、X9(其他費用),稱為護理和其他因子;公因子3支配的指標有X5(化驗)、X7(手術),稱為化驗與手術因子;公因子4支配的指標有X8(檢查),稱為檢查因子。由表10顯示的公因子相關系數可知4個公因子的相關性很小,彼此間獨立。

3 討論與建議

3.1 通過因子分析法,找出支配醫療費用的潛在因子,有效控制其費用的增長

對2011年出院病人來說公因子1(藥物和化驗因子)包括床位、西藥、中藥、化驗、診療因子,其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62.60%,公因子2護理和其他因子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23.60%,公因子3化驗與手術因子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13.80%,公因子4檢查因子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7.50%。對于2012年出院病人來說公因子1(西藥、化驗、檢查因子)包括床費、西藥、化驗、檢查因子,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66.40%,公因子2護理和手術因子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29.60%,公因子3診療因子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3.20%,公因子4中藥因子支配的費用占總費用的0.80%。由此可見控制出院病人醫療費用的增長,關鍵是要降低藥費、檢查費和化驗費。

3.2 抓住影響醫療費用的主要因素,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本次研究,五種疾病住院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可能在于男性工作壓力大、環境復雜以及個人生活行為等與疾病發生的危險度相對較高有關;五種疾病中,除肺炎外其余四種疾病為中老年多發病。一些研究認為,人口老齡化也是影響醫療費用增長的因素之一, 因此,預防保健工作應重點應放在該年齡段;從住院天數上看,2011年和2012年中病人平均住院天數都在13 d以上,一些研究表明住院天數越長,費用越高。美國和加拿大規定平均住院天數不能超過7~9 d,日本規定不能超過12 d。因此,控制住院天數也是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的主要方法。

3.3 完善藥品集中采購機制,降低藥品價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分析中發現,2011年與2012年中藥品費用的支出在總費用中所占比例最大,超過40.00%。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藥費收入在醫院醫藥費收入中的比重平均達到50.00%以上,少數中小醫院甚至達到70.00%~80.00%,大大高于多數發達國家5.00%~20.00%及部分發展中國家15.00%~35.00%的平均水平[5-6]。可見藥品費用的支出已經成為影響住院費用增長的主要原因,降低藥品費用,對控制醫療費用增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以上總結,我們應該從根源入手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高效規范的醫藥衛生運行機制、政府主導的衛生投入機制、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嚴格有效的醫藥衛生監管體制和健全完善的衛生法律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加強對藥品的監督、管理。

[

參考文獻]

[1]黃少敏,李玲,鄭鍇炘.綜合醫院住院費用的影響因素分析:醫院案例分析[J].經濟科學,2011(5).

[2]曹乾,張曉,陳華,等.社會醫療保險滿意度的因子分析與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8(3):256-259.

[3]陳莉娟,蘇維,唐芳.孝兒鎮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調查[J].現代預學,2010(4):671-674.

[4]孫葵,尹文強,黃冬梅,等.醫生工作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 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9(3):43-46.

[5]劉娜,龔唯平.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的利益協調機制研究[J].2009(6).

篇4

通訊作者:朱仲余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病因干預”對失眠癥的治療與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符合失眠癥診斷的患者共95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病因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均按中醫辨癥,分為肝郁化火、心脾兩虛、痰熱內擾、陰虛火旺等四型。病因干預組在中醫辨癥施治的基礎上,進行病因干預。四周后,評估兩組的療效。結果 兩組各辨證分型的療效對比,肝郁化火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其致病因素的特殊性有關。

【關鍵詞】 失眠癥; 病因干預; 動靜結合

失眠癥的發生與生理、心理、不良生活習慣及社會等因素有關,按常規治療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療效。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進行“病因干預”與“動靜結合”,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失眠癥不是軀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伴發癥狀[1],其致病的病因很多,按常規治療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療效,故探索“病因干預”與“動靜結合”的方法,以治療失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照《內科診斷標準》標準,共收集失眠癥患者95例,男10例,女85例。年齡40~60歲,男女性別之比2:17。所以患者均未服用或時而服用鎮靜劑類藥物,病程均在三個月內。中醫辨證施治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2]。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病因干預實驗組為愿意配合并接受病因干預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1例。其余為對照組,共43例,其中男9例。再經中醫臨床辨癥分型,病因干預組:肝郁化火者3例,心脾兩虛者20例,痰熱內擾者18例,陰虛火旺者11例。對照組:肝郁化火者2例,心脾兩虛者14例,痰熱內擾者17例,陰虛火旺者10例。

1.2 方法 病因干預組與對照組均以《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為治療基礎,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具體治療(用何中醫藥)具有可比性。造成失眠癥的病因很多,通過大量臨床調查,發現其致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生活無規律 [3]:如夜間生活無節制,或經常上夜班者,導致生物鐘的紊亂。(2)精神受挫 [4]:如親人死亡、情場失意、企業倒閉、或股市大幅振蕩等。(3)人體生理因素 [5]:如婦女更年期,雌性激素下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4)興奮性飲料:如過飲咖啡、濃茶、酒等。(5)不良飲食習慣:如夜宵而造成胃腸過度充盈等。(6)運動缺乏:如久坐、久臥、久視,長期處于抑制或高度緊張狀態。(7)心理障礙[6]:因睡眠缺少,造成恐懼或憂慮的心理,形成失眠的惡性循環。(8)環境改變:如居住環境的改變或燈光太亮或噪音等。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造成睡眠不足,而心理上的恐懼,為了彌補睡眠的不足,而延長睡眠或休息時間,造成長期精神處于抑制狀態,反過來加劇失眠。病因干預組在中醫辨癥施治的基礎上,進行“病因干預”及“動靜結合”。四周后,評估兩組的療效。

1.3 療效評估 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治愈:睡眠正常,癥狀消失;好轉:睡眠時間延長,癥狀改善;未愈:癥狀無改變。以上樣本均能積極配合,不存在脫落現象。

2 結果

2.1 病因分析 兩組造成失眠癥的病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與病因干預組失眠癥的病因對比分析見表1。

2.2 辨癥分型 兩組中醫辨癥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與病因干預組中醫辨癥分型對比分析見表2。

2.3 治療結果 肝郁化火型兩組總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型,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失眠癥屬中醫“不寐”范疇,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金匱要略》中有“虛勞虛煩不得眠”的論述。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不外乎虛實兩種,正如《景岳全書:不寐》中所說“不寐證雖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其中無論有邪無邪或虛實,均與人體陰陽活動失衡有關,而睡眠的功能是否正常與“心”、“肝”、“脾”三臟關系最為密切。而“心”、“肝”、“脾”又以“血”為物質基礎,故“血”的充盈與否,又直接影響到睡眠。

心“主神明”,主導人體白天一切的精神、意識、思維等活動。當心“主神明”的功能異常,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異常,如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等。

肝為“罷極之本,魂之居出也”,“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類經》云“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故“神”為陽,主晝日的一切精神活動。而“魂”為陰,主夜間

的一切睡眠狀態。“神”與“魂”是人體陰陽互為轉化的精神狀態,主要表現為白天的精神狀態及夜間的睡眠狀況。同時“肝喜條達”,故人的情緒波動亦可直接影響睡眠[7]。

脾“在志為思”。思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即思考、思慮,亦可晝思夜慮,貫穿于陰陽之間,其主宰陰陽平衡。“思”雖為“脾”之志,但與“心”主神明關系密切,故《內經》有“思出于心,而脾應之”之說。故當人們過度思慮后,超出脾的生理功能所能承受極限后,反過來可傷脾及心,影響人的睡眠功能,故有“多思傷脾”之說。

“神”、“魂”、“思”均以“血”為物質基礎,“血”盛衰與否,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精神、思維、意識能力及睡眠狀況。在“失眠癥”中女性發病率相對較高,因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用事”,女子一生的生理功能均與血有關,如月經、生育、哺乳等,易損氣耗血,造成“血虛”,故“血虛”是造成女性“失眠癥”的高發病率因素之一。

又《類證治裁:不寐》云“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提示了白天沒有相對的興奮,夜間就沒有相對的安寧。沒有白天良好的精神狀態,就沒有夜間良好的睡眠質量。故在中醫辨癥施治的同時,針對失眠病因的干預,提出“動靜結合”,是提高“失眠癥”患者白天的興奮閾值,以達到改善夜間睡眠。

在以上辨證分型中發現,肝郁化火型多與心理障礙、人體生理因素、精神受挫有關。心脾兩虛型多與生活無規律、人體生理因素、環境改變、缺乏運動有關。痰熱內擾型多與不良飲食習慣、興奮性飲料、人體生理因素、生活無規律有關。陰虛火旺型多與人體生理因素、精神受挫有關。

總之,(1)“失眠癥”的病因很多,不是簡單的藥物所能治療的,故“病因干預”是關鍵,“動靜結合”是主導。(2)“失眠癥”中女性發病率較高,與其生理特點有關。(3)傳統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不理想。(4)肝郁化火型(P>0.05),可能與其病因的特殊性有關。

參 考 文 獻

[1] 貝政平.內科診斷標準.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413.

[2] 上海市衛生局編.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第2版.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37-38.

[3] 張立俠.亞健康狀態與情志失調.長春中醫大學學報.2007,23(1):64.

[4] 張慶祥,申艷紅,沈濤.肝郁失眠致病因素流行學調查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

[5] 余海鷹,王宏,崔庶,等. 失眠癥患者主客觀睡眠狀況分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

[6] 周剛柱,陳茹. 失眠癥患者個性特征及相關障礙研究.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4,10(2):104.

篇5

關鍵詞:中醫內科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4-0747-02

中醫內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闡述內科所屬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并采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它系統地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因而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干課程,也是臨床其它學科的基礎,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床專業課。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體會到教好中醫內科學,需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病因病機的講解強調審機論治

中醫內科學教學主要面對的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對他們而言,大部分中醫基礎課程已經學完,許多學生迫不及待的將注意力投向對病證的臨床治療而忽視了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深刻把握,特別是忽視對病因病機的認識,而病因病機又是中醫內科學的重要教學點。

病因病機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原因和機理,它是臨床辨證論治的依據,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指南,一般來說,任何疾病絕沒有無原因的證候,任何證候又都是在某種病因的影響和作用下機體所產生的一種病態反應。只有對病因病機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實踐中得心應手,將理論運用到實踐指導中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不少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多注重講授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而忽略了結合病證重新對病因病機進行詮釋講解。事實上,中醫內科病證都各有自己的臨床特點和病機變化,只要掌握不同病證的特點和病機,就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各類疾病的發展脈絡及其不同病證的鑒別。如:對肺系病證進行分析時,首先就要找出這一類疾病病因病機的規律性是以外感病因為主,導致肺氣失于宣發肅降的病機特點,其次應找出每種病證的特殊性,如感冒、咳嗽、哮病皆可因外因引起,其中感冒以風邪為主因,常夾寒熱之邪,故以風寒、風熱之證多見,因病邪在外,病機則以衛表不和為主;咳嗽以“風寒”居多,在病機上強調以肺氣上逆為主;哮病有其發病的病理基礎,就是伏藏于肺的痰,每因外邪等因引動而觸發,病機則以痰阻氣閉,肺氣失于宣降,引動伏痰為主。在教學中還應對病證的具體證型的病機進行分析,強調證治分類中增列的證機概要,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該證候的病機特點,以利于臨床提高辨證分析的能力。

2注重前后章節融會貫通縱橫相聯

本校采用的《中醫內科學》是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涉及到內科的五十二個常見病證及其附病,學生們普遍反映內容冗繁,難懂難記,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系統總結規律和特點是非常重要的。就筆者自身而言,筆者經常采用穿叉引證的方式,將各種不同病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來講解。如:在講述病機時,同是胃氣上逆的病機可造成嘔吐、反胃、呃逆、噯氣等不同病證,而各病證又具有不同的特點,嘔吐是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反胃則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為特點;呃逆則表現為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噯氣乃以發出沉緩的聲音,伴酸腐氣味,食后多發為特點。又如:在解述病證時,癌病的瘀阻肺絡證選取的代表方劑是通竅活血湯,但此方還可同時用于眩暈、頭痛、癇病、多寐的瘀血證中,而每一病證又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學習臨床運用時需要根據病證的特點在藥物的加減、藥量等方面進行區別。瘀血頭痛須考慮到頭居于人體之最高位,手足三陽經亦上會于頭,因而臨床治療頭痛,可根據頭痛的部位,參照經絡循行的路線,選擇不同的引經藥物;多寐治療時常配伍醒腦開竅的藥物;癇病的患者往往加用熄風定癇的藥物。這樣就能將前后的教學內容融合貫穿起來,使學生既能易于記憶,又能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和理解。

3結合臨床實踐將基礎理論與實踐經驗融合

筆者在臨床教學中總會發現一些學生在中醫內科學課程學習結束后收效甚微,表現為學難致用,一旦進入臨床手忙腳亂,仍感無從下手。其實根本原因,是因為學生此時還未具備系統的中醫內科臨床思維能力。造成這一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方面與我們現有的中醫內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與內容有一定的關系。既往的教學方法是“灌輸式”、“填鴨式”,以老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很少給學生留有互動和獨立思維的空間,沒有很好地解決“魚”和“漁”的問題,沒有貫徹“授人以漁”的教育思想。對此教師可利用一些教學課時,引入一些以病例討論為主要內容的討論教學,讓學生充分發言討論,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進一步臨床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意在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上進行拓展,在講授過程中可穿插一些中醫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新進展和前沿成果,使中醫理論與科研、臨床緊密結合起來,并增加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實例,提高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如:筆者在講述郁證的治療時,考慮到現代醫學模式是一種生物―社會―心理模式,郁證主要由精神因素引起,除應用藥物進行治療外,精神治療至關重要,因此可相應的介紹一些臨床常用的心理療法如音樂療法、體育療法、情境療法等,使學生能夠對移情易性的治療原則有具體的認識。另外在對中風病進行講解時,筆者考慮到傳統中醫治療中風病的特色及目前中風病的治療趨勢,不僅對治療的方藥進行分析解講,也相應的介紹臨床常用的針灸、康復、心理的治療及綜合方案的實施,強調中風病如何預防與調護。

4引入多媒體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和直觀

篇6

“在中醫學范疇里,病理狀態是一組癥狀和體征,中醫稱之為‘證候’”,“中醫的臨床證候是以臟腑(局部器官)病變為中心,同時注重全身狀態的辨識”。為使中醫學的表述比較符合現代的習慣,筆者曾將中醫學的辨證論治體系概括為“狀態醫學”[1]。“狀態”是中醫對“證”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醫對“病”的描述,兩者不同的表述方式構成了人們對疾病認識和治療的兩種不同方法。兩者在方法論和臨床實踐上互相不能取代。作為中醫的狀態醫學理論及其診療方法的特殊規律,決定了它在臨床上的獨立地位。

1 中醫的狀態與西醫病因病理的關系

中醫的狀態與西醫的病因病理是整體綜合反應與局部病灶的關系,它們在臨床上有以下不同表現:(1)狀態與理化指標不一致。在體溫正常的情況下,臨床上可以見到虛寒和虛熱兩種狀態[2];持續高熱?1~2?周的病人,可以見到持續寒冷的狀態[3]。(2)器官組織的各種理化檢查未見異常,臨床上可見多種狀態失常。例如脾虛證、腎虛證、氣虛證、氣陰兩虛證、肝膽濕熱證、濕痰(二陳湯)證等等。(3)局部器官患病,代償功能正常時,病人全身狀態可以正常。例如部分乙型肝炎病人、腎盂腎盞結石病人全身狀態可以正常。(4)同一疾病,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時期,全身反應狀態相差很大,必須使用不同療效的方藥[4]。中醫稱之為“同病異治”。(5)不同的疾病出現相同的狀態,使用同一方藥治療。如冠心病、癌癥、肺炎恢復期等3種病因病理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階段可以出現氣虛狀態:面少華色、乏力少氣、納差、四肢倦怠、舌淡、脈弱,可用四君子湯加味治療。這就是中醫的“異病同治”。由此可見,狀態是病因病理之外的另一類問題。(6)孿生者在遺傳和童年生活條件方面,是不同個體最大限度相同的例子。然而同生不同死,且生病的時間和臨床表現各不相同。這些事實說明,不同個體自身內部的協調狀態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個體內部協調狀態的不同,是人體疾病發生、發展千變萬化的第一內因,也是中醫學存在的基礎。

2 中醫狀態的診斷

人體機能狀態正常與否的第一個感受者是自我,因此,癥狀是診斷狀態的第一要素,體征是客觀依據。由于人體機能狀態并非各器官功能的簡單加減,因此,現代醫學的理化指標在診斷狀態時,只供參考[3]。

從上文可以看出,即使是同卵孿生者,遺傳和童年生活條件最大限度相同,但在不同個體,其內部協調狀態不同。狀態不同必然反映在對相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應。所以,用遺傳因素、外在條件和器官病因病理去解釋或診斷狀態,是不符合狀態的多種多樣和千變萬化的客觀事實的。

同一疾病不同時期,狀態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可以出現相同狀態。整體狀態有病,局部器官可以正常;局部有病,整體狀態可以正常。體溫測量與人體寒熱狀態沒有必然聯系,等等。均證明狀態與病因病理是人體疾病的兩個不同方面,用于診斷器官病理的理化指標是不能作為診斷狀態的依據。

中醫狀態的診斷,是一種以病人自身感受(癥狀)和臨床體征為依據的綜合判斷。不同狀態的區別,主要是依據臨床診療實踐中所見病象,進行深入細致分辨的結果。筆者?1999?年秋診治?1?例病人,屬中醫外感病秋燥中的溫燥,癥見:發熱,少許惡寒,咽干鼻燥,干咳無痰,口渴舌干稍紅,脈浮數等,更見滿面白色細小皮屑。可謂典型之至。如果從病因病理角度,只能歸為病毒為害,西醫沒有應治之法。

狀態的診斷,實質是以癥狀、體征為依據的綜合判斷與分類。分類的基點是寒熱、虛實;分類的目的是區分不同的狀態——證候,尋找有效的方藥。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部的平衡和人體與自然界保持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礎,一定強度的致病因 素導致了平衡失調,從而出現疾病。因此,中醫對人體機能狀態的判斷有兩個基點:(1)偏寒或偏熱;(2)太過或不及[2]。所以,寒證、熱證、虛證、實證是狀態分類的出發點,或者說是總綱。因為臨床上千變萬化,數之不盡的各種狀態,都是寒熱虛實的進一步的具體劃分。

中醫學中的基本狀態約20種,包括脾虛、腎虛[3];常見狀態?200?多種[5]。假設人體分為九大器官系統,按排列組合的數字方法計算,人體狀態數以萬計。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狀態診斷的復雜性。

3 中醫對狀態的治療

狀態的治療是人類醫學的一個特殊內容。從表面來看,中醫藥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傳統醫學一樣,都是使用天然藥物。現實是:中醫藥的理論體系與眾不同,療效在眾傳統醫學之首;中醫藥不僅對現代臨床各科半數以上的疾病有良好療效,且很多西醫難治、不治之病癥是中醫的優勢。

上述特殊和不同的原因在于,中醫學的本質是狀態醫學,其診斷、治療疾病的角度與西醫的病因病理角度是兩個不同范疇。

狀態治療的首要特點是:以方治病。這里的病,不是指局部器官的問題,也不是現代病因病理的中心環節,它是全身各器官組織某一時間綜合協調的結果,是狀態異常,或者稱之為狀態病,中醫稱之為證候。這里的方,不是某類藥物的簡單相加,也不是針對細菌或某器官的現代病因病理意義上的藥物;而是針對人體不同狀態確定治療大法而擬定的處方,中醫稱之為方證對應,即以特別組成的方劑治療不同的狀態。

狀態治療的第二個特點是隨證加減。盡可能使用代表方是中醫治療狀態病的基本原則,但原方使用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能準確對應臨床上錯綜復雜的實際情況,必須根據具體病證,在某代表方的基礎上增減原方的藥量,或加減某幾種藥物。“隨證加減”反映了狀態的千變萬化,提示固定的成方中藥制劑,在當今和今后的臨床實踐中,不會成為中醫的主流。

整體與局部并重是狀態治療的第三個特點,但必須強調狀態的治療貫穿始終。例如肺炎病人,不同時期使用銀翹散加減、麻杏石甘湯加味、清營湯加減、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味、竹葉石膏湯加減等等[4]。這些方劑的組成和功效有很大差別,證明中醫治療是以狀態為核心,局部病灶的治療服從整體狀態治療。即“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藥治療,必須綜合狀態治療的原則”[2]。

4 關于中醫現代化

中醫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是對中醫學體系自然科學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在討論狀態與病因病理的關系、狀態的診斷、狀態的治療之后,我們對中醫學的本質——狀態醫學及其規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筆者再次強調,狀態與病因病理是臨床醫學的兩個不同范疇,兩者必須用完全不同的方法進行思維、診斷與治療。

在清楚以上原理之后,狀態醫學的獨立性和中醫現代化的具體內容也就成為一個清晰的事物。中醫現代化應是以發掘、完善中醫學理論,以及相關診斷、治療方法為核心;全面引入現代病因病理學說,加強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藥、針灸等治療;加強器官病的病因病理診斷和預后判斷。

本世紀初,隨著西醫在中國的不斷普及,現代科學的各種方法和成果為西醫所利用,中醫相形之下變得弱小。西醫有理化指標,診斷明確,對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見可數;故不少中、青年中醫下意識地忽視了中醫理法方藥的主導地位,以至見到體溫升高就投清涼之劑,高血壓伴見氣血虛弱也不敢進補。

中醫學是一個獨立的臨床診療體系,現代病因病理學說的引入,不會沖擊或改變中醫的狀態醫學優勢,它將彌補中醫學對局部器官病認識的不足。

近40年來,中國的西醫大規模學習中醫、研究中醫。單味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復方的臨床驗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這些現代成果,證明了中醫藥、針灸臨床運用的廣泛性和有效性,也為今天中醫現代化——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藥、針灸治療,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科學資料。

筆者認為中醫現代化的要點是:遵循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對狀態診斷、治療貫穿疾病的始終,而西醫病因病理角度的治療必須綜合中醫治療的原則。

5 關于中西醫結合

中醫的狀 態醫學與西醫的病因病理醫學在理論上是可以融為一體的,但在臨床實踐上,由于兩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因而形成了事實上的兩個臨床醫學體系:西醫的病因病理學說是對器官病細致入微和多層次研究的理論,它的相關診斷、治療方法,對器官病是首選的,很多治療是特效的。因為不同個體,不同種族的病人,只要病因病理診斷相同,其有效藥物的作用點和過程也相同,相關治療就“經得起重復”,這就是所謂“特效”。中醫學在狀態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大量的有效方藥和相關理論。如何面對實際,接受狀態的客觀存在和相關的理論,是今后中、西醫結合的第一步;但是,怎樣用西藥體現狀態治療,在實際上成為中、西醫結合的難點。但筆者提請醫學同行注意這樣一個事實:中醫的狀態是西醫的病因病理之外的另類事物,不論醫學怎樣高度發達,生物遺傳技術怎樣完備,或器官移植和人體復制成功,人體內部的協調總是存在差別,這種差別必然使中醫的狀態醫學與人類共存。

參考文獻:

[1] 張有和.狀態醫學——中醫學的現代概念[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3(3-4):1

[2] 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學基礎[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3] 張有和.狀態醫學——中醫學的現代概念[J].醫學與哲學,1999(1):7

篇7

 

關鍵詞:惡性腫瘤;胃癌;痰;消痰散結法

1  理論依據

1.1  有關惡性腫瘤與痰相關的論述

中醫學“癌”的病名始見于宋代東軒居士所著的《衛濟寶書》,在《內經》中有“癥瘕”、“積聚”等病名。朱丹溪《局方發揮》:“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是津液的變異和轉化,是疾病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如《仁齋直指方》言:“夫痰者,津液之異名。”因而,任何與津液相關的疾病和病因都有可能導致痰證的產生。《靈樞·刺節真邪》云:“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復返,津液久留,合而為腸瘤。”《丹溪心法》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成病。”首次將痰瘀同病明確提出。高秉鈞《瘍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

1.2  痰與惡性腫瘤病因病機的關系

腫瘤的中醫病因病機較為復雜,歷代醫家認識不一。筆者參考歷代中醫文獻和醫家的學術思想,結合臨床實踐,認為癌為有形之邪,多為痰阻、氣滯、血瘀、熱毒等相互搏結而成,其中痰濁內阻是腫塊最終形成病機的關鍵。中醫學中早已有“痰生百病”、“怪病責之于痰”及“無一病不關乎痰”等論述。中醫認為,“痰”乃因體內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凝聚而成,具有皮里膜外,全身上下,無處不到的特點。痰為百病之源,怪病皆為痰生,與腫瘤等多種疑難重大疾病密切相關。臟腑功能調和,升降出入正常,則津液四布,并可注于脈內,敷布全身,環周不休,維持生理平衡,痰無所生。若臟腑功能障礙,升降出入失常,氣血失和,氣滯血瘀,痰氣交搏,痰瘀互結,絡脈不暢,腫塊內生,癌癥即成。故在腫瘤的形成、演變中,應充分重視“痰”這一病理機制。從痰論治為癌癥臨證需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不僅指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組織中未被排出的痰液,稱之為“無形之痰”。在認識了病因病機的基礎上,后世醫家對某些具體癌癥病因病機的認識不斷提高,并有精辟論述。如李中梓認為,噎嗝(食管癌)是“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慮,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郁氣而生痰,痰則塞而不能,氣由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有學者認為,乳巖(乳腺癌)是“婦人憂怒抑郁,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氣血虧損,筋失榮養,郁滯與痰結成隱核”。他們不但認識到癌癥的成因是正虛(氣血虧損)、邪實(痰邪、食滯、瘀血),還提出了情志變化、悲思憂慮、憂慮抑郁的病因影響,同時也描述了具體臨床癥狀。近代醫家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從不同理論角度分析認識腫瘤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過程,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提高[1-2]。

《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載:“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皆有。”均反映了痰邪為病多變性、多發性的特點,同時揭示了痰邪為病類似腫瘤轉移性的特點。痰濁為邪,其性陰柔,不易速去,一旦與它邪交織為病,其病勢纏綿,類似于惡性腫瘤變化的頑固性。治療當從痰入手,消痰散結以治其本,佐以軟堅、祛瘀、通絡、解郁、解毒、導滯、扶正,磨削癥積,復其正氣,激動氣化之機,以祛腐生新、治愈腫瘤。

1.3  胃癌痰污染理論

我科對中醫病因痰證理論與腫瘤的研究已經20余年,證實痰在胃癌的發生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痰證理論指導下開展腫瘤與痰本質的科研探索,提出“蘑菇-腫瘤-痰污染”假說[3],構建了胃癌痰污染理論平臺。魏品康教授把歷代各家學說進行了命名規范和病因分類,這樣可以針對病因找出對策。同時又用現代科學技術從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來檢測腫瘤相關指標,驗證痰證理論存在的科學性,并且確立了以“消痰散結法”作為抑制腫瘤生長轉移的有效方法,應用中醫病因病機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結合起來的方法來消痰,創造性地提出胃癌痰證組學。“痰結”是腫瘤的總稱,胃癌屬于“痰結”的范疇,良性腫塊為“良痰”,惡性腫塊為“惡痰”,“惡痰”是惡性腫瘤的病理基礎,并且將“惡痰”分為三大組成部分,即“痰核”、“痰濁”、“痰絡”。胃癌屬“惡痰”,腫瘤細胞異常增殖聚集成塊,屬“痰核”;細胞間質粘附分子、炎性分子、腫瘤因子異常,屬“痰濁”,是促腫瘤生長轉移的物質環境,即痰污染環境;腫瘤血管屬“痰絡”,提供了腫瘤生長轉移的營養基礎與橋梁。“痰核”是惡性腫瘤的核心,“痰核”的核心是腫瘤細胞,

異常增殖的腫瘤細胞是痰核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可以理解為中醫理論的“痰毒”。

從病理生理學角度來分析,痰具有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易行、易聚,多變;易夾火、夾瘀、成毒,病理變化復雜等特點。痰的這種特點與腫瘤細胞間質中的代謝物積聚、增多,細胞間質結構改變以促進腫瘤細胞生長、侵襲和轉移的病理特征相似。中醫痰證理論的特點和胃癌細胞及其間質的病理特征存在相關性,是中西醫結合研究胃癌的一個新的切入點,有望闡明中醫胃癌痰本質。

2  治痰在胃癌治療中的機理與意義

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上,西醫目前主要有手術切除、放化療等措施,但療效尚不完全確定,而且存在毒副反應多、生存質量下降等問題。我科以治痰理論為依據,立消痰散結為法則,于1990年研制出腫瘤阻斷劑金龍蛇口服液,臨床應用已10余年,用于癌癥術后的治療,收到較好的療效。經臨床治療104例晚期胃癌療效總結,金龍蛇口服液改善癥狀有效率為82.9%,卡氏評分提高率為75.6%,中位生存率12.24%,3年生存率14.63%,明顯優于ELF(鬼臼乙叉甙+甲酰四氫葉酸鈣+5-氟脲嘧啶)方案單純化療組[4-5]。并且實驗研究亦發現金龍蛇口服液可抑制人胃癌細胞株MKN-45的生長,可使腫瘤組織中增值細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腫瘤標志物的表達下降[6]。因此,消痰散結是防止惡性腫瘤復發的基本途徑。但由于腫瘤晚期隨著其致病因素、病機及腫瘤組織形態學的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故胃癌的治療還需進行辨證施治,因此,筆者在消痰散結的基礎上研究設計了消痰散結八法,直接針對病因,隨著痰瘀毒的轉化及患者體質變化而加減,既治本又治標,標本兼治,相得益彰。

2.1  治痰,重在消痰散結

篇8

摘要:中醫證候動物模型是開展中醫證候實驗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研制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實驗研究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文章從中醫理論體系指導、優化造模因素、建立嚴謹客觀的動物證候評價標準、注意模型穩定性等方面對于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需要注意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研制過程艱辛,仍需醫家共同探索。

關鍵詞:中醫證候;動物模型

中圖分類號:R-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5-0914-02

隨著科學的發展,中醫藥學的研究已經完全突破了長期以來以經典校注、引證發揮和臨床診治觀察為主的傳統模式,實驗研究已成為中醫科研方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實驗研究當中,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復制更是開展中醫證候及中藥新藥實驗研究的一個重要途徑,以其實證性研究方法為廣大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工作者采用。近年來,為了探索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研制,諸多醫家在此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然而仍存在許多問題需深入探討,有待進一步的充實完善,筆者不揣淺陋,試探討建立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需要注意的有關問題。

1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需要在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指導下研制

中醫證候動物模型是在中醫學整體觀念及辨證施治思想指導下,運用臟象學說和病因病機理論,把人類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在動物身上加以模擬復制而成,是中醫學人體證候的具體再現。而中醫的證是一個綜合的癥狀群,它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定階段的病理變化,有著深刻的病因病機理論。是辨證論治的起點和核心,也是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靈魂。只有在中醫理論體系指導下研制的中醫證候動物模型,才可以從根本上基本等同于人體臨床證候,才具有現實意義。

而目前部分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復制。不是在中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而是純粹利用化學藥物造成一種類似中醫的某一“證”的病理狀態。這種與中醫臨床貌合神離的模型或許實際上只是某些西藥引起的毒性反應或機械損傷,出現的病理狀態和中醫的證候生拉硬套,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比較典型的如采用注射大劑量外源性醋酸氫化可的松制作陽虛動物模型,四氯化碳肝毒性制作肝陰虛動物模型,利血平毒性制作脾虛動物模型,腎皮質電灼傷誘發“腎陽虛”動物模型等等。

筆者認為,中醫證候動物模型所揭示的應該是中醫學的基本內涵,這種利用西藥造成的中毒反應和病理狀態來茍合中醫證候之表象,是難以模擬出人體證候之本質的,是不可取的,更是經不起推敲的。我們應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從本質上對證候進行復制,從而使實驗模型和臨床人體達到盡可能的一致,為中醫證候的實驗研究提供真實而可靠的依據。

2中醫證候模型復制亟待優化純化造模因素

造模因素及方法有目的、有依據的選擇是模型能否成功的關鍵。目前學術界對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存在的爭議大多數都集中在中醫傳統病因塑模因素上,筆者認為關于這方面的論說,主要存在以下兩點爭議。

2.1模擬中醫傳統病因確定動物模型證候屬性值得深思

理論上講,某一證候動物模型的造模因子應當符合該證候的中醫傳統病因,這是合理的。但實際上傳統病因并不一定是能直接引起相應證候的客觀因素。郭書文等就指出,中醫在一個階段的證候所得病因,主要是由“審證求因”獲得,即多從臨床辨識而來。況且,由于當時科學檢測技術和手段的滯后,對引起病證的真正病因尚不能完全弄清楚,因此,“審證求因”后的病因并不一定是疾病或證候產生的原發病因。且傳統病因造模時作用時間、施加強度均不宜控制。此外,綜合性的病因與機體內在因素相互作用,是導致中醫臨床復雜證候的一個特點。因此,模擬中醫傳統病因施加于動物確定模型證的屬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2.2同一證的造模方法多特異性較差

以脾虛證模型為例,郭書文統計脾虛證的造模方法多達24種。就傳統病因而言,有飲食所傷者,有勞倦過度者,有苦寒泄下、耗氣、破氣等單因素或復合因素造模法。近年來有關脾虛動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報道最多的是采用大黃等苦寒泄下法,此法符合“苦寒傷陽”、“脾虛忌下、降泄、破氣”的理論。有人則根據“饑餒致傷中氣”、“脾虛生化無源”,采用飲食失節的方法,利用低蛋白飲食導致營養不良復制脾虛模型。有人則從“勞體勞倦則脾病”理論出發復制脾虛模型。這些造模方法模擬中醫傳統病因,從思路上講皆是符合中醫理論的,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科學性。但多數未對每種造模方法的成功率、死亡率、統計方法及適用范圍進行客觀的評述。

并且,我們知道中醫病因多帶有非特異性及多重性,饑飽失常、勞倦、情志異常及久病虛損等不僅是導致脾虛的病因,也是導致腎虛、心虛、肺虛、肝虛的共同原因,因此,僅以某些文獻為理論依據是不可靠的,試想,在一個人身上見到單一存在的證型都是十分困難的,在動物無語言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四診合參之技能來判斷鼠兔之輩是脾虛還是腎虛。

因此筆者提出,考慮到中醫病因的非特異性與多元性,塑造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首先必須分清臨床上導致該證候出現的主次原因,優化造模因素,同時要結合多元因素出現的層次性、動態性,盡可能突出主要因素,并使其中的不確定性降至最低程度。這樣建立的動物證候模型才能真正與中醫的“證”相似,這一過程仍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與探討。

3缺乏嚴謹的系統的對模型動物的辨證診斷標準且注重基礎疏于臨床評價標準與臨床已形成的全國辨證標準脫節明顯

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制成功后,應對其正確性、可靠性進行檢驗以便于在實驗中推廣應用。但是由于動物的生理特性以及中醫理論本身的抽象性、模糊性使得證候模型常常缺乏有效的驗證手段。目前評判動物證候模型的標準大部分主要是建立在人的證候診斷標準的基礎上,而動物皮毛與人體有差異、語言不通、脈診又不適合,故而動物證候模型只能主要通過望診來收集癥狀和體征以判斷模型準確與否,這就難免以偏概全,其弊端日益明顯。也就是說,動物模型即使塑造得與中醫臨床之“證”很相似,仍然存在著很大局限性。并且動物實驗中所證明的內容必須與臨床實際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才有參考意義。

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沒有確定的評價動物證候模型的標準,該模型就缺乏可控制性和可重復性,因此建立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評價標準是必須和緊迫的。在科研工作中應注重挖掘動物身上的信息特征,對證候模型進行恰當的辨證診斷,建立專門評判動物證候的、嚴格的科學判定標準,只有這樣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才有利于提高科研工作的準確性。

葉建紅強調中醫證候動物模型評價標準的建立必須依照以下幾個準則:(1)動物證候模型的診斷依據必須與臨床診斷依據一致,模型的診斷依據只能在臨床診斷依據的基礎上做一些非原則性的變通;(2)癥狀在中醫證候的臨床診斷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的評價標準也必須以癥狀為主;(3)治療作用的反證也是衡量模型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4)動物證候模型的復制,還應考慮相關因素,如復制肝郁,模型應選用年輕大鼠,復制。腎虛模型選用老齡大鼠等。筆者認為值得借鑒。

4部分模型缺乏穩定性及重復應用性

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制出來后能持續多長時間,即其穩定性如何直接影響到證候實驗的成功與否。毋庸置疑,理想的動物模型應是規范化的,能真正反映中醫“證”的特點,且能夠準確地重復再現。然而不少證候模型重復應用時穩定性較差,甚至有些在造模過程中就存在了自然緩解或恢復現象,給塑模的研發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如脾虛證模型目前突出缺點就是在造模因素撤去后自然恢復較快。大黃、利血平造模方法形成的脾虛狀態往往是一過性的,自愈性強,停止給藥后,癥狀就會很快消失,這與人體的脾虛并不相同。再者,過勞傷脾所致的脾虛模型,初期可產生虛證,但當動物適應后跑步機可能會成為動物的健身器。可見維持模型的穩定性也是證候模型研制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

推薦期刊
  • 中醫
    刊號:11-2166/R
    級別:北大期刊
  • 中醫正骨
    刊號:41-1162/R
    級別:統計源期刊
  • 陜西中醫
    刊號:61-1105/R
    級別:統計源期刊
  • 中醫研究
    刊號:41-1124/R
    級別:省級期刊
九九热国产视频精品,免费国产不卡一级αⅴ片,欧美日韩蜜桃在线播放,精品国内自产拍99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福利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在线 | 在线不卡的午夜福利 | 中文在线欧美日韩视频 | 最精品国产手机在线 | 亚洲精品成a人片在线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